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新娘嫁衣和現在的不太一樣,我們現在女孩子的婚紗是潔白色的西式婚紗,古代新娘嫁衣則主要是“鳳冠霞帔”,雖然在部分農村地區還能見著,但也比較少了。然而,“鳳冠霞帔”最開始的時候,本來是當時貴族婦女的禮服,那后來為什么卻會成為古代新娘嫁衣的標配呢?
“鳳冠”是從漢代開始就出現的一個裝飾物,它是一個身份尊貴女子的標志禮冠,和當時的龍的配飾差不多,只不過龍是男人用的,“鳳”則是當時地位較高的女性的象征。還有與之配套的“霞帔”也是當時女性的一個身份標志配飾。
在明清時期,霞帔是最能體現一個女人身份的服飾。根據身份等級的不同,霞帔上的一些紋理,紋路,上面的吊墜,裝飾物也會有所不同。
由于封建社會等級分明,底層的女性也憧憬穿著這些華麗的鳳冠霞帔,畢竟是漂亮衣服,又有哪些女人能抵抗的了呢?于是就有了很多仿制品,民間很多女子也自己動手做出“鳳冠霞帔”。當時古代人的縫制水平已經很高深了,凡是個婦女都會一兩下縫制功夫,她們也在腦海里想著這些美麗的鳳冠霞帔到底是什么樣子,然后用她們的手一針針地縫出來。
不過畢竟是自己腦補出來的東西,當然和真正的“鳳冠霞帔”還是有很大的區別的,所以政府也沒有多管,就默許了這種行為,這應該被看做一場底層人民對于上層人民生活的一種追求與模仿。
這么漂亮的衣服當然要在最隆重的日子里穿著的,而這最隆重的日子對于當時的女性而言肯定就是出嫁的日子了,于是這些流傳在民間的“鳳冠霞帔”一下子就火了起來,成為了一股潮流,許多婦女開始紛紛效仿,一時間就掀起了一股狂潮,只要是結婚,她們的母親往往就會拿出自己縫制已久的“鳳冠霞帔”給自己的女兒打扮。
就這樣一代傳一代,很快鳳冠霞帔就成為了當時結婚新娘的標配,元·楊顯之的《瀟湘雨》第四折中,對此也有詳細描述“解下了這金花八寶鳳冠兒,解下了這云霞五彩帔肩兒,都送與張家小姐妝臺次,我甘心倒做了梅香聽使。”
還有一點值得提及的是,當時的“鳳冠霞帔”其實還有一種作用就是能夠區分正房夫人和小妾。
據清代徐珂《清稗類鈔·服飾》記載:“其平民嫁女,亦有假用鳳冠者……至國朝,漢族尚沿用之。無論品官士庶,其子弟結婚時,新婦必用鳳冠霞帔,以表示其為妻而非妾也。”第一點我們已經說過了,就是說在民間的這些“鳳冠霞帔”其實并不是真正的鳳冠霞帔,然后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二點區分正房和小妾。
如何確認一個女性在婚姻中的地位,往往就是用鳳冠霞帔的方法來確認。只有屬于正房夫人才有資格穿著鳳冠霞帔,如果是小妾或者偏房那就不能夠穿著鳳冠霞帔舉行婚禮。
這一點其實就是在說明媒正娶的地位是不可取代的,在《金瓶梅》中就有一個情節,當時潘金蓮、孟玉樓進入西門府時,身份都是小妾,排名第四、第五,因此她們不能穿著鳳冠霞帔。
《清稗類鈔·服飾》
元·楊顯之《瀟湘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