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慈禧太后垂簾聽政后,朝廷的文武大臣都懼怕她三分。這倒不是因為她大權在握,獨斷專行,而是因為她喜怒無常,心狠手辣。慈禧手下有一個宦官叫李連英,聰明過人。
自從慈禧太后垂簾聽政把握大權朝廷后,他就確定慈禧是我國第二個武則天,要想高人一等光宗耀祖,就必須有慈禧這樣的人做靠山,不然就沒有出頭之日。

為了取悅慈禧,李蓮英編了一個故事,表示前一晚夢到如來佛祖跟他說:
“大清國天降福星,光恩普照,萬物蒼生將沐浴于浩浩恩惠之中。”
還笑著解釋:“福星者,葉赫那拉氏也,此乃南海觀世音菩薩轉世,大清國唯葉赫那拉氏可安邦定國。”他聽到后感激涕零,并在向佛祖叩謝時問,為什么不直接告訴皇太后?今后百姓將如何尊稱皇太后?如來佛祖則笑笑說:“天機不可泄露,就稱皇太后老佛爺吧。”

慈寧宮里的宮女們一聽這話,嘩啦一聲都跪倒在地,三呼“老佛爺千歲,千歲,千千歲”。而慈禧太后見此情景,滿面春風地說:
“天意難違,也罷,傳令下去,從今個兒起,就叫哀家『老佛爺』吧”。
另一個版本則是,在光緒初期,慈禧太后想要再次垂簾聽政,但是她擔心聲望無法得到滿足。李連英看出她的心思,在萬壽寺大雄廟后面制作了一尊佛像。佛像建成后,慈禧來到萬壽寺,李連英帶頭大喊“老佛爺”,其他人立即大喊“恭迎老佛爺駕到”。從此,“老佛爺”這個名字從萬壽寺傳遍京城,慈禧也再次心安理得的垂簾聽政。
值得一提的是,“老佛爺”其實并非慈禧專有,清朝歷代皇帝都可以叫做老佛爺,但皇后、太后或太皇太后中稱“老佛爺”者僅慈禧一人。對此,學者以為,慈禧生不逢時,因滿清處在內憂外患下,她不敢和武則天一樣執仗登基。盡管垂簾聽政,把握著朝廷大權,但名義上畢竟不是皇帝。

所以只能讓人以特稱皇帝的“老佛爺”稱呼自己,向他人宣示,她其實是和皇帝一樣登峰造極。說白了,在慈禧心中也想過一把皇帝癮,這一稱號就和慈禧要求光緒帝稱號她為“親爸爸”一樣,都暴露了慈禧爭強好勝、不甘于向男人示弱的性情。

經過上述揭示,我們可以明白慈禧太后為何被稱為老佛爺。這個荒誕的原因,不僅讓朝廷文武大臣們捏了把冷汗,也成為了那個時代人們茶余飯后的談資。

然而,作為一位女性在男權社會中屹立不倒,慈禧太后的故事無疑也充滿了傳奇色彩。雖然她垂簾聽政,干預朝政,帶來了諸多爭議,但我們也不能忽略她在清朝末年的努力和貢獻。在面對國家內憂外患的嚴重時刻,慈禧太后試圖挽救滿清王朝的衰敗,雖然最終未能挽回大勢,但她的一些舉措仍具有歷史意義。
首先,慈禧太后推行的一些改革措施,對于清朝的發展產生了積極影響。在她的支持下,光緒帝頒布了“光緒新政”,試圖改革傳統的政治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政治效率。雖然新政在實際推行過程中遭遇了諸多阻力,但這一嘗試仍為清朝注入了一定的活力。

其次,慈禧太后重視教育和科技的發展。她支持設立洋務學堂,引進西方的先進科技和教育理念,希望通過培養新一代的精英分子,幫助清朝走出困境。在她的推動下,清朝末期的教育和科技領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最后,慈禧太后在外交方面也有一定的眼光。面對列強的侵略,她試圖利用外交手段維護清朝的利益。雖然清朝在鴉片戰爭和中日甲午戰爭等戰役中屢戰屢敗,但慈禧太后在外交談判中展現出的堅定和毅力,仍為清朝爭取到了一定的喘息之機。

綜上所述,慈禧太后被稱為“老佛爺”的原因荒誕不經,但她在清朝末年的努力和貢獻是有目共睹的。作為一個女性在男權社會中掙扎求存,慈禧太后的形象矛盾重重,既有野心和爭強好勝的一面,也有為國家作出貢獻的一面。當然了,慈禧太后總體上的評價還是非常負面的,畢竟清朝在她的主政期間,簽訂了太多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為我國帶來了非常多的屈辱。

參考資料:《清史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