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睡眠時間或不規則睡眠與心血管疾?。–VD)風險之間的關系在研究中很少受到關注,特別是睡眠持續時間與CVD風險之間的關系比。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睡眠健康狀況不佳與心血管風險有關。
來自英國牛津大學和埃克塞特大學領導的研究團隊在期刊《European Heart Journal-Digital Health》上發表了文章“加速度計衍生的入睡時間和心血管疾病發病率:英國生物銀行隊列研究”, 發現了預防心血管疾病的最佳“入睡時間”,即在22點至23點之間開始睡覺患心臟病的風險更低。
研究背景
01
心血管疾病仍然是全世界最重要的死亡原因,估計每年有18萬人死亡。數據顯示,我國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現已有患病人數超過3.3億,每5位死亡者中就有2人死于心血管疾病。
睡眠健康是一個人整體健康和福祉的重要因素。雖然很多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睡眠障礙上,但評估良好的睡眠也很重要。睡眠健康可以被認為是一個多維結構,包括睡眠持續時間(24小時),睡眠連續性或效率(入睡和重新入睡的難易程度),睡眠時間(睡眠發生時),警覺性(保持注意力清醒的能力)和睡眠質量(良好/不良睡眠的主觀評分)。
晝夜節律紊亂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一個未被充分研究的危險因素, 晝夜節律的長期失調與血壓升高、睡眠質量下降、心血管疾病風險增加、并且還可能刺激動脈粥樣硬化,為增加心血管風險提供可能的生物學機制。也就是說,晝夜節律紊亂可能與睡眠時間紊亂密切相關。同樣,輪班工作也會擾亂睡眠時間,并且還與心血管風險增加有關。因此,有證據表明, 睡眠時間紊亂可能是預測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有用危險因素。
研究進展
02
研究人員調查了英國生物庫在2006年至2010年間招募的88026名參與者。他們平均年齡為61歲,58%為女性。通過腕帶加速度計,研究人員在7天內收集了睡眠開始和醒來時間的數據。參與者還完成了人口統計、生活方式、健康和身體評估和問卷調查。然后,研究人員對他們進行隨訪,以確定新診斷的心血管疾病病例。心血管疾病定義為心臟病發作、心力衰竭、慢性缺血性心臟病、中風和短暫性缺血性發作。
在平均5.7年的隨訪期間,有3172名參與者患上了心血管疾病。研究人員發現, 睡眠開始時間在午夜或更晚的人發病率最高;而睡眠時間在22點至22點59分的人發病率最低。
在調整了年齡、性別、睡眠時間、睡眠不規律(定義為不同的睡覺和起床時間)、自我報告的時間類型(早起鳥或夜貓子)、吸煙狀況、身體質量指數、糖尿病、血壓等混雜因素后,研究人員發現, 與22點至22點59分入睡的人相比:半夜或更晚入睡的人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要高出25%;23點至23點59分入睡的人風險高出12%;22點前入睡的風險高出24%。
在根據性別進行的進一步分析中,女性與心血管風險增加的關聯性更強。研究人員表示,這其中的原因還不清楚。可能是由于內分泌系統對晝夜節律紊亂的反應存在性別差異;此外,參與者的年齡較大也是個混雜因素,而絕經后女性的心血管風險本來就會增加,因此也可能入睡時間點與心血管疾病之間的關聯并無性別差異。
研究意義
03
總體而言,研究結果表明SOT與患CVD的風險之間存在關系,特別是在女性中。由于兩性之間存在二態模式,我們建議進一步研究潛在的潛在機制和來自其他地區的前瞻性研究。然而,睡眠時間是一個研究不足且可能具有新穎性的危險因素,可能是心血管疾病一級預防公共衛生指導的寶貴目標。我們的結果還證明了被動的加速度計衍生大數據作為健康結果預測指標的有效性和便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