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康”之后,你會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
相信很多人都會選擇買一張電影票,去電影院看新上映的《阿凡達2:水之道》。
在經歷了長時間的疫情折磨之后,久違地走進電影院,享受頂級好萊塢大片帶給人的震撼。
電影已經上映有段時間,評價在網上也呈現出了兩極分化。
有人認為,光是絢麗的特效和場景就值回票價。
而也有人覺得,電影劇情乏善可陳,看完覺得食之無味。
不過,當人們把討論的焦點聚焦在劇情和特效,而非IP和政治正確爛梗上,就已經說明這部電影的難得了。
其實除了特效、設定和劇情,大部分人走進電影院看《阿凡達2》的理由只有一個:
這部電影的導演,是詹姆斯·卡梅隆。
誰是卡梅隆?
作為一代名導,詹姆斯·卡梅隆的名聲似乎有點奇怪。
他并不活躍,上次他指導的電影還是2009年的《阿凡達》。
他也不夠文藝小眾,進不了豆瓣文青的片單。
在大部分影迷印象里,卡梅隆的特點無非就是特效、大場面。
而這兩個特點,在當今發達的電影工業加持下,似乎有點平平無奇。
但是,卡梅隆對于每一代中國影迷來說,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作為第一批進入中國的大片導演,卡梅隆在每個年代都刻下了自己的印記。
1995年《真實的謊言》國內上映,讓國內影迷第一次在大熒幕上感受到啥叫“好萊塢風格”。
猛男、美女、突突突,垂直起飛的戰斗機、和恐怖分子斗智斗勇的FBI探員...
這些現在“司空見慣”的套路在當年可是新鮮玩意兒。
1999年,卡梅隆的作品再次引起地震。
一首《我心永恒》,和“一刀未剪”的傳說,讓《泰坦尼克號》成為了一代人的年代回憶。
小李子的盛世美顏、巨大游輪土崩瓦解的震撼,以及夕陽下的名場面,至今都被人津津樂道。
卡梅隆的大名,終于被所有人印在心里。
之后,隨著DVD的普及,卡梅隆之前的電影《終結者》系列、《異形2》等等也被擺上貨架。
人們這才發現,除了美式主旋律和動人愛情片,B級片和黑色科幻電影才是卡梅隆的真正底牌。
2009年上映的《阿凡達》則又一次為世人證明了卡梅隆寶刀不老。
絢麗奪目的特效場景,讓阿凡達的特效在如今看來都毫不落伍。
而大范圍新技術的運用,更是開啟了電影工業的3D時代。
影迷們喜歡用“卡神”來稱呼卡梅隆。
因為他不僅僅能拍出一部部亦真亦幻的熒幕奇觀。
而他對于場景的構建、世界觀的設計更是細致入微。
可以說,“卡神”不僅是在拍攝電影,而是在構建一個個全新的世界。
其實,扒開“卡神”絢麗特效、天價預算的噱頭。
我們會發現,卡梅隆只是一個平平無奇的“小鎮男孩”。
中二少年
1954年8月16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的一個小鎮,詹姆斯·卡梅隆出生了。
卡梅隆的家庭背景相當普通,父親是電工,母親是護士。
作為一個6、70年代長大的孩子,卡梅隆的童年充斥著各種科幻作品。
從小說到漫畫,卡梅隆每天都活在自己的小小世界里。
旺盛的想象力總得找一個出口,好在卡梅隆有個喜歡動手的父親,和會畫畫的母親。
父母對他幼稚的小小世界總是充滿包容和關懷,母親教他畫畫,父親則教他做手工。
很快,畫紙就成了他的宇宙,鎮子里的小河也成了他眼中的無垠大海。
在老爸的幫助下,卡梅隆自己動手做了小潛水艇,載著老鼠下去“探險”。
卡梅隆家鄉的小河
