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丑條約的來龍去脈6:從清廷滅亡到日本全面侵華
作者:桅桿
加速清廷滅亡:發生在1900年(庚子年)的義和團運動及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統稱庚子事變),使清廷遭到沉重打擊。在痛定思痛之后,清廷重拾戊戌維新的變法思想,啟動改革,實施新政,但歷史沒有再給清王朝機會,其滅亡的趨勢已無法逆轉。義和團運動徹底暴露了清廷的無能,既控制不了義和團,又無力對抗八國聯軍,其統治威信大大下降。地方督撫看準了清廷的無能,在八國聯軍侵華過程中,居然“東南互保”,隔岸觀火,見死不救。清廷對此無可奈何,事后還對策劃東南互保“有功”的盛宣懷加太子少保銜,以示褒獎。各地督撫自此更加離心離德,集權開始解體。
【辛丑條約簽訂現場】
革命黨人也正是看準了清廷的無能和虛弱,各地反清運動開始風起云涌,漸成燎原之勢。清王朝當時的年財政收入約1億兩白銀,支出為1.1億兩,入不敷出,還欠了列強很多其他外債。中國當時的人口約4.5億人,《辛丑條約》規定的賠款,相當于每個中國人負擔一兩銀子。4.5億兩賠款,39年付清,平均每年支付約2500萬兩。這對清廷是一個無比沉重的負擔。為了籌集賠款,清廷將賠款的8成攤派給各省,導致各地的田賦、糧捐等各種苛捐雜稅的不斷增加,大大加重了普通百姓的負擔。在晚清的最后10年,抗捐抗稅成為激起民變的主要內容之一,促使矛盾進一步激化,為變革準備了條件。僅僅過了10年,武昌城頭一個不大的意外動作,清王朝迅即土崩瓦解。
俄國趁火打劫:一直對中國東北心存吞并野心的俄國,以“平定義和團”為名,調動大軍乘機占領了整個東北。《辛丑條約》后,除了條約規定的駐軍點外,列強均按約定從中國撤走了軍隊,唯獨俄羅斯以種種借口拒不從東北撤軍。對沙俄來說,其夢寐以求的“黃俄羅斯計劃”即將實現。只是,俄國占據整個東北,與從半島向東北擴張的日本發生了直接沖突。于是,就在東北劃分勢力范圍,兩國展開歷時2年的談判,但終因矛盾無法調和而破裂。
【俄軍士兵攻入北京】
1904年2月,新興的軍國日本,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發動了對俄戰爭(日俄戰爭),把俄國勢力逐出南滿(東北南部)地區,打碎了俄國獨占東北的美夢。當然,日本發動日俄戰爭并不是為中國伸張正義,而是不甘心其垂涎已久的東北被俄國獨占。十月革命爆發后,俄國從東北全部退出,日本乘機獨占了中國東北,發動“九一八”事變,扶持清王朝余孽建立所謂的滿洲國。二戰末期,蘇軍根據雅爾塔協定進軍東北,徹底打敗了日本關東軍,中國重新接收了東北,到新中國成立后,才將東北完整收回。也就是說,主和團運動所導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差點讓中國失去整個東北。近代中國積貧積弱,正是列強之間在瓜分中國領土上的尖銳矛盾,才使東北在歷經苦難之后,得以重回祖國懷抱。
庚子賠款: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后簽訂《辛丑條約》,其中約定的賠款,又叫庚子賠款。由于當時列強獅子大口,清廷也沒有還價,致使賠款大大高于列強所受的損失。后來,一些國家“良心發現”,退還了一部分賠款。美國是最早退還部分賠款的國家,從1909年開始退還部分庚子賠款,用作中國學生留美學習基金。1911年,利用庚子退款設立了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清華大學的前身),專門培養赴美留學生。
美國的退款行動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中國北洋當局1917年8月對德、奧宣戰,并停付了2國的庚子賠款。俄國1917年十月革命后,宣布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包括庚子賠款的剩余部分。其他西方各國紛紛仿效美國,陸續放棄或退還了部分庚子賠款。只有日本始終不放棄庚子賠款,并將賠款用于發展軍備和侵華戰爭。令人匪夷所思的是:1938年抗日戰爭已經爆發,蔣氏當局還在向日本支付庚子賠款。
【一戰結束后,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終止了對德國的賠款,奧匈帝國瓦解后,賠款也終止】
西方國家放棄或退回的庚子賠款,均明確用于教育領域,先后有數千名學子利用庚子賠款留學海外,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教育事業的發展,在思想、文化、科學、工程、工業、農業、醫學以及實業、金融、新聞、人文、社會、教育、外交等各個領域,為近代中國培養了一大批頂尖人才。梅貽琦、胡適、竺可楨、金岳霖、陳省身、茅以升、周培源、錢學森、錢三強、錢偉長、楊振寧、錢鐘書、鄧稼先、童第周……可謂燦若星河。這批人站在中西文化交匯點的高處,起點和格局很高,引領了中國的思想啟蒙,奠定了中國的現代化基礎,也為中國培養了一代又一代的優秀人才。這可能是庚子賠款所產生的唯一積極影響。1939年1月15日,蔣氏財政部發出通告,宣布停止支付庚子賠款。1902-1938年這37年間,扣除美英等國退款,庚子賠款實際支付為5.76億兩,約占賠款總數的58%。
駐軍遺禍:根據《辛丑條約》,日本作為八國聯軍的參戰國,獲得了從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駐軍的權力,為后來日本擴大侵華戰爭埋下了禍根。1901年年11月,日本依據《辛丑條約》,派出“清國駐屯軍”,在北京和天津等地駐守,司令部設在天津,直屬日本陸軍部領導。清王朝滅亡后,日本在1913年將“清國駐屯軍”改名為“中國駐屯軍”。因其駐扎在華北地區,習慣上稱“華北駐屯軍”。
華北駐屯軍最初的編制為1171人。為擴大侵華戰爭,日本在1936年將華北駐屯軍編制擴增至5774人,主力部署于北平(今北京)、天津、塘沽、灤縣、秦皇島及山海關之間鐵路沿線。經過甲午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已經極度瞧不起中國。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輕而易舉地占領了整個東北。之后,日本的侵華野心進一步膨脹,逐步向華北蠶食,加快推行其“吞并中國、稱霸亞洲”的大陸政策。
1937年7月,在北京近郊的盧溝橋,正是那個只有數千人規模的華北駐屯軍,面對擁有10萬之眾、戰力相當強勁的29軍,挑起了“七七事變”,日本也由此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
也就是說,由于《辛丑條約》賦予列強在華駐軍權這個禍根,使得1937年中日戰爭是在中國的京畿之地爆發,而不是通常的在邊界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