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閱讀的力量
○
果媽閱讀
文 | 東燕 | 果媽閱讀會員
共計1889字 | 建議閱讀時間3分鐘
前段時間,朋友圈瘋傳一個視頻,內容是拍攝了在游樂場一個小女孩踩踏了一個更小的男孩,然后男孩母親瘋狂開撕的過程。
看到這個視頻是在心理學的群里,大家做了好多的分析,有朋友問我如果遇到這種情況會怎么處理。想了想,我應該會這么做吧:
我會怎么處理
1
如果我是女孩的媽媽
我會第一時間發現這個失控媽媽是有問題的,我的首選是迅速離開,在這個視頻里其實是可以做到的。
回到家里等孩子情緒平復了以后,再跟孩子做溝通和交流,讓她認識到今天發生了什么,我們相互檢討自己的問題,然后一起想下次遇到這種事情時應該怎樣去做等等。
在這一過程中一定要去從孩子的感覺出發,要讓孩子知道,對不起,謝謝這些詞背后的真正含義是什么。
舉個例子
”過年時,4歲的小侄女因為拿紅包不說謝謝,大人們就開始各種貼標簽,不講禮貌,沒教養各種,但是怎么教她都不說,很不開心。后來我就去把她帶到院子里玩,玩的很開心,我就很平靜的問她,哎?你知道為什么要說謝謝啊?她說不知道。
我想了想對她說,如果你有一個好東西,因為喜歡我,送給我,我拿著就走了,你感覺怎么樣?她沒有說話,我又說,如果你有一個好東西,因為喜歡我,送給我了,我拿到很開心,我說謝謝你,給我這個好東西,我真的好喜歡。你感覺怎么樣,那一刻她看著我的眼睛一亮,笑了起來,后來我說,現在你知道了嗎?她歡快的點點頭說知道了。我試探性的問,那我們去給太太(曾祖母)說謝謝?她說好的,我們很愉快的去說了謝謝。
其實即使那一刻她抹不開面子不想去,我也會很愉快的尊重她,因為我相信在未來一個合適的時機她一定會主動學會說謝謝的,而那時的謝謝不僅是兩個生硬的逼迫著學來的字,而是發自內心真誠的情感,這樣養育的孩子未來一定會被這個世界所善待。
如果被糾纏住無法脫身
我會把孩子讓家人帶走(這個視頻里也是可以做到,女孩的奶奶/婆婆也在),我來對付這個媽媽。打或不打,視情況而定,但如果我做了回擊的決定,我一定會比她更要厲害。
作為中國的女性,我們很多都是這個故事里的兩個對立面,要么唯唯諾諾,不敢維護自己的邊界,要么是世紀大崩潰地歇斯底里。文化和傳統告訴我們女性要順從要溫柔,但是作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當有人觸碰到我們的底線的時候,我們要拿出敢跟任何人撕破臉的能力和勇氣。
其實處理問題的方法時很多的,有時候既定的完美答案是用不上的,還是要看應變的能力。我覺得關鍵有兩個點: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情緒與失控的對方糾纏在一起,也不要畏懼;
第二,問自己,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比如于我而言就是要把對孩子的傷害(包括心理和身體)降到最低,當我知道了我最在乎的事情,我便擁有了自己的立場。做任何決定和舉動堅持自己的立場,不然我們會成為情緒的傀儡!
我對當事人的看法
“失控”媽媽
這個“失控媽媽”有較重的心理問題。我的判斷是:這個男孩的媽媽應該是有一些童年創傷經歷,在那一刻她的舊傷整個被這個事件所觸發了!
我不想過多的去分析到底是哪一種可能,因為一個人真正經歷了什么只有她自己知道,深層的心理問題的可能性是我們無法想象的,是未知的,旁人再關注再分析都沒有意義。
二
“道歉”媽媽
再來看“道歉媽媽”,一幅卑微的委曲求全的樣子。其實人犯錯是難免的,更何況是孩子,但是犯錯了不代表著一定要卑微,所以我沒猜錯的話,這個媽媽在原生家庭里也是比較壓抑的討好型人格。沖突的那一刻,她也在呈現她的舊傷。
所以沖突和情緒起伏的時候其實都是源于童年未處理好的傷痛,眼下的事情只是一個導火索,根源在每個人的內心。如果自己不內觀,很容易被情緒牽著鼻子走。
三
“踩人”小女孩
再來說說“小女孩”,且不說到底她是不是故意踩小男孩的,后來從她打人的行為看得出來她是有攻擊性的。很多人說這是沒有管教好,當然也許是有一部分的這個原因,但是我認為女孩當時的攻擊行為可能更多的來源于當時恐懼情緒的壓力。
當時的氣氛很緊張,當她還沒有完全認識到自己的行為給小男孩帶來傷害時,便被一個可怕的女人迎面斥責,而自己的媽媽更是把她推向風口浪尖,讓她去承擔她不知所措的責任。那一刻,恐懼、焦慮、委屈等等各種負面情緒充斥了她的內心,而這必定給她帶來一個心理創傷。
四
“被踩”小男孩
最后來說一下那個最無辜的受害者“小男孩”。整個過程中他最多的感受估計就是恐懼、非常恐懼、非常非常恐懼。剛剛被人踩過,驚魂未定,情緒還未被安撫過來,卻更驚恐的發現媽媽在發瘋,與人開撕大戰,而爸爸在努力控制這個瘋狂的媽媽。頓時,這個世界徹底崩塌了。剛一開始還沒哭,結果后來被她媽媽嚇哭了。要知道,三歲之前可是人格形成的最重要時期。而生命越早期的創傷日后越難修復。
寫到這我突然想到“冷靜的第二只小雞”實驗,簡單說就是遇到緊急情況時父母的鎮靜可以撫慰孩子的恐懼情緒,如果父母驚慌失措則會放大孩子的恐懼情緒。反觀視頻中男孩因為被人踩踏后,他的媽媽不僅沒有鎮定下來取去安撫他的情緒,反而是歇斯底里對外狂飆,那么她其實給孩子傳遞了更大的恐懼。
同理心理解他人,不要評判、指責
總結來說,我覺得這個事情留給我們的問題不是誰對誰錯,因為每一個失控的生命都有她難以承受之痛,所以我們應該更多的去理解(當然理解不代表去接納這種行為),理解了就不會跟這類人較情緒上的勁;理解了才能夠理性的看清楚很多問題,而不是選擇某一個道德高地去指責他人。
最后要提醒大家的是,回家后一定一定一定不要忘記處理收尾工作,因為孩子(無論是女孩還是男孩)一定是被嚇到了,這些恐懼如果沒有被及時處理,就會在潛意識的深處留存下來,并且將來會以別的形式出現。比如他/她可能會創造出對爭吵或者被欺負的恐懼,也可能右腦在其他方面爆發到失控的狀態,使他/她經常發脾氣。
我的方法是畫畫,讓孩子把他經歷的事情畫下來(這個事件中女孩可以這么做),畫畫的過程就是情緒排解的過程,也是左右腦整合的過程。當下一次孩子再看到畫時,會從體會到接納,這樣孩子的恐懼和焦慮便不會滯留,像毒素一樣被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