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小伙伴可能都是在這兩年里認識到了“商譽”這個名詞,而以前似乎看到的很少。
其實并不奇怪,雖然說商譽是很早就存在于市場的一個東西,但之前商譽一直是白馬股才享有的“特權”,大部分的中小創個股存在“商譽”的占比并不高。
可是在最近這幾年里,“商譽”成為了隨處可見的現象,那么到底什么是商譽,商譽如何產生的,商譽到底有什么“貓膩”呢?
今天,我們來一一為你解釋!
商譽是股市里一個“溢價收購”所產生的東西,是上市公司再收購一家企業中所支付多于該企業本身價值的資產,是無形資產,看不見、摸不著!
但商譽的定義是指,當一家公司被收購之后,能夠給收購方帶來潛在價值或者預期利益的時候,就會產生價值。帶來的價值和利益越大,商譽就越高,帶來的價值和利益越小,那么商譽就越低。
更赤裸裸的解釋就是:
當你收購一家公司,這家公司的商譽大小完全取決于它在未來能否給你的公司帶來收益,或者在未來賣出的時候,能否能夠遠遠高于你現在收購它所花的錢,如果可以,那就有商譽價值,如果不行,那就沒有商譽價值可言。
做一個簡單的舉例你就會明白了:
就好比王總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大,他因為業務擴張的需要收購了一家小型公司,這家公司自身資產估值是在3000萬左右的(包括了所有設備、廠房、現金、負債等一系列看見的資產),但是考慮到這家公司每年都會有很大的利潤產生,并且未來的前景不錯,于是再加了2000萬左右的價值估值。
于是王總實際收購的價值就是5000萬,這是真金白銀花出去的!但是其中2000萬就是溢出的“價值”,也就是所謂的商譽!
那么,這個時候就會出現幾個情況:
值這個商譽價!
如果這家公司能夠給王總帶來持續不斷的收入,讓收益覆蓋、超出了商譽,那么王總的收購就是賺了。
就好比,這家資產只有3000萬的公司過去3-5年里每年都可以賺取800多萬的利潤,那么5年后這家公司依然有這樣的盈利能力,那么它給王總就帶來了3000萬+4000萬=7000萬的價值,比原先王總收購時候的5000萬多了2000萬,也就是給王總的上市公司帶來了2000多萬的回報,這個時候就是值!
或者王總以高于2000萬的價格收購了這家公司,但是后期別人也看中了,用了8000萬收購了王總手里的這家公司,那么王總就賺了8000-5000=3000萬的價值,這個也算值!
不值這個商譽價!
但是如果5年的時間這家企業是虧損的,不僅沒有賺到錢,而且還讓自身的資產貶值了,最后只有不到3000萬的估值,還未給王總的上市公司帶來收益,那么這個時候2000萬的商譽溢價收購就是失敗的。
這個時候賣出這家公司,沒人愿意用3000萬的價格接手,可能只愿意用2500萬,甚至2000萬,那么王總可能實際到手不到3000萬,導致前期收購虧損,這個時候就不值這個商譽!
不急,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明白,商譽哪里看!!(你連商譽哪里看都不知道,如何去分辨和研究呢?對吧)
商譽在一些炒股軟件里都會有所顯示,甚至在一些年報之中也會體現。所以為了方便,我們可以在炒股軟件里的資產負債表中看到!
在資產負債表中的非流動資產里我們可以看到有商譽的現實,有則說明該公司之前有商譽收購,沒有則表示沒有,很好理解吧?
那么,如何判斷公司的商譽價值是否過高呢?其實,可以通過幾個方法:
1、通過公式,我們知道,商譽減值,減掉的是凈資產,也抵銷了凈利潤。
所以一般計算兩個比例來作為判斷:
商譽/凈資產;
商譽/凈利潤;
這兩個比例能一眼看出商譽的潛在殺傷力。商譽/凈資產比例超過30%、以及商譽/凈利潤比例超過2倍,則可以初步判斷這樣的收購是存在問題的,需要留一個心眼了。
2、通過對于收購公司過去盈利和未來盈利能力的分析,并且綜合所在行業進行對比。
當一家公司公布了一個收購,并且在報表中體現出商譽價值的時候,我們就要懂得去分析這家被收購企業過去和未來的一個盈利能力。
可以參考它過去3-5年的一個平均盈利能力,然后對比行業內平均水平,算出一個未來的盈利預估,最后計算出這比商譽到底值不值!(看不懂的回頭再去看看我上面提到王總收購的例子)
股市里的商譽套路無非就是商譽減值,以及商譽計提!
