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是歷史悠久的語言,從古至今衍生出了無數的名詞,有些現在看似熟悉的詞匯,在古代可能是別的名稱,甚至與他的形象完全不合。其中,在唐朝的時候,對于萬獸之王有個特殊的名稱,就叫做“大蟲”,究竟勇猛的老虎為什么被稱呼為蟲呢?背后就有一項典故。
▲老虎在古代被稱為“大蟲”。(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圖庫)
“大貓”是老虎的別號?;⑹秦埧苿游?,長得像貓,比貓個兒大,故得此稱。古時,老虎還有一個綽號:大蟲。
《水滸傳》寫宋朝梁山好漢的故事,其中武松打虎的故事很出名:“武松把大蟲嘴直按下黃泥坑里去……盡平生之力只顧打……”可見在那時,管老虎叫“大蟲”是約定俗成的。
古籍記載,東漢班超從京都洛陽出使西域,眾人都道,此行山高路遠,十分兇險,班超慨然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可見在漢魏時期,老虎還叫老虎。
關于“大蟲”一詞,其中一項說法是源于唐朝,老虎被迫改名,因為它不湊巧地冒犯了皇室名諱。
中國古代極重視名諱。在人際交往中,為表尊重,不可直呼君主、長者、賢者之名,寫字時也得避開其名諱,否則就算失禮。
說到唐朝就是由著名李氏家族所建立,多位皇帝的姓氏都是李,其中唐高祖名為李淵,他的祖父就叫做“李虎”,李淵建立唐朝后,對皇室的讀音都十分看重,所以一時起意,把老虎改名為了大蟲。
李淵當皇帝之后,“虎”字成了忌諱,全國上下所有名字中有“虎”字的人都得改名,就連陪李淵一起打天下的“虎牙將軍”,也將封號換成了“武牙將軍”。
▲唐高祖李淵。(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老虎雖不是人,卻在人間出沒,自然也不能叫老虎了,那么為何叫“大蟲”呢?原來,“大”這個詞,是一種對生物的尊稱,至于“蟲”字的用途則是相當廣泛,并不是限定在昆蟲,許多東西都能被稱為蟲,相當奇特。
古典《爾雅》曾描述“或行或飛,或毛或蠃,或介或鱗,以蟲為象”,意思就是無論是用走的、用飛的、有沒有毛或鱗片等,都是一種蟲。
除了唐高宗之外,關于“老虎”被稱為“大蟲”的典故,還出現在關于老虎的知名故事《武松打虎》中,就有一段形容“如今前面景陽岡上有只吊睛白額大蟲,天晚了出來傷人,已經傷了三二十條路人性命”,當中的白額大蟲,指的就是打額頭的老虎。
有人引經據典,推論早在唐朝之前,老虎就叫大蟲,理由是東晉志怪小說《搜神記》里提到“大蟲”:扶南王范尋養虎于山,有人犯罪,范尋就下令將其喂老虎,若老虎不吃此人,便將其釋放,“故山名大蟲”。
其實,山中有老虎所以山名叫“大蟲”,跟老虎叫大蟲還是有區別的,說不定《搜神記》里的“大蟲”也是后世的唐朝人改的呢,你們說是不是呢?
參考資料:《爾雅》《搜神記》
作者簡介 | 無風,95后女孩,想和你一起活得任性又自在。ID:wfqnw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