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回復“書單”
歲月匆匆,時光荏苒,轉眼間我們就要迎來2021年的最后一個月——12月。結束了11月的親子溝通主題之后,我們又要開啟哪個主題呢?答案是主題閱讀經典小說(第一季)。
經典往往給人以經久難忘的特征。卡爾維諾在《為什么讀經典》中說:“經典作品是一些產生某種特殊影響的書,他們要么本身以難忘的方式給我們的想象力打下印記,要么喬裝成個人或集體的無意識隱藏在深層記憶中。”
閱讀經典小說的好處是可以培養一個人的素養,讓你心中有一種正確而優雅的為人處世觀。
知識無邊無際,全世界每天出版的圖書就有幾萬、十幾萬冊,一個人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我們永遠無法通曉所有的知識,所以,我們要選擇對我們最有益、經典的書來讀。
果媽閱讀悠然養育導師團隊的蔣燕老師,在果媽閱讀北京旗艦店開展的世界名著《簡愛》融入生活系列課上就和大家說過:要多讀經典的文學作品,多讀經典小說。她說文學作品就是人生,它可以讓你快速獲取人生經驗,小說就是貼近生活的藝術。
而經典小說是值得我們花時間去閱讀的,因為它是經很多年甚至幾百年流傳下來,經久不衰的作品。
我們的人生是有限的,因為我們只能過自己的人生,但通過閱讀經典小說就可以感受多種人生,懂得和同理心就可以自然發生,而不是生硬的一個工具。
當你閱讀了經典小說,才能懂得生活,懂得審美,懂得人的內在。當你懂得豐盛你的內心,你才能根據簡單的文字延展,否則一些簡單繪畫美妙之處你都感受不到。
所以,就讓我們在12月這個寒冷的冬季,拉開經典小說的序幕,在寒冷中感受溫暖,在經典中感受力量,在一個個人物中看到希望,帶著這份感知繼續在我們的人生道路上前行。
12月的主題閱讀經典小說(第一季)將會有四本書:
第一本《圍城》,這本小說中有很多發人深省的人生哲理,它是一幅栩栩如生的世井百態圖,人生的酸甜苦辣千般滋味均在其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通過它,你最終會明白,我們要把握的其實就是當下幸福的感覺。
第二本《追風箏的人》寫到的是人性最底層的東西。這本書就像一面鏡子一樣照見我們自己,你會發現,我們有和主人公相似的經歷,他的身上也有我們的影子,閱讀這本小說的過程其實就是在認識自己、了解自己。
第三本《無聲告白》的作者是一名美籍華裔,你可以看到華裔家庭在美國生活的狀態,書中還寫到了父母的教養方式,你能從書中看到孩子的心理狀態,讓你更加理解孩子。
第四本《平凡的世界》講述的是生長在農村的兄弟倆,在面對現實的壓力和人生的抉擇時,依然堅持最初的夢想和對愛情的追求的故事。
書中有家庭價值觀的體現,怎樣影響孩子的未來,怎樣的家庭教育才是適合孩子的發展,從這部經典小說中都會帶給你思考。
01
《圍城》
錢鐘書所著的長篇小說,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風格獨特的諷刺小說。被譽為“新儒林外史”。第一版于1947年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故事主要寫抗戰初期知識分子的群像。
有人認為這是一部“探討人的孤立和彼此無法溝通的小說”;也有人認為闡釋了生活是荒謬的這一哲學命題;還有人把人物的命運和現實的斗爭生活結合起來,認為這種荒謬性是由于他們精神上的圍城造成的,只有面對廣闊的生活,才能擺脫各種圍城的束縛。每一種理解都有道理,這也正是小說的魅力所在。
小說所寫的人物和事件與當時的社會環境十分隔膜,與時代結合并不緊密,我們不可能像別的小說那樣通過社會背景和時代背景的分析去考察小說的主題。
雖然有評論者認為小說一上來就點明了時間──1937年,結尾也說明是1939年,整部作品的時代背景是抗日戰爭,因此描寫三閭大學的明爭暗斗、官場的腐朽墮落,“展示了抗日戰爭的復雜性”。這可以看作一種解讀,但是有強為之說的嫌疑。
