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網友講了這樣一件事。
有一個認識二十多年的朋友,打電話說很久沒見了,要請她吃飯。
直到進包廂時她才發現,朋友沒打招呼,帶了自己的女兒過來。
剛坐下來沒聊兩句,朋友就說有件小事要拜托她:
你看現在小惠畢業了,雖說學歷不夠,你也看著隨便給安排一個工作唄,反正就是你一句話的事兒。”
說完又補了一句:
聽了這話,她心里很不舒服。
可礙于相交多年,她沒有當面拒絕,想著回頭再找個理由婉拒。
過了兩天,她很抱歉地跟朋友說,最近公司業務不景氣,沒有招人的打算,希望朋友能諒解。
但朋友卻非常生氣,明明一開始沒說拒絕,現在飯也吃了,又出爾反爾,還耽誤她女兒找工作。
不僅如此,朋友還把這件事捅到了朋友圈,讓大家評理。
圈子就這么大,朋友的做法給她帶來了不小的困擾。
一氣之下,她拉黑了這位相交20年的好友。
事后她冷靜下來,忍不住反省,為什么沒有一開始就直接拒絕,表明自己的立場和態度呢?
這讓我想起前不久在綜藝《五十公里桃花塢2》中,有這樣尷尬的一幕。
宋丹丹認為晚會可以拉近彼此的距離,便不顧眾人意見,提議舉辦一個篝火晚會,還給每個人都“強勢”安排了一個要表演的節目。
這種像是小時候被家里人按頭表演才藝的環節,讓所有人面面相覷。
因為宋丹丹是前輩,沒人提出反對意見。
就在這時,曾經在電影《我不是藥神》中飾演絕癥病人的王傳君,直接開口表示拒絕:
“我不會表演的。
我們大家沒有那么熟,明天就要表演節目,我也覺得很倉促。
在剛剛的這個流程中,我有一種強烈的被推著走的感覺。
我更期待的是最后結局的時候,大家自然而然,發自內心的表演。
而不是提出讓王傳君干嘛,我不!”
此話一出,立刻贏得了其他伙伴的掌聲和點贊。
許多人看完以后,都被王傳君的發言折服,拒絕得太爽了!
其實,生活中我們都有可能陷入王傳君的兩難,卻很少有王傳君的干脆。
作家余華說:
“當我們兇狠地對待這個世界時,這個世界突然變得溫文爾雅了?!?/span>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自己的“兇狠”會得罪別人、傷害別人,所以寧愿委屈自己,也要勉強答應。
事實上,任何超越自己底線和能力的要求,都要明確、認真地告訴對方“不可以”。
成年人的世界,適度迂回婉轉,是一種說話的藝術。
可當機立斷,干脆果斷,才是真正的智慧。
與人相處懂拒絕
看過一句話:
“世上活得最累的人,就是不懂拒絕的人。
因為他們身上的刺,都是朝向自己長的,舍不得傷害別人,最后只能自己疼?!?/span>
不懂拒絕的人,事事遷就,處處忍讓。
不僅委屈自己,還會讓生活變得雞零狗碎,一地雞毛。
前段時間,鄭州大學發布了一項通告。
該校音樂學院的一名女生,不顧防疫規定,私自外出和男友約會。
明知自己身體不適,還拜托自己同寢室的舍友,代替自己做核酸檢測。
結果她以一己之力,讓整個鄭州大學南校區5000多人卷入隔離。
最終,這名女生被開除學籍。
而代替她做核酸的室友也被拖下水,不僅被全校通報,可能還要面臨法律追責。
有人說,室友雖然很慘,但并不無辜。
既然拒絕的話當時沒有說出口,就注定承擔相應的代價。
生活就是這樣,因為一時不忍,做不到干脆利落地拒絕,只會讓自己陷入被動、尷尬的境地,難以掙脫。
網劇《我是余歡水》中,余歡水是個不懂拒絕的“老實人”。
可這個老實人,卻沒有什么“好人緣”,反而在生活中處處碰壁。
被老婆看不起,被上司同事欺負,連鄰居都對他吆五喝六……
朋友向他借錢,他不懂拒絕,只得把母親留下的唯一一筆救急錢借給了朋友。
臨了自己有用,卻被朋友賴賬,到最后,反而自己這個債主還要卑微道歉。
直到他被誤診為“胰腺癌晚期”,心灰意冷的他破罐子破摔,一改往日的怯懦,直來直往,反而像“開掛”一樣,過得越來越好。
武志紅說過:
“我們總是習慣談犧牲,習慣談忍讓,總是擔心會傷害別人,也怕自己會受到傷害?!?/span>
一味的隱忍,換來的才是傷害。
人生在世,承諾不難、付出不難,難的是坦然拒絕。
唯有懂得拒絕,才能收獲尊重,活出灑脫。
對待感情不拖拉
