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奧會結束了,最近又有什么吸引了大眾的眼球?
那一定是這部熱播劇《人世間》,你會發現,在現實生活中,大家聊天的話題也離不開這部劇。
這部劇是改編自第十屆茅盾文學獎梁曉聲的同名長篇小說。它以居住在東北某省會城市的一戶周姓人家三代人的視角,描繪了十幾位平民子弟在近50年時間內所經歷的跌宕起伏的人生,不僅全面展示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所經歷的翻天覆地的社會巨變,同時也歌頌了中國人民拼搏向上、艱苦奮斗的偉大歷程,以及勤勞正直、自尊自強的美好內心。
之所以讓大家如此喜愛,是因為它講述的是大時代下老百姓非常真實的故事,就好像我們是劇中的人物,或者看到了我們身邊人的影子,是一部極具煙火氣的電視劇。
從這部劇中,觀眾能看到老周家三個孩子各自的性格和命運,也能感受到東北那冰天雪地下的人情冷暖。
我在追這部劇的同時,也從中看到了一些情節和場景,引發了我的3點深度思考。
今天就分享給你,也希望能給你一些啟發。
01
家庭影響著孩子的成長
周家的三個孩子有不同的性格和人生軌跡,但是他們的成長,卻始終都受著家庭的影響。
記得第一集中,全家照了一張全家福,周父拿著那張照片說這可能是我們家最后的一張全家福了。
之后,周父和周家老大老二離家,家里就只剩下周秉昆和周母相依為命。
那一封封手寫的書信,不識字的媽媽催促她的“老疙瘩”周秉昆給她念信,過年買肉盼著他們歸家,從父母的愛到手足之情始終在連接著他們的心,從沒分開。
周父雖然只是一名建筑工人,但是對于工作他卻始終都是抱以認真負責、兢兢業業的態度對待,而這一點上,從周秉昆在醬油廠干最累的活時也任勞任怨看出,父親對待工作的態度也能影響孩子。
周母,是這個家庭的核心人物,她雖然沒有文化,懂得也不多,但她為人善良,與人和善,她用自己的樸素、勤勞堅守著這個家。
所以,你再看周家的三個兒女,雖然他們的性格各有不同,也有著各自不同的命運。
但是他們都是為人正直、心地善良的人,也正是如此,他們才可能吸引到郝冬梅、蔡曉光、鄭娟這樣優秀的伴侶。
如果老大周秉義不優秀,郝冬梅不可能不顧母親當初的反對,主動追求他并一生相伴;
如果周蓉沒有智慧只是花瓶的話,也不可能讓蔡曉光對她一往情深,并且還異國分隔12年之久,蔡曉光對她依然如初般疼愛;
如果周秉昆不善良的話,鄭娟也不可能如此賢惠地對周家死心塌地一輩子,把周家照顧得那么好。
所以,父母的言傳身教,家庭的環境都會影響一個孩子的成長。這更讓父母有這樣一個覺知,育兒先育己,父母要比孩子多成長半步,才能引領著孩子更好的成長。
02
父母的認可對孩子來說極為重要
周家的老三周秉昆有一個優秀的哥哥和一個優秀的姐姐,他們都考上了北大,哥哥成了省長的女婿,姐姐嫁給了詩人,在外人看來,這很風光,讓父母極為有面子。
周秉昆相比哥哥姐姐,從小學習就不好,總是倒數幾名,只能做一名工人,賣苦力掙錢養家。
他一直覺得父親看不上他,父親跟他說“你看你哥哥姐姐學習多好,你看看你在班里一直倒數”。
這也成為了他心中邁不過去的一道坎兒,他始終生活在哥哥姐姐的光環下,帶著自卑,內心一直在尋求父親的認可。
他說:“我這輩子最大的心愿,就是能讓我的爹媽滿意我”。
周秉昆為了整個家族付出了太多也犧牲了太多,面對那么多的苦難他都沒有怕過,但是他最畏懼的卻是父親的失望,內心也最渴望的是父親對他的認可。
這像極了我們很多的人,也在提醒著身為父母的我們,應該怎樣對待我們的孩子。
中國女子乒乓球運動員郭躍的爸爸曾經在一檔綜藝節目中說,郭躍得過那么多的比賽冠軍,已經是很出色了,但是他從來沒有夸過孩子,他對郭躍照顧得無微不至,不相信她會做飯,郭躍的心里始終希望能夠得到爸爸的認可,所以即使她那么優秀,得到過那么多的獎項,都比不過父親對他的認可。
可以說,父母對孩子的認可就像孩子人生中的一道光,能照亮他前行的道路,給他繼續前行的勇氣。
03
無論何時,讀書都有用
在《人世間》第一集中,周家老大周秉義留在家里一大箱的書,讓周秉昆好好保管,還囑咐他說你多讀點書。
當時周秉昆并沒在意,但是等家里只留下他和媽媽,他也吃了不少的苦,經歷了很多苦難,也受到了別人很多的白眼,這才讓他慢慢地后悔當初沒有好好讀書。
于是他終于想起來當初哥哥讓他保管的那一大箱名著書籍。
他在讀了一些書之后逐漸意識到了讀書的好處。
“當書改變你的時候,你看這世界的眼光是不一樣的。”工友們在打牌喝酒,周秉昆卻在沉浸在書的世界中。
正是那一部部的經典作品,作品中的一個個深刻觀點,讓他的內心豐盈了,也讓他擁有了獨立思考的能力。他并沒有人云亦云的覺得自己命不好。
周秉昆并不屬于閃光的“別人家的孩子”,但是他卻普通人最辛酸日子活出了最讓人羨慕的溫暖和陽光。
周蓉說:“如果不是我拖累,本來你也能考上大學。”
秉昆說:“上大學了不起啊,我覺得我現在這樣挺好的。別人愛怎么想怎么想,我也聽不見。”
有句話叫“一個人腳下書本的厚度,就是他人生的高度。”在社會動蕩的任何時期,別人下崗失業,周秉昆就是憑借著自己讀書獲得的能力,無論社會怎么變化,做編輯、當經理、辦報社,他都能勝任。
所以,讀書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當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時,給你一種內在的力量。
周秉昆就用他的人生經歷詮釋了這句話的真理。也許你會說,身處于這個快節奏的時代中,我們也許沒有那么多的時間用來讀書,那我告訴你,可以選擇碎片化的方式。
比如聽書,在上班的路上、做家務的時候、睡覺前、抑或是吃飯或是運動,你都可以聽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