真正好的收購會給上司公司帶來1+1>2的效果,但是差的收購就會變為1+1<2的局面,前者就是有利于公司發展的,后者就是會出現暴雷,甚至套路的局面了。
舉個簡單的例子:
如果王總收購的公司為3000萬,商譽為2000萬,未來收購公司給自己公司產生的價值高于2000萬了,那就是1+1>2的效果;
但是如果王總是為了套現、圈錢呢?性質就不同了。就好比王總有個好朋友李總,他的公司沒有上市,但是想通過資本市場套利。
于是王總用5000萬價值收購了這家只有1000萬總資產的公司,其中4000萬是商譽。可李總的公司運營能力非常差,收購后根本無法達到1+1>2的效果。那么這其中就是有貓膩、套路、甚至利益輸送的可能性在!
我們可以看到市場從2012年的低商譽占比到了2018年的高商譽占比,其中有的就是為了達到1+1>2的效果,而有的則是為了自己的私欲、套路、利益輸送而產生的一種手段,大家是一定要擦亮眼睛分辨的。
其中最值得注意的套路就是“商譽計提”的把戲。上一段里說過了如何通過公式分辨商譽價值過高的風險,這里就要提一下套路的把戲了,因為有的是“挖坑”,有的是“爆雷”!
“商譽計提”就是“業績洗澡”,但區分是“挖坑”還是“爆雷”是有技巧的:
當一只個股常年保持業績穩定的前提下,出現了商譽減值的“業績洗澡”,那大概率就是挖坑的套路,而不是爆雷。
1、就好比下面這只股票,業績常年保持穩定盈利的狀態,在2018年第四季度出現“商譽減值”,導致了業績下滑,從而推高了市盈率這個估值指標( 市盈率=市值/凈利潤、每股股價/每股收益);
商譽減值是指上市公司購買的子公司沒有預期那么賺錢,在重新評估所收購公司的價值后,需計提商譽。也就是說之前收購的公司買貴了,現在需要在凈利潤中扣掉多花掉的錢,即收購公司通過商譽減值來彌補在收購時所產生的虧損。
2、這個時候只要配合股價的下跌,大部分的散戶就會因為恐慌的情緒+賬面上的受損+業績的下滑利空+估值變高等綜合影響,而底部割肉,而機構就會借此機會進行吸籌。
3、到了2019年的時候,只要公司恢復到一個正常的業績運行狀態,就會出現相比前一年業績出現大增的情況。這時不斷拉升股價,配合上業績大增的利好,既可以讓2018年底部獲得的籌碼贏得巨大的收益。
這就是商譽計提的把戲。
但是如果公司的業績本來就是非常不穩定的,出現了時虧時贏,甚至出現了商譽計提的數字過大,超過了一個正常合理比例的時候,你就要小心了,可能不是機構玩的“賺錢把戲”,而是“爆雷”!!
商譽其實是這幾年里莊家非常喜歡的一種“把戲”!大家一定要理解商譽,了解商譽里的套路,才能夠不被莊家、機構所欺騙。
有些上市公司的收購確實是可以達到1+1>2的效果,這時候商譽對于此次的收購來看是可以體現其價值的,但是有些上市公司卻會利用“商譽計提”的把戲來混淆、顛倒黑白。
所以,我希望用上面那些簡單、通俗的說明和舉例,能讓各位讀者了解“啥是商譽”,以及“為什么商譽會造成這么大的虧損”、以及“商譽計提的套路”這些問題,從而避免被割韭菜,降低“踩雷”的風險!
關注張大仙,投資不迷路!如果你覺得這篇回答對你有幫助,請記得點贊支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