據《艾問人物》(iask-media.com)記者了解,蘇寧易購發布公告,籌劃發行股份購買資產事項,擬購買的資產為深創投蘇寧云新私募投資基金(“蘇寧云新基金”)所持有的部分項目公司100%股權。鑒于契約型基金無法進行工商登記,標的公司股權登記于基金管理人深創投不動產基金管理(深圳)有限公司名下。公司股票于2021年6月23日停牌。
除此以外,坊間還流傳蘇寧即將“賣身”阿里的傳聞。傳言稱,蘇寧置業將于7月2日宣布破產,而阿里將接盤蘇寧易購及物流,持股40%。同時,35歲以上L10以下員工將被裁員。
傳言一出,蘇寧立刻回應:謠言,已報警。
但是,這份態度堅定,口氣強硬的官方回復并沒有打消人們的猜測和疑慮,畢竟這已不是蘇寧第一次身陷負面輿論風波。
昔日榮光
早在6月9日,蘇寧電器集團新增了一條被執行人信息,執行標的超30.83億元,而被執行人就包括蘇寧控股集團的董事長張近東。
接著,在端午節期間,有蘇寧易購的員工在脈脈上爆料,蘇寧易購南京總部已經開始出售員工宿舍“紫金嘉悅”,并口頭通知員工在一個月內搬離,話題瞬間上升到微博熱搜。
連續幾日的負面新聞讓人很難想象,這個家電巨頭曾經擁有過何等的霸氣榮光。
上世紀90年代的滾滾下海潮,是很多人腦海中揮之不去的記憶。人社部曾經做過統計,僅1992年辭職下海者就超過12萬人,張近東就是其中一員。
不同于其他公司開創之時就寄托了創始人的美好愿景。比如“京東”的名字源于劉強東和前女友龔曉京的浪漫愛情;“百度”則源于李彥宏喜歡的一句古詩詞:“眾里尋他千百度”。
“蘇寧”這個名字則簡單質樸得多——
當時,27歲的張近東辭去在南京體制內的工作。因為生活在有“四大火爐”之稱的南京,張近東瞄上了空調。
1990年,張近東在南京租了一棟二層小樓,與自己的哥哥張桂平合伙做起了空調生意。因為所租樓房位于江蘇路和寧海路的交匯處,張近東從兩個街道名中各取一字,即“蘇寧家電”。
別看在起名這件事情上張近東中規中矩,但在搶奪市場方面卻能不按套路出牌,常常出人意料。
在90年代的中國,多數產品都處于賣方市場,特別是家電領域,商場根本不愁賣貨,售貨員趾高氣昂也是常態。張近東反其道而行之,率先提出只要消費者購買蘇寧家電,就能送貨上門,并且免費安裝,并在此后將“服務是蘇寧的唯一產品”作為企業的品牌理念。
送貨上門,免費安裝。單單這兩項服務就迅速博得了市場好感。“蘇寧家電”當年營業額就達到了6000萬人民幣。
張近東還深諳消費者的價格敏感心理,為了降低空調售價,他往往在夏季真正到來之前,提前幾個月向空調廠商訂購空調,反季銷售。不僅價格大幅降低,也能與行業對手錯峰銷售,減少了競爭壓力。
低價格,高服務的蘇寧家電逐漸在市場上聲名漸響,加上張近東非常重視品牌的宣傳營銷,“要想夏天過得好,就去蘇寧買空調”等廣告語朗朗上口。1996年,蘇寧從一棟租用的二層小樓發展成全國最大的空調經銷商。
1999年,在南京新街口的蘇寧電器大廈正式開業,這也標志著蘇寧電器從空調專營商,轉型為綜合家電全國連鎖經營。
“美蘇爭霸”
2000年是個全新的世紀,對張近東和蘇寧而言也是個全新的開始。
從這年起,蘇寧開始進入北京,并遇上了此后的長期對手——國美。
與張近東不同,國美的黃光裕更善于利用資本運作。通過薄利多銷的戰略,為國美掙得流動資金,在地產行業獲利,再投入國美電器的運營管理。
南有蘇寧,北有國美,兩強相遇必有一戰,“美蘇爭霸”也由此而來。
競爭最為激烈之時,價格戰屢屢發生。國美如果打8折,蘇寧就打出7折,國美再打6折,在節假日等銷售黃金期,甚至一度出現5折的價格腰斬。
2004年6月國美電器在香港上市。蘇寧緊隨其后,在7月成功登陸深交所。
