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開始,咱們來了解最后一項大內容——對仗。
對仗知識學完,第一階段就正式結束,大家就學會“馬走日,象走田,車走直路,炮翻山”之類的走子規則了,咱們也就不是幼兒園基礎班了,該去學如何寫詩如何“布局中局殘局”了
律詩呢,第一講我們就談到了,七律八句五十六個字,共四聯。
五律八句40個字,共四聯。
一二句首聯,三四句頜聯,五六句頸聯,最后兩句尾聯。
律詩有兩個明顯的特點。
第一個特點,是絕大多數唐律用起承轉合法
與我們前面練習的七絕起承轉合來比較,來對應,大家注意了,七絕首句起,七律首聯起;七絕第三句轉,七律頸聯轉。
七律的承是哪兩句,叫什么聯?七律的結又是哪兩句,叫什么聯?(七律的承句是頷聯,結句是尾聯)
同理,五律一樣。
請大家認真記住上面這個東東,律詩的第一個特點—起承轉合明顯
律詩的第二個主要特點呢,就是咱們要學的對仗。
律與絕句不同,絕句可以不對仗,但不管是七律五律還是長律,對仗是必須要有的,而且有比較嚴格的規定,什么規定呢?
就是說你首聯尾聯我不管你對仗不對仗,但中間的聯必須對仗?。?!
說完這些,對本周將要布置的作業也就作了個初步解釋與說明。
請大家注意,寫作業時,你三與四句,五與六句對仗不工沒關系,因為剛開始學呀,還有好幾個星期才能學完呀,大家有意識試著對就行,這個本周還不作具體要求。
必須提要求的是,大家作業時務必注意四聯的起承轉合,盡可能交待明白,力爭脈絡清楚語言清通。
對仗嘛,說難不難,沒有平仄難。說易不易,因為對聯已經脫胎于律詩,單獨成了一門學科,也是很博大精深的。
我們寫詩對仗,在弄明白一些基本知識與掌握了一些基本方法后,沒有單獨學對聯那么高的要求,所以大家不要有畏難情緒,相信大家知識詞匯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對仗起來易于反掌的。
對仗與對聯對偶的區別后面要談。今天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先總體來了解下對仗的大概面貌。
要講對仗,還得從我們大家普遍使用的漢字說起對仗與對聯對偶的區別后面要談。今天由于時間關系,我們先總體來了解下對仗的大概面貌。
要講對仗,還得從我們大家普遍使用的漢字說起
這里先對同學們提一個建議,我建議我們每人手里都有一本《說文解字》,或者至少也下載好《漢典》軟件,上面就有《說文解字》。
閑適之時翻閱一下。既可供我們查閱,又可供我們消閑欣賞。日積月累,我們會在無形中豐富了自己的知識底蘊。
我們讀書認字,我們寫詩作文,最基本的是我們要認識漢字,要會使用漢字。
祖國歷史上,所有的鴻篇巨作,所有思想的火花,大都是由漢字承載而來的??梢院敛豢鋸埖恼f,世間的萬事萬物,都可以用文學的形式表現出來,而文學表現的最基本的單元,就是我們認識的這個方塊字。
同樣,我們寫詩填詞成聯,更是讓文字起舞,讓文字生風,讓文字構建起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不熟悉這具體的一個個文字,是做不好任何文章的,包括詩詞曲聯。
我們今天要說的對仗的話題,正是由漢字具體構造及特性所決定的。這是我們中華文化所獨有的語言藝術,其他所有漢語系之外的語言,都不具有這樣的創造文字之美的功能。感謝我們的祖先,給我們留下這么豐厚的文化遺產對仗。
講究對稱是中國古代文化的特色,大至帝皇宮殿、陵寢,小至平民百姓門戶、擺設,仕女束裝,都講究個左右對稱。古代儀仗,像現在戲劇舞臺上跑龍套似的,都是左右兩兩相對的,所以叫對仗。這是對仗二字的出處。
文學上也不例外,因為漢語單音詞較多,即使是復音詞,其中的詞素有相當的獨立性,容易造成對偶,所以早在先秦的詩歌中就出現對偶句