隨著年紀一天天長大,小卡梅隆逐漸開始關注另外兩個新鮮事物:
新聞和電影。
電影不用多說,畢竟在視聽層面的雙重刺激,比畫紙和文字刺激多了。
中二期的小卡梅隆成天泡在電影院里,感受熒幕里虛擬世界帶來的震撼。
而新聞,則給小卡梅隆帶來了別樣的感受。
正值冷戰時期,東西方的超級大國劍拔弩張,世界隨時走在毀滅的邊緣。
冷戰帶來的科技飛躍,讓人們對未來充滿了幻想和期待。
但是隨時都能爆發的核戰爭,也讓末日危機充斥著人們的日常。
普通小孩卡梅隆,還不能理解為何人類要往對方頭上扔核彈。
但還是不可避免地體會到社會由上而下的巨大壓力。
好在還有電影,可以讓他安放自己懸著的小心臟。
1968年的一天,卡梅隆如往常一樣走入了電影院。
在接下來的2小時內,卡梅隆被這部名叫《2001太空漫游》的電影徹底征服了。
光怪陸離的光影、晦澀難懂的劇情徹底讓卡梅隆沉淪。
在老前輩庫布里克營造的那個宇宙幻境里,卡梅隆自己的那點想象力完全被顛覆了。
走出電影院,胃里還翻江倒海的卡梅隆,暗自下了一個決定:
有朝一日,自己也要拍出這樣的作品。
事與愿違
剛給自己下完決心,卡梅隆的生活還是回歸了平靜。
在人口只有8000多人的小鎮里,除了念書,也沒別的事情可以做。
就這樣,原本的電影夢被藏在心里,卡梅隆在小鎮做題家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17歲的一天,卡梅隆的父親突然帶回來一個重磅消息:
因為工作調度的原因,全家要搬到美國加州布雷亞市了!
得知這一消息的卡梅隆掩飾不住激動。
雖然離電影圣地好萊塢還有點距離,但是這無疑是他距離世界電影中心最近的一次。
就這樣,卡梅隆跟隨父親,來到了千里之外的美國加州。
夢想中的加州滿地都是劇組,走兩步就能找到機會殺入演藝圈。
結果卡梅隆悲催地發現,加州跟老家小鎮也沒啥太大區別,還是得先讀書。
在加州又念了一年高中后,卡梅隆沒能如愿進入藝術學院學電影,而是進入了社區大學學物理。
不安分的卡梅隆自然沒有甘于在大學按部就班地學習物理。
于是在一年后,毅然選擇了退學。
退學后的卡梅隆四顧茫然,為了追尋自己的電影夢想,只能先打份零工,再等待機會。
于是乎,從卡車司機到清潔工,從售貨員到加油站工作人員,卡梅隆干了個遍。
打零工的日子又忙又累,但是卡梅隆卻沒閑著。
他經常跑到附近的大學圖書館,翻看電影專業的書籍教材,研究大學生的論文。
閑暇時間,他也沒有放棄劇本創作,為之后的生涯積累了不少靈感。
幾年時間內,卡梅隆就這樣硬生生地自學完了大學的電影教材。
邊打工邊自學的日子似乎望不到頭,即便卡梅隆抱有一腔熱血,也不免的感到茫然和疲憊。
就在他快要放棄時,又一部里程碑式的電影,喚醒了他曾經的夢想。
這部電影就是1977年上映的《星球大戰》。
不同于晦澀難懂的《2001太空漫游》,《星戰》可謂是老少咸宜。
不光有各種關于太空的綺麗幻想,還有光劍、飛船、大怪物;美女、英雄、外星人等待,各種商業要素拉滿。
熱血沸騰的卡梅隆,終于下定決心。
一咬牙,憋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劇本:《外星起源》。
初試牛刀
有了第一部完整原創劇本的卡梅隆也有了底氣。
他帶著《外星起源》的劇本,開始四處找資方大腿,希望有朝一日能找到自己的伯樂。
在經歷了一番曲折后,卡梅隆終于從幾個牙醫朋友那里湊了三萬美元。
由于預算實在不夠,卡梅隆不得不把片子的時長壓縮到了12分鐘。
雖然成片看起來粗制濫造,略顯幼稚。
