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歷史悠久,文化源遠流長,在漫長的歲月中,古人用自己的人生經歷,為后世的我們留下了不少珍貴的文化寶藏,并以俗語亦或者是諺語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保障我們少走彎路,未來更加順暢,比如“一家不容三姓人”便是其中之一。那么問題來了,這句話到底是什么意思呢?有沒有道理?
倘若從字面上理解的話,人們很容易將“三姓”理解為三個姓氏的人,但是倘若深入探究一下的話會發現,一戶人家之中的三個姓氏其實就是婆婆、兒媳婦以及兒子之間的問題。如果用更加淺顯的話語來表達的話,就是婆媳矛盾。
兩個人的結合,在某種意義上,其實是兩個家庭的結合,因此在這個過程中,往往會伴隨著一定的利益考慮。對于婆婆而言,她辛苦養大的兒子迎娶了媳婦,她自然希望兒媳婦對自己的兒子好一點,最好事事都順著自己的兒子,萬事都為自己的兒子考慮。
當然,在另一個方面,她又希望兒子聽自己的話勝于聽兒媳婦的話。因此,從這樣的角度理解的話,婆婆很容易將自己的兒媳婦當作是敵人看待,矛盾也就自然而然產生了。
對于兒媳婦而言,她嫁給一個人,自然是希望此人能夠疼自己,愛自己,做事情之前都考慮自己的感受的。因此,倘若遇到一個不講道理的婆婆,她很容易陷入焦灼之感中,對婚姻也失去了信心,埋怨自己的環境。當然,也有些愿意聽從婆婆擺布的人,但是這樣的人往往會生活并不幸福。
而對于兒子而言,他是一個家庭的關鍵性人物,是婆媳矛盾的緩解之人。倘若他處理好的話,很容易讓雙方處于一種比較微妙的平衡狀態,亦或者是成為人們艷羨的婆媳關系。但是相反的,倘若這是一個不會處理家庭問題的人,那么他甚至可能會因為自己的戰隊問題,亦或者是對事情處理不當而讓矛盾越來越大,最終釀成不可挽救的結果。
還有一種關系是,二婚重組家庭。重組家庭的夫妻肯定是沒什么問題的,畢竟都結婚了,兩個人是不會產生什么太多的矛盾。但是如果帶上了原先家庭的孩子,那可能就不一樣了。孩子如果從一個家庭跑到另一個家庭,我們又從兩種可能開始說,如果孩子還小,還未發育到能記住前一個家庭的時光,那么這樣的重組家庭應該也是挺好的。但是如果孩子已經長大,那可能就會懷念念以前的家庭,與另一方的關系可能就不是很好,最終產生矛盾。
因此,在某種意義上,這句話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也告訴所有的人,婆媳矛盾是每個人都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因此需要認真考慮。當然,也有人認為,這里的三姓倘若在古代的時候也可以理解為三妻四妾的產物,是一個家庭之中的妻妾問題,當然這樣的矛盾是比較常見的,也是需要一定的手段才能夠解決的,因此不做贅述。
參考資料:《中國民俗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