例如《詩經》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楚辭》說:"令沅湘兮無波,使江水兮安流。……鳥次兮屋上,水周兮堂下。"(《九歌.湘君》)。散文中也常有對偶,如《易經》中的:"同聲相應,同氣相求。"(《易.乾文言》)
晉魏以后對偶影響擴張,將以前駢散交錯的文章,發展為通篇駢四儷六的駢體文。也就從這個時期開始,詩歌中對偶從不工整到逐漸工整,從隨意使用到逐漸規范化。初唐以后,格律定型時期,嚴格的對偶也就是對仗就成為格律詩的重要組成部分。
對仗是一種形成文字整齊美的修辭手段,也是構成格律形式、呈現格律氣氛的重要因素
學習對仗,我們先來理解漢字所構成的美學內涵。
什么叫“美”?各人有各的說法吧,因為審美的視角各人肯定是不一樣的。但是有一點認識我想是共同的——那就是穩定之美
穩定之美,是所有美學概念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概念。比如我們學習繪畫的構圖時知道,有各種各樣的構圖方法,但是構圖最基本的原則講究的是——均衡與對稱、對比和視點。
不論你是如何設計的畫面,左邊筆墨重了,右邊就得補償,或者用留白,或者用其他景物來填補。必須達到一種總體的平衡感。
所以,后面咱們講對仗時,會提到各種各樣的對仗方式,什么正對反對流水對之類,
還有大家可能聽說過的,楹聯中常見的什么“回文格”“拆合格”“鑲名格”“擬人格”“疊字格”“頂真格”等等這類的
在認識這些具體的對仗形式之前,必須對“對仗”本身的意義有所認識。
不然,死記硬背去記一些形式上的東西,不僅不好記,而且記了也沒用,不了解其內在本質,你也不知道如何去使用啊。即使勉強用上了,也不能恰當地用它表現出應有的美學效果。前面羅嗦這么多,就是為了從對仗的根本上先有所理解。
對比和視點
說詩詞曲聯考究的是文學的基本功,一點也不錯。除了我們前期說的聲韻問題,最基本的,還是文學上最基本的知識——詞性。哪些是名詞?哪些是動詞?還有哪些是形容詞、副詞、連詞、數詞量詞等等。
對于對仗,詞性尤其顯得重要。上下聯詞性要一致,這是對仗的基本要求。
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同類詞性要在相同的位置同類相對。這也是前面所說的取得“平衡感”的一個重要因素。
上下聯在形式上最大的特點就是一個對稱。體現在文字上,就要上下對應詞的詞性要一致
嚴格的說,詞性一致,詞類也要一致的。但是若這樣,不論是對詩還聯,都限制的過于死板了,所以,我們現在對對仗詞性相對的理解,一般是只要求詞性一致,詞類就不做過多要求。
況且,若強行要求詞類一致,其死板的特點是容易“合掌”,變化太小,難以出新。至于什么叫“合掌”以后會重點說。詞性,詞的結構呢,下周再探討。
前面也介紹過,在古時,兒童的啟蒙教育,“對仗”是必須要先學習的課程之一。比如《聲律啟蒙》、《訓蒙駢句》、《笠翁對韻》、《聲律發蒙》、《對屬發蒙》、《對類》等等。
《笠翁對韻》我們早讀每天都在讀,認真跟讀的同學不難發現,里面都是整齊的對仗句,無形中就提前學習了對仗,還有很多典故,受益匪淺哦。至于不早讀的同學只能扼腕嗟嘆了,你們錯失了一個好的學習機會,希望大家以后多參與群里的課外學習,錯過時間的,來了要學會爬樓,樓上很多好吃的呢。不加餐注定長勢不好,主食有限,副食補充,建議多多主動覓食,不能總叫老師喂哈。
這類的教材,大致都是從少到多,由淺入深,從一字對一字,發展到十幾個字的對句為止。這是古時兒童學習的必讀書,必須要滾瓜爛熟的背下來。從小就對“對仗”的概念耳熟能詳,脫口就來。
如果大家對這個真滾瓜爛熟了,你吟詩做文以及應答對聯,你張口就來,別人看你是奇才,其實嘛就那么回事,多讀什么問題都解決了哈。
