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禮帽,后面都會安插翎枝,翎枝有鹖羽或孔雀羽做成,分別稱為藍翎和花翎。其中的花翎象征著榮譽,只有那些有顯赫軍功的大臣,才有可能被賞賜花翎。
花翎的“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眼狀的圓形圖案,一個圓即為一眼,以眼多為貴。從乾隆到清朝末年,被賞賜三眼花翎的大臣僅有七人,連乾隆的寵臣和坤都未曾獲得,僅被賞賜稍次的雙眼花翎。為什么清朝官員要獲得“三眼花翎”難于登天?
首先我們要知道花翎的制度,它就像古代的“貂尾”,按官職高低佩戴。在清朝初期,只有高高在上的皇親貴族中,少數人有資格戴花翎,并且這些符合資格的人要經過騎、射兩門考核才能真正戴上花翎。
其中爵位低于親王、郡王等皇室成員,才有資格佩戴三眼花翎。花翎非一般官員能享用,絕不能越本分戴。后來乾隆皇帝規定,不但皇親貴族可以有資格戴用,有顯赫軍功的大臣也有資格可以得到花翎。
清朝歷代對花翎的賞賜極其謹慎, 這也是為什么從乾隆到清末這么長的時間,只有七人能得到三眼花翎,二十余人獲得雙眼花翎。乾隆在位時總共只給兩人有過這種賞賜,即傅恒、福安康父子,而整個大清200多年來也只有8人擁有,連鰲拜都沒有。據《清史稿·傅恒傳》“上賚三眼孔雀翎,傅恒疏辭。”也就是說傅恒雖獲此殊榮,卻并沒有真正戴過三眼花翎。
由于其珍貴,使得大臣們對其十分重視,爭相邀功希望能被皇帝賞賜花翎,有的甚至不要官位,不要金銀財寶,只要這個象征極高榮譽的花翎。
康熙年間,福建水師提督施瑯由于軍功,先被賜予籍漢軍鑲黃旗,使得他有資格享戴單眼花翎。在他成功收復臺灣后,康熙皇帝封他為靖海侯,但施瑯請求辭去這個職位,希望皇帝可以賜予花翎,康熙同意了,不僅賜予花翎,還保留了靖海侯的職位。
清朝對于花翎的佩戴也很嚴格,你不僅不能隨意戴,被賞賜之后也不能不戴,違反者都要受到懲罰。并且如果這些受賞賜的大臣犯了錯,皇帝也是可以把花翎收回來的。
比如甲午戰爭期間,李鴻章戰前沒有詳細可靠的戰略,并且沒有聽取接受袁世凱等人的意見,最后清朝在戰爭中不堪一擊。其中李鴻章要承擔相應的責任,于是光緒皇帝為了懲罰他,給予他“拔去三眼花翎,褫去黃馬褂”的處罰。在當時,收去三眼花翎這樣的處罰是極其嚴重的。
后來,花翎賞賜變多。在道光后期,對于國家有各方面功勞的人都可以得到賞賜,比如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因為國庫虧空,當時廣東洋商伍榮耀、潘仕成,各捐款十萬金,朝廷就破例賞賜花翎,一時間大家都趨之若鶩。
后來凡是民間捐錢量達到一定數額都可以拿到,門檻是7000兩銀子可以得到花翎,5000兩銀子可以得到藍翎。
當然,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中,朝廷也是不會賞賜三眼花翎的,可見三眼花翎的地位是多么尊貴,獲得它難于登天。
參考資料:《清史稿》
本文來自無風起念(ID:wfqn888)原創,未經許可,嚴禁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