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重文輕武,尤其在書畫領域頗有造詣的文人學士更是受人追捧。
后人根據流傳下來的行、楷、草書等傳世之作,推出宋代最具成就的四位代表,合稱為“宋四家”,分別為“蘇黃米蔡!”
那么,這四人分別指誰呢?他們又有哪有趣聞?
蘇指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與父蘇洵、弟蘇轍合稱“三蘇”,以詩文著稱于世。
蘇軾少有才學,博通經史,歷任禮部尚書、翰林學士等職!
但由于他反對變法,卷入新舊黨爭,多次遭貶官外放,最遠被流放到儋州(海南儋縣)。
然而,他性格豪放,卻以不屈服命運的態度入世,過著吃喝讀寫的恬淡生活。直到徽宗即位,他遇赦北返,不料途中竟客死常州。
蘇軾才華橫溢,詩詞聞名朝野,最具代表作便是那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至今讀來仍令人熱血沸騰,感慨萬千。
另外,他在書畫方面也很擅長。
據稱,蘇軾書法博采眾長,從二王、顏真卿、柳公權……等多位名家字畫中去粗取精,努力革新,從而自成一體。
他的書法看似平實無華,內中卻有一股汪洋肆虐的氣魄,好似他深不可測的才學一般,令人無從窺探全貌。傳世書法有《前赤壁賦》、《洞庭春色賦》等等。
黃指黃庭堅,字魯直,號山谷道人,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詩人、書法家。他出自蘇軾門下,詩作推崇杜甫,講究修辭造句,風格樸實奇異,為江西詩派代表。
黃庭堅自幼聰慧博學,曾任承議郎(參與校訂《資治通鑒》),哲宗時期進秘書丞兼修國史,后任宣州、鄂州知州。他也因變法守舊而卷入黨爭,被當權章惇等人誣陷,屢次被貶官,最終死于饑寒交迫,享年僅61歲。
黃庭堅書法初以周越為師,后效仿顏真卿、懷素、楊凝式等人筆法,歷經三十年草書磨礪,自成一派風格,與張耒、晁補之、秦觀合稱蘇門四學士。
米指米芾,字元章,號襄陽漫士,祖籍山西太原,后遷居江蘇鎮江。
米芾舉止癲狂怪異,人稱“米顛”,猶愛頑石,卻又擅長詩文、書畫,精于鑒別、收藏。被徽宗召為書畫學博士。
米芾書法瀟灑奔放,卻又嚴謹有度,年少便苦學顏真卿、柳公權等唐人楷書,因此打下堅實的基礎。
后來,在蘇軾的指點下,米芾潛心魏晉書風,常在石頭上落筆下文,所以能在蜀素上留下自作八首各體詩,這便是被后人譽為“中華第一貼”的《蜀素帖》,現珍藏于臺北故宮博物館,人稱天下第八行書。
第四位“蔡”較有爭議,大多數人認為指蔡襄。明清時期有人說指蔡京,卻因蔡京敗壞朝綱,所以才被蔡襄取代。
蔡襄,字君謨,今福建仙游人,歷任館閣???、龍圖閣直學士、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等多職。
宋四家中,蔡襄年齡最長,輩分最高。他喜歡規規矩矩的楷書,其書法渾厚端莊,自成一體,生前便備受時人推崇,尤其得到仁宗皇帝的喜愛與贊賞,文壇領袖歐陽修曾言:“蔡君謨的書法天下無雙!”蘇軾也稱他書法變幻莫測,極有靈氣,堪稱本朝第一。
那么,問題來了。既然蔡襄輩高年長,書法又第一,卻為何位列“宋四家”最末呢?是不是“蔡”果真是指蔡京呢?
實際,蔡京書法成就也很高,他的墨跡嫵媚妖嬈,極富新意,也更能體現宋代“尚意”的書法美學,因此在當時飽受贊譽,學他書法者相當多。
元代陶家議曾說,蔡京書法嚴謹而不拘束,飄逸又不落俗套,楷書猶如佩劍武士屹立廟堂。行書好像富家公子,意氣風發,光彩照人。至于草書更是冠絕當世,無人匹敵。
所以說,蔡京的書法在宋末是有很高地位的。
那么,蔡究竟指蔡襄還是蔡京呢?這還真的很難定論!
支持蔡襄者說,宋代書法史上,蔡襄的楷、行、草獨樹一幟,地位最高,“蘇黃米蔡”的排列不過是按陰陽平仄順口的原因。
支持蔡京者說:蔡襄書法在北宋前期尚被認為天下第一,但到中后期,因才子輩出,書法界又形成一種嶄新風貌,所以,蔡襄的書法逐漸不被后人推崇。而蔡京書法推陳出新,博取朝野一致盛譽,只因身為“六賊”之首,這才位列宋四家最末!
以上兩派的爭辯的確都有一定道理,但從感情上說,千百年來,人們對蔡京的人品很難接受,因此,筆者與大多數人一樣,內心堅定地傾向于蔡襄!您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