大家還注意到沒有,這類聲律啟蒙類的教材,都是按《平水韻》的平聲部來分章節的,一東二冬三江等等。
這樣,對詩詞所專用的屬韻--平水韻,也會在潛移默化中了解和熟悉了,而無須象今天我們面臨的這么大的困難,面對詩韻頭都大了,甚至還在為新韻舊韻而做無謂的爭執呢。
面對皎潔的明月,我們同樣會做浪漫的想象,我們也同樣會感受到“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時明月照古人”,同一樣的感受,并沒有什么古今之分的。
強行人為地割裂歷史,其實是很愚蠢的事。同樣,關于詞性的劃分,有人說了這是現代語言學的產物,古時是沒有這些所謂名詞啊,動詞啊,主謂語啊這類的文學術語的。
所以,寫古典詩詞可以不必拘泥于詞性。其實,這是一個錯誤的概念?,F代的這些詞匯是哪來的?
看以往的那些優秀作品,哪一個不是文筆精湛?其實,詞性的正確搭配正是寫好句子的基礎。
前面說的這些東東和我們講對仗有關系嗎?關系非常之大,有了前面所鋪述的關于均衡的審美觀的認識,有了對詞性的本質上的理解,對仗,對我們來說就不是什么難的事了。
說到對仗,這詞性及其平仄聲律其實僅僅是最基礎的部分。
更重要的是我們對文字的熟練把握能力,對各種知識底蘊的豐厚程度。
這樣,不管是“正對”還是“反對”什么的,我們都能從容應對。不然,即使你知道了諸多格式,你沒有足夠的思路發揮,沒有足夠的詞匯儲備,你仍然是霧里看花
這就是我們經常說到的“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缸里沒貨,再怎么能耐也做不出好的飯菜。
這個就需要多閱讀來增加知識的籌備
有人說,對仗,其實就是找對象,如果你是男的,就要找女的,這女的樣貌各不相同,但是你首先得識別出她是女的,然后再看和你相處是否合的來。
男找男,那就合掌了,不可以的;老少配差距太大,大家看著別扭;年齡相當,才符合大眾口味。對象對象,也是一種對仗哦,展開想象,讓自己的思路靈動起來。
好了,今天都談點虛的,目的只是想高起點,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一已之見,請供參考。至于為什么這樣說,具體怎樣學好對仗,請聽后幾回分解??!
對仗的主要要求,簡單的說關鍵就十二個字“平仄相對,句法相同,詞性一致”
請看下面的例子:
1、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2、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
3、渡頭余落日,墟里上孤煙。
4、花徑不曾緣客掃,逢門今始為君開。
5、明仆安排新暖閣,呼童蔚貼就漢農。
6、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再看一首五律,孟浩然的《過故人莊》: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活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這首詩的第三、四兩句,是相連的兩個句子,頜聯,第三句是頜聯的上分句(俗稱第二聯出句),第四句是頜聯的下分句(俗稱第二聯對句),又是必須形成對仗的兩個句子。
在這兩句中,"綠"對"青","樹"對 "山","村"對"郭"(城郭),"邊"對"外","合"對"斜"。
大家看頸聯---第五、六兩句,也必須是對仗句,其平仄,句法結構,詞性,大家自己分析一下就很明了,不細說了。
今天就學習到這吧,下課!
作業:
以“冬雪”為題 試做五律一首,不限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