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趙恒,原名趙德昌,又叫趙德侃,是太宗趙光義的第三個兒子,也是宋朝第三位皇帝。
趙恒喜好文學,擅長書法,民諺:“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便出自他編寫的《勵學篇。》
公元997年,太宗趙光義駕崩,太監王繼恩擔心太子英明,日后對他不利,便與明德皇后謀劃發動政變,想立瘋癲的趙元佐為帝,多虧呂端、寇準等人力挺趙恒,擁戴他登基繼位,大赦天下。
即位之初的宋真宗,廣開言路,勤政治國,促農興商,使北宋很快進入一段經濟繁榮期,史稱“咸平之治。”
不久,呂端去世,宋真宗在寇準的勸諫下,御駕親征澶州,在取得一點勝利后,卻與遼國簽訂不平等的“澶淵之盟”,回朝后,他志得意滿,開始寵信巧言令色的王欽若,很快罷去寇準的相位。
王欽若看出真宗是一位好大喜功、厭惡戰爭的皇帝,私下勸他效仿古人,以神道祥瑞哄騙天下臣民,以便舉行“泰山封禪”大禮,此言深得趙恒稱贊,于是傳詔天下,各地官員開始紛紛進獻祥瑞之物。
為了取得大臣的支持,真宗賜宰相王旦一樽酒,讓他回家與妻兒享用,結果王旦到家打開酒樽,發現里面竟是一樽珍珠,于是對祥瑞一說也就沉默不語。
公元1008年正月初三,早朝完畢,忽有黃門官來報,左承天門南角天降兩丈多長的黃帛,上面隱約有字,趙恒借此開始編造故事:“某日朕曾夢見神人降臨,對朕說今日會降《大中祥符》三篇,神明果然沒有欺我。”
當下,真宗率王旦及百官步行至承天門,恭敬地把“天書”迎入道場,且命人宣讀上面文字,無非是“趙恒即位順應天意,務以清凈勤儉,必使帝位永長等等。”百官聞言紛紛上表朝賀,并改年號為“大中祥符。”
這時,朝中奸黨林立,以陳堯叟、王旦、丁謂等人掌權,揣摩圣意,謊稱泰山又降“天書”勸諫真宗赴泰山封禪,飄飄然的趙恒高興地答應下來,便在當年十月,親率百官及龐大的儀仗隊前往山東泰山封禪。
歷經十七天的長途跋涉后,人馬來到泰山腳下,趙恒頭戴沖天冠,身穿紫龍袍,在群臣的簇擁下,一步步登上泰山頂,以隆重的儀式,祭祀天帝及各路神明,并接受群臣及僧眾的朝賀。
封禪完畢,真宗詔令泰山腳下的封縣改為“奉符縣”,同時大擺酒宴,與群臣同慶封禪禮畢。
十一月,趙恒君臣徐徐返回汴京,將天書降臨那天定為“天慶節”,并將泰山封禪一事編成《大中祥符封禪記》一書傳世,百官為討好真宗,爭相贊頌趙恒功德無量,感動上蒼降下天書祥瑞。
四年之后,真宗再次封禪泰山,兩次遠行山東加上在皇宮建筑神佛道觀,花費國家餉銀多達數千萬貫錢,幾乎將前代國庫積蓄揮霍一空,給天下百姓帶來無盡的賦稅重擔,北宋由此走向積貧積弱的時代。
明代文士李贄曾言:“堂堂真宗君臣,為了這些魑魅魍魎之事,實在可笑,可嘆!”
據后人判斷,趙恒以此盛大封祀禮儀,無非就是證明趙宋皇權的合法性及權威性,而縱觀趙恒在位期間,政績平平,還與遼邦簽訂納歲幣的城下之盟,實屬一位平庸無為的帝王,卻又效仿秦皇漢武大行封禪之舉,實在令人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