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古墓,現身金門,考古隊為何先喜后悲,再轉悲為喜?神秘石碑,記載的信息,為何能洗刷一代名人人生污點?神秘“魯王”,皇室宗親,最終卻客死他鄉?現在讓我們走進今天的紀錄片,還原歷史的真相。
在漫長的5000年歷史長河中,埋藏了許多不為人知的秘密,有些人明明是英雄,卻被后人或勝利者污蔑,而有些人明明是賊寇,卻在歷史上深受追捧。很多歷史的真相都隨著時間的流逝變得模糊,如果不是偶然間被發現,今人可能永遠無法得知真相。
在1959年的時候,金門島上的一座古墓隨著山石被炸開而重見天日。大家一開始都以為它只是一座普通的古代墓葬,但是隨著考古工作的深入,發現這座古墓并不簡單,其中埋藏著一個驚天秘密。這個秘密的發現,揭開了清政府丑惡的嘴臉,也還了一位歷史人物的清白。
古墓的發現者是一位當地的農民,當時他正在開采山石,沒想到一聲巨響之后,坍塌之處出了一個洞穴,洞穴深邃,且有人工開鑿的痕跡,這讓農民驚異非常,于是就將此事上報給了當地政府。當地政府接到消息,十分重視,于是就派人前去查看,沒想到竟是一座古墓。
政府第一時間聯系了考古部門,考古人員在得知有古墓出土都充滿了干勁,立即趕往現場。不過在對古墓進行考察的時候,考古人員在墓穴中只發現了幾只瓷碗,還有幾枚明朝時期的銅錢,這讓考古人員感到非常的泄氣,認為這座古墓就是一座屬于明朝時期的普通墓葬。就當考古隊準備打道回府之時,他們在墓中發現了另外一塊特殊的石碑,碑身本身平平無奇,但是石碑上的文字卻隱藏大量信息。
石碑上面清楚地刻畫著“皇明監國魯王壙志”的字樣,這樣的信息對于考古人員來講簡直就是及時雨,在場的考古人員重新變得興致盎然起來。
為何考古人員會如此激動呢?因為這塊石碑上面的內容可以證明鄭成功蒙冤受屈的事實。
可能大家會對石碑上的“魯王”二字感到好奇,這位魯王到底是誰?他和鄭成功有何關系呢?那么我們可以先來了解一下這位神秘的魯王。
其實明朝的魯王就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后代,當時朱元璋克服重重障礙建立大明王朝,但是他不顧大臣們的反對與勸阻,堅持要把幾個兒子封為藩王,在各自的領域內鎮守邊疆。朱元璋一共有26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叫做朱檀,在分封中被朱元璋封為魯王。
當時的藩王爵位是可以世襲的,因為朱檀受封魯王,所以他的后代們都得以承襲他的爵位。既然魯王的身份搞清楚了,那么接下來又出現新的問題了,那就是魯王的墓穴怎么會出現在金門島呢?其實這當中也牽扯到一些歷史事件,下面可以來具體地了解一下。
在魯王朱檀的子孫后代中,有一位叫做朱以海的人承襲了魯王爵位。這個名叫朱以海的人,他其實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十世孫,是魯肅王朱壽鏞的兒子。在崇禎十七年的時候,朱以海承襲了魯王封爵;但是在崇禎十八年的時候,清兵就攻陷了南京。
朱以海僅僅繼承魯王之位的一個月,李自成一派就進攻占領了北京城,而且還計劃向山東方向派兵。在這種情況下,魯王朱以海只能向南逃離,后來一直居住在浙江臺州。后來福王朱由崧上位之后,便派朱以海在臺州駐守。
不過在1645年的時候,清軍又攻占了南京城,朱以海在同年又擔任了監國。不過朱以海在這個地方沒有值得信賴的軍隊,所以就動用了方國安和王之仁兩位將軍。但是這二人把位置擺得太高,導致浙東地區的義軍四分五散。
在經歷一系列變遷之后,朱以海輾轉到舟山,但是在順治八年(1651年)的時候,清政府又派兵攻打并占領舟山。朱以海又在張名振、張煌言的掩護下來到了廈門。當時這里是鄭成功的地方,不過鄭成功是十足十的隆武政權擁護者,對于朱以海的自相殘殺行為非常不滿。
不過鄭成功念在朱以海是明朝皇室,所以還是允許他在金門島居住。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鄭成功與朱以海之間都存在很深的矛盾,中間朱以海還為此離開過,但是后來又重新回到金門島。隨著時光流逝,在康熙元年11月13日的時候,朱以海在金門島病逝。
對于魯王朱以海的死,很多人認為他是被鄭成功殺害,甚至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堅定不移地相信這個說法,民族英雄也因此背上了罵名。隨著金門島這座古墓的問世,終于證實魯王朱以海確實是因病去世,他的死與鄭成功并無瓜葛,也算還了鄭成功一個清白。歷史的魅力,很大一部分就在于神秘與不可知,我們現今很多眾所周知的事情不一定就是真相本身。歷史在繼續,我們也在不斷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