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病人群正在與日俱增,長期高血糖會進一步導致身體內臟的損害,如
腎、心臟、神經、眼功能障礙
等并發癥的出現。糖尿病經久難愈,往往給患者的生活和心理造成極大傷害,下面給大家介紹幾種中醫上常見的病因,快收藏起來看看吧!
中醫學中糖尿病稱"消渴",癥狀以
多飲、多食、多尿、乏力
為主,還會出現
視物模糊、下肢潰瘍、蛋白尿、心悸、高血壓
等癥狀。如果是有典型糖尿病癥狀的患者,空腹血糖≥7.0mmol/L或餐后兩小時血糖≥11.1mmol/L就可以診斷為糖尿病;沒有癥狀的患者則需要空腹血糖≥7.0mmol/L和餐后兩小時血糖≥兩項均符合才能診斷為糖尿病。
總的來說,糖尿病與
遺傳、自身免疫、環境因素
有關。此外,它的發病還與
稟賦不足、飲食不節、情志失調、過逸少動
等密切相關。
稟賦不足
《靈樞·五變》曾言"五臟皆柔弱者,善病消癉",中醫認為素體
腎虛及陰虛體質
與本病的關系密切。
飲食不節
隨著物質生活條件的提高,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了極大地滿足,在飲食中對
高熱量、高脂肪類食物的攝入逐漸增多
。不加控制的不良飲食結構導致肥胖、高脂血癥、脂肪肝患者數目越來越多,患病年齡大大提前,其中
肥胖
也是導致糖尿病的一個重要原因。
情志失調
古代名家葉天士曾在《臨證指南醫案·三消》中寫道:"
心境愁郁
,內心自燃,乃消癥大病。"也就是說,經常
情志過極、心境煩悶
會導致心火內燔,最終郁然傷津,進一步導致糖尿病的發生。
過逸少動
現代人往往
久坐少動
,平時的活動也大大減少。這會導致脾氣呆滯,損傷脾胃,進而運化失常,痰濕只能化為膏濁,日久化熱導致發病。時常散步可以影響生物酶的代謝,對糖尿病、高脂血癥、高血壓、骨質疏松、抑郁癥等都有很好的治療效果。
本病和
肺、胃、腎
三臟關系密切。糖尿病
初期
多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治宜
滋陰清熱
;
中期
以氣陰兩虛為本,痰阻血瘀為標,治宜
益氣養陰、祛瘀化痰
;
后期
臟腑虛損,變癥百出,多由于痰濕血瘀,治當
健脾補腎、化痰除濕祛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