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后宮如戰場,為了爭寵奪權,后宮的硝煙從未有過中斷,走錯一步就有可能有著性命之憂。因此,在中國古代歷史上,往往存在一些敢于忍辱負重之人,而最能忍的皇后,當屬鄧綏了。
鄧綏的祖父,是向光武帝劉秀進獻了“圖天下策”的東漢開國重臣、云臺二十八將之首的太傅高密侯鄧禹。出身于這樣的家庭,鄧綏自小就表現出了與當時女子大為不同的氣質。鄧綏不僅對女紅樣樣精通,更是喜愛研讀詩書,連她父親都經常與之討論時事。
同時,鄧綏自小就是個善解人意的人,小時候的鄧綏深受太傅夫人喜愛。在鄧綏五歲之時,太傅夫人親自為其剪發,但太夫人眼睛不大好,誤傷了鄧綏的前額,但鄧綏卻忍痛不吱聲,怕老夫人傷心,可見其生性善良。
作為權貴之后,年芳十六之時,鄧綏就被選入宮中成為貴人。初入宮門,鄧綏恭謙肅穆,無論做什么小心謹慎,恪守宮廷規矩。對待后宮嬪妃,謙遜有禮,對待宮人仆役也是十分體貼,時常施以恩惠,對待陰皇后,更是事事周全,生怕使其不高興。也因此,鄧綏在宮中一向有個好名聲。
漢和帝知道了鄧綏這些行為之后,對其十分贊賞,在鄧綏生病之時,特許她母親和兄弟入宮服侍醫藥各事,而且不限定留宮的日數。然而,讓和帝意想不到的是,鄧綏竟然婉言拒絕,并說道:“宮中禁地至為重要,而使外家的人久留禁宮之地,對上來說讓陛下蒙有偏袒私幸的譏諷,對下來說使我獲得不知足的誹謗。上下兩相受損,我實在不情愿啊!”
在古代,宮廷中的宴會是常事,大多數的妃嬪都打扮得光鮮奪麗,希望以此來得到帝王的注意,從此獲得恩寵。但鄧綏卻與她們不同,不僅素裝出席,更是沒有任何修飾,樸實如民間女子。倘若有時候鄧綏與陰皇后衣服重復,便即刻回宮換衣服。
此外,皇帝每有問話,便恪守尊卑之道,從不搶在皇后之前回答。即使陰皇后與皇帝疏遠之后,每當和帝有所召其前去侍寢,鄧綏均稱疾不出。
雖然鄧綏已經做到如此不爭不搶,但皇帝卻對其更為贊賞,后宮之中鄧綏的德譽更是一日勝于一日。陰皇后見此,十分憤怒,便就造祝詛,求鬼神加害于鄧綏,更是欲趁著和帝病重之時加害于她。
此事恰好被鄧綏知道,她不但不加以生氣,還說道:“我用盡誠意侍奉皇后,不料竟得不到她的庇佑,而將獲罪于天。婦人雖無從死之義,然武王有疾,周公以身為武王請命;楚昭王病,越姬實現昔日心誓,自殺從死。我惟有一死上以報皇上的恩寵,中以解除我鄧氏宗族的災禍,下不讓陰皇后蒙受把我弄成人彘的譏諷。”說完之后,當即決定要自殺,幸好被宮人制止。
此后,陰皇后因為行巫蠱之事被廢,鄧綏還加以求情。皇后一位空缺,由于鄧綏的德行已經傳揚開來,朝臣與皇帝均想讓鄧綏成為新皇后,鄧綏多次推脫未果之后,才決定登位。成為皇后的鄧綏并未改變自己的本心,不僅在后宮之中吃穿用度皆十分樸素,歲時季節只要供給紙墨就行了。漢和帝欲加封其家族,也被鄧綏拒絕。
和帝去世之后,年僅25歲的鄧綏成為太后,在她的幫助之下,東漢度過了“水旱十年”,被稱為“興滅國,繼絕世”。作為一代皇后,鄧綏不管在成為皇后之前或者是之后都恪守本心,不做一絲一點的出格之事,忍受他人之惡意,可謂是后宮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