感情中沒愛了,你是會選擇繼續勉強,還是果斷離開?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對情侶的“直播分手”。
他們在一起兩年,記錄分享了很多屬于彼此的甜蜜瞬間。
可后來隨著兩人事業的發展越來越好,陪伴對方的時間也越來越少。
原來無話不談,親密無間的兩人,變得越來越陌生:
“我已經感覺我們過著各自的人生,這太煎熬了?!?/span>
當發現感情出現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后,他們沒有繼續糾纏,讓愛意在爭吵中消磨殆盡,而是選擇了體面分手,給彼此留下最美的回憶。
正如《體面》中唱得那樣:
“離開也很體面,才沒辜負這些年,愛得熱烈認真付出的畫面,別讓執念毀掉了昨天,我愛過你利落干脆?!?/span>
生活中有很多人,明明沒愛了,卻總是找借口拖著,不愿意親手去畫下那個句點。
后臺有個讀者給我們分享了自己的故事。
她出生在一個教師家庭,父母都很傳統。
大學畢業之前,她都沒有談過戀愛。
經人介紹,她認識了現在的老公,對方并不是她喜歡的類型,但雙方父母都很滿意。
再加上老公對她非常體貼,她向來又不是一個干脆果斷的人,糊里糊涂就和對方結了婚。
婚后,他們很快有了孩子。
但孩子出生后,她發現兩人的隔閡越來越大。
無論生活習慣,還是性格喜好,雙方都不在一個頻道。
為了孩子,她決定繼續忍耐。
可丈夫卻出軌了。
下班后不再準點回家,也不再回復她的消息,偶爾回來,對她也都是指責和挑剔。
她知道丈夫是想逼她開口提離婚,可一想到離婚后孩子就是單親家庭,父母也會難過,她就下不了決心。
直到最近她發現,曾經聰明乖巧的孩子,在這樣壓抑的家庭中,變得陰郁叛逆,才如夢初醒:
“感情最怕拖泥帶水,我已經拖得夠久了,現在只希望還來得及。”
是啊,余生有限,不要在錯的人身上浪費時間。
一段不合適的關系,寧缺毋濫,及時止損才是硬道理。
處理問題要利落
看過一個短片:
有一位鋼琴手,因為明天有場鋼琴演出,他便閉門謝客,準備在家找好狀態。
可事實上,他剛在鋼琴前坐下,便覺得椅子的位置不對,怎么坐都不舒服。
等到他調整好椅子后,又想到最近冷落了自己的寵物,他又跑到窗前去跟寵物聊天。
過了一會,墻上的掛鐘整點報時了,他驚覺時間流逝,又趕緊回到座位上練琴。
沒成想,這時又突然有人按門鈴。
原來是外賣送錯了。
經過這么一攪和,他更沒心思練琴了。
第二天的演出,他果然出了紕漏。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地覺得,好像拖一下也沒什么大不了。
但史鐵生說得好:
“拖延最大的壞處,不是耽誤,而是會使自己變得猶豫,甚至喪失信心。”
生活中,很多人總有太多想法,卻從未付諸行動。
要么心神不定,被外界打擾;要么為可能的失敗擔憂,在事情未做時就給自己設限。
長此以往,自己也會不堪重負,疲憊不堪。
演講者梅爾·羅賓斯在TED演講《如何不讓自己的生活一團糟》中,這樣說道:
“你想要什么?
健康的身體、更多的存款?還是獲得真愛、想要孩子成績更好?
想要實現這些目標,只要打開手機搜索,就會有無數人分享運動、投資、學習、親密關系等等。
但是為什么這些方法改變了別人,改變不了我們自己呢?
原因就在于行動。”
的確,人生沒有那么多的如果,不管什么事,不要拖延,決定了就立刻去做,便會減少遺憾。
心動不如行動,才能讓人生這場賽跑贏得痛快酣暢。
▽
很喜歡一句話:
“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成年人的世界就應該干脆明了、簡單直接。”
不合理的要求,學會拒絕;
不合適的感情,及時抽身;
難解決的問題,趁早去做。
人生就該如此,不優柔寡斷、不拖泥帶水,不委屈自己,也不消耗別人。
該拿時痛快舉起,該放時毫不猶豫。
點亮【在看】,愿我們擁有豁然明朗的性情,敢于表達,清醒自知,把此時此刻,過成人生最好的時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