不同于上市只為撈金圈錢的企業,在張近東眼中,上市是對蘇寧實力最好的證明。在上市當日,張近東百感交集,從創業初期就積攢的酸甜苦辣,在敲鐘的一刻似乎全部爆發,他使勁全力一敲,手里的槌子竟然被他給敲裂了。
在與國美的零售大戰中,國美因內部接近一年的高層斗爭而耗費心神,這給了蘇寧反超之機。2008年,蘇寧以498億元的營收超越國美,取得了戰爭的“階段性勝利”。同年,黃光裕因為經濟犯罪等原因鋃鐺入獄,此事也為兩者之間的斗爭暫時畫上了句號。
瞬息萬變的市場不給人以喘息之機,取得“美蘇爭霸”勝利后的張近東并沒有松一口氣,反而多了份擔心。
這份擔心來自京東的強大。
就在前期蘇寧與國美戰事正酣時,互聯網線上銷售模式開始崛起。特別是劉強東的京東,以3C為切口,在家電銷售市場劃開了一道口子。
2012年8月13日,劉強東在微博上發了一句話:“今晚,莫名其妙的興奮。”
對手的興奮對于張近東來說可能不是什么好事兒。第二日上午,劉強東連發兩條微博,意思是大型家電三年內零毛利,價格比蘇寧的至少便宜10%以上。
兩條微博恰似兩顆流彈,擊中了毫無準備的張近東。盡管在后來下午四點蘇寧就啟動了有史以來的最強力度促銷,也難以挽回局面。
何以至此
事后劉強東曾說,“一天的戰爭是不可能分出勝負的,三年之后勝負自分。”其實都用不了三年,僅僅過了兩年,京東就實現了對蘇寧的全面反超。
但事實上不用三年之后,有些勝負,早在戰爭打響之前就已經決定。
就在蘇寧擊退國美,一度穩坐家電銷售頭把交椅的時候,張近東并未將精力分給線上渠道,而是始終致力于開拓線下門店,將上市融資所得資金全部用來開店,線上銷售僅作為門店銷售的補充。
意識到已經晚了一步的張近東倉促應戰,努力追趕。不僅將“蘇寧電器”改名為“蘇寧云商”,同時在2015年引入阿里,希望借助阿里的流量,在線上銷售扳回一局。
2015年8月,蘇寧與阿里簽署合作協議,蘇寧以140億元認購阿里新發行股票;阿里戰略投資蘇寧,并成為后者的第二大股東。
加強與阿里的合作,的確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蘇寧的困局。蘇寧一度成為阿里“雙十一”單店銷售的龍頭商家。不過,也帶來了隱憂:自營品類嚴重依賴阿里天貓渠道,獨立的營銷與運營能力被極大削弱。
此外,張近東開始推行多元化戰略,開啟了“買買買”模式。
從2012年開始,蘇寧先后收購了紅孩子、PPTV、蘇寧足球隊、國際米蘭足球隊、天天快遞、37家萬達門店;并入股了家樂福、努比亞、錘子手機、今日頭條等公司。
攤子鋪得太大,成本居高不下。有媒體統計,從2015到2019年,蘇寧對外投資總額合計高達716億元,但收益寥寥,特別是從2014年開始,蘇寧易購的主營業務就沒有實現盈利,經營性現金流也從2017年開始由正轉負。
根據財報,2017年~2019年,蘇寧易購的經營活動分別凈流出66億、139億和178.65億,2020年前三季度的凈流出額也有24億元。
為了彌補虧空,蘇寧也不是沒有做出過努力——出售線下門店、股權轉讓、向境外公司出售PPTV股權、甩賣“天天快遞”、宣布“江蘇蘇寧足球俱樂部”停止運營……動作五花八門,但種種操作似乎都指向了同一個結論:蘇寧缺錢,而且很缺。
困境之下,23日有媒體爆出阿里已經派人入駐蘇寧在某些省份的公司,出現“阿里即將接盤蘇寧”的傳言也就不難理解。
《艾問人物》(iask-media.com)認為,資金雄厚的阿里出手,可為陷入窘境的蘇寧起到紓困之效,緩解短期償債壓力;另一方面,蘇寧的家電自營也可以彌補阿里在電商自營方面的短板。二者的順利合作,或許可以給山重水復的蘇寧和張近東,帶來柳暗花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