作者在序中說:“在這本書里,我想寫現代中國某一部分社會、某一類人物”,他并沒有刻意突出時代性,閱讀的時候,可以直接進入文本閱讀,切忌把對小說的理解往政治和時代上靠。
《圍城》是一部學人小說,他的語言體現了錢鐘書作為學者的一面,雖然有的地方似乎是在故意賣弄才情,但總體而言,并不使人感到沉悶,因為許多話語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知識含量,時常散發出機智的鋒芒,不斷有新奇的比喻和警句,這一切都可以給我們的寫作以有益的借鑒。
《圍城》并不僅僅是一部愛情小說。它的內容是多方面的,它的主題和象征是多層次的。
《圍城》的象征源自書中人物對話中引用的外國成語,“結婚仿佛金漆的鳥籠,籠子外面的鳥想住進去,籠內的鳥想飛出來;所以結而離,離而結,沒有了局。”又說像“被圍困的城堡,城外的人想沖進去,城里的人想逃出來。”
但如果僅僅局限于婚姻來談“圍城”困境,顯然不是錢鐘書的本意。“圍城”困境是貫穿于人生各個層次的。后來方鴻漸又重提此事,并評論道:“我近來對人生萬事,都有這個感想。”這就是點題之筆。
錢鐘書在全書安排了許多變奏,使得“圍城”的象征意義超越婚姻層次,而形成多聲部的共鳴。
《圍城》從“圍城”這個比喻開始,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人類的“圍城”困境:不斷的追求和對所追求到的成功的隨之而來的不滿足和厭煩,兩者之間的矛盾和轉換,其間交織著的希望與失望,歡樂與痛苦,執著與動搖——這一切構成的人生萬事。
“圍城”困境告訴我們人生追求的結果很可能是虛妄的,這看起來好像很有點悲觀,但骨子里卻是個嚴肅的追求,熱忱深埋在冷靜之下,一如錢鐘書本人的一生。
他揭穿了追求終極理想、終極目的的虛妄,這就有可能使追求的過程不再僅僅成為一種手段,而使它本身的重要意義得以被認識和承認,使我們明白追求與希望的無止境而義無反顧,不再墮入虛無。
02
《追風箏的人》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賽尼(Khaled Hosseini)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譯者李繼宏,上海人民出版社于2003年出版,是美國2005年的排名第三的暢銷書。
全書圍繞風箏與阿富汗的兩個少年之間展開,一個富家少年與家中仆人關于風箏的故事,關于人性的背叛與救贖。
《追風箏的人》清新自然,以寫實的筆法,訴說著溫情與殘酷,美麗與苦難,它不僅僅展示了一個人的心靈成長史,也展示了一個民族的靈魂史,一個國家的苦難史。
這部小說流暢自然,就像一條清澈的河流,卻奔騰著人性的激情,蘊含著阿富汗斯坦這個古老國家豐富的靈魂,激蕩著善與惡的潛流撞擊。
因為這部書,讓世界了解了一個遭受戰火蹂躪的、默默無聞的阿富汗斯坦人,這才是文學的魅力,也是這部小說的藝術魅力。
但是這部小說不僅如此,它之所以能夠吸引不同民族、國家的讀者,撼動讀者內心纖細的情感,是因為它討論了關于人性和人性的拯救問題,這是現代人類面臨的共同話題。其實,人性的救贖是這部小說的核心價值。
任何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一旦進入讀者視線,就具有了獨立客觀的意義,不管作者的主觀創作有沒有意識到那些意義的存在,并不能否認它的客觀價值。
風箏是該書的靈魂,雖然只在小說的兩個地方出現,卻蘊含了豐富的意象,風箏可以是愛情、親情、友情,更是作者對未來希望的象征。
小說的精妙之處在于跳出了一般個人與社會前臺背景的關系,跳出了人和社會那種互相影響的從屬關系,兒子與父親、人和祖國就像風箏那樣,互相掙脫又互相糾纏,逃不出宿命的天空。
03
《無聲告白》
《無聲告白》是美籍華裔作者伍綺詩耗時六年寫就的第一本長篇小說,故事編排精妙細致,文筆沉穩內斂,一經出版便廣受好評,成為2014年度最具實力且眾望所歸的黑馬。
不僅躍升為《紐約時報》暢銷書,還獲得包括美國亞馬遜網站在內的無數媒體評選出的2014年度最佳圖書。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無聲告白》中寫到:莉迪亞死了,可他們還不知道。
莉迪亞是家中老二,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遺傳了母親的藍眼睛和父親的黑頭發。父母深信,莉迪亞一定能實現他們無法實現的夢想。
莉迪亞的尸體被發現后,她的父親內疚不已,母親則一心報復。莉迪亞的哥哥覺得,隔壁的壞小子鐵定脫不了關系,只有莉迪亞的妹妹看得一清二楚,而且,她很可能是唯一知道真相的人……
關于愛與失去,以及我從未告訴你的秘密,都會在這本書中讓你看到和感受到。
04
《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中國作家路遙創作的一部全景式地表現中國當代城鄉社會生活的百萬字長篇小說。全書共三部。1986年12月首次出版。
該書以中國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十年間為背景,通過復雜的矛盾糾葛,以孫少安和孫少平兩兄弟為中心,刻畫了當時社會各階層眾多普通人的形象;勞動與愛情、挫折與追求、痛苦與歡樂、日常生活與巨大社會沖突紛繁地交織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時代歷史進程中所走過的艱難曲折的道路。
1991年3月,《平凡的世界》獲中國第三屆茅盾文學獎。
2019年9月23日,該小說入選“新中國70年70部長篇小說典藏”。
《平凡的世界》是用溫暖的現實主義的方式來謳歌普通勞動者的文學作品。
與《人生》相比,《平凡的世界》更具有人性的高度,作家把苦難轉化為一種前行的精神動力。描寫苦難的新時期作家不乏其人,但真正把苦難轉化為一種精神動力的作家卻并不多,路遙當屬其中之一。
這部小說在展示普通小人物艱難生存境遇的同時,極力書寫了他們克服重重困難的美好心靈與堅韌不拔的奮斗精神。
作品中的主人公孫少安、孫少平是掙扎在貧困線上的青年人,但他們自強不息,依靠自己的頑強毅力與命運抗爭,追求自我的道德完善。
其中,孫少安是立足于鄉土矢志改變命運的奮斗者;而孫少平是擁有現代文明知識、渴望融入城市的“出走者”。他們的故事構成了中國社會普通人人生奮斗的兩極經驗。
《平凡的世界》還傳達出一種溫暖的情懷。
一是作者對作品中的人物寄予了同情心,對普通百姓的生活方式做到了極大的尊重和認同。不要說作品的主人公,就是作品中的一些消極人物,如鄉土哲學家田福堂,游手好閑的王滿銀,善于見風使舵的孫玉亭,甚至傻子田二的身上,都直接或間接地折射出人性的光彩。
二是作品處處展現溫暖的親情與友情,是一部溫暖人心的小說。小說中有大量關于人間親情的描寫,其中最典型的莫過于孫玉厚一家了——孫玉厚勤勞樸素、忍辱負重;他的兒女孫少安、孫少平、孫蘭香等自強自立、善解人意、善于幫助別人。小說還書寫了美好的同學之情、朋友之情、同事之情、鄉鄰之情等人間美好的情感。
三是作品中的愛情寫得很美,被賦予無比美好的內涵和想象空間。這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后期“無性不成書”的長篇小說創作風氣中是難能可貴的。如孫少平和田曉霞在杜梨樹下近乎柏拉圖式的戀愛,就寫得很純美,讓人為之感動。
這部小說所傳達出的精神內涵,正是對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精神傳統的自覺繼承。這樣的小說對底層奮斗者而言,無疑具有“燈塔效應”。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路遙的《平凡的世界》能產生如此廣泛而深刻的社會影響的原因。
如果你也想通過閱讀經典小說感受多種人生,點擊下面小程序加入我們吧。
和全國10000+媽媽一起讀書,一起書寫,一起享受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