但是卡梅隆在片子里展現出對布景和模型的細節掌控,卻令人印象深刻。
片子一經推出,就在業界內收獲了一些不錯的反響。
新世界影業的老板,“B級片之王”羅杰·科爾曼迅速把這個小伙子招致麾下,擔任模型師。
羅杰·科爾曼
卡梅隆就這樣踏入了朝思暮想的電影圈。
雖然不是一上來就當導演,但好在他還年輕,有大把時間可以學習。
由于鬼點子多、對模型制作熟練,卡梅隆迅速爬到了藝術總監的位置。
很快,有一部電影劇組找到了卡梅隆,希望他能夠擔任導演。
卡梅隆高興極了,立刻簽下了合同,趕到了片場。
沒承想,這部名叫《食人魚2:繁殖》的電影,拍攝過程堪稱災難。
卡梅隆和其他工作人員的相處并不融洽,拍攝過程意外頻發。
拍攝僅僅過了五天,制片人就聯合副導演,把卡梅隆踢出了組。
卡梅隆的第一次導演生涯,就這樣稀里糊涂的被畫上了句號。
等到成片出來,卡梅隆發現這片子簡直爛到沒眼看。
于是要求片方把自己的名字從導演一欄給撤下來。
但因為種種原因,片方并沒有讓卡梅隆如愿以償。
這部影史留名的糞作,也就永遠成為了他的黑歷史導演處女作。
第一次導演作品以失敗告終,卡梅隆可以說心情煩躁,抑郁得整天做噩夢。
某一天,他做了一個被機器人追殺的噩夢。
從冷汗中驚醒后,卡梅隆對這個夢境越想越回味。
于是他迅速動筆,把這個夢境寫成了劇本。
并且給新本子取了一個牛皮哄哄的名字:《終結者》。
一鳴驚人
卡梅隆拿著《終結者》的劇本,找到了科爾曼的助理蓋爾·安妮·赫德。
作為圈子里打拼多年的老江湖,赫德一眼就看中了這個劇本大有潛力。
于是她立刻開始幫卡梅隆張羅拍攝相關的事宜。
很快,赫德就為卡梅隆找來了600萬美元,影片正式開拍。
選角方面,赫德給卡梅隆推薦了同樣在好萊塢打拼不利,剛剛從健美圈退役不久的“州長”阿諾德·施瓦辛格。
卡梅隆看著一身腱子肉的州長照片陷入了嘀咕。
他覺得這大哥雖然看著兇,但估計演電影不太行。
不過,在第一次見面后,倆人之間好像有什么化學反應被激活了一樣,迅速看對了眼。
很快,科幻電影史上最經典的機器人角色:終結者T-800就這樣誕生了。
對于這部電影,用怎樣的溢美之詞去贊譽都不為過。
影片不僅僅塑造了冷血無情、壓迫感拉滿的機器人殺手T-800。
還創造出了80年代最經典的科幻片女主角莎拉·康納。
無論從動作、設定、場景還是配樂上來說,《終結者》都幾近完美。
影片上映后,也是在票房和口碑方面雙雙大豐收。
600多萬的投資,最終換回了7848萬美元的票房,大賺特賺。
這部電影的成功,不僅捧火了州長施瓦辛格,也讓卡梅隆一躍成為好萊塢的當紅新晉導演。
很快,片約和投資人就紛至沓來,都希望卡梅隆能夠賞光。
但是卡梅隆卻選擇收了收功,把精力全部用在了精品上。
接下來的幾年,卡梅隆貢獻了《第一滴血2》的編劇;
拍攝了叫好又叫座的《異形2》;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在片場過于高壓的指揮風格,讓卡梅隆在拍攝《異形2》時獲得了“片場暴君”的稱呼。
還為了圓自己一個深潛夢,拍攝了電影《深淵》;
在1989年,卡梅隆和老搭檔施瓦辛格,為《終結者》拍攝了完美的續集《終結者2》。
相比于第一部的石破天驚,《終結者2》給影壇帶來的震撼,可以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州長經典的機車皮衣大墨鏡,T-1000驚艷的水銀特效,以及鋼水中豎起的大拇指,都成了80年代科幻電影最經典的幾個元素。
而卡梅隆在片中使用的特效技術軟件,在將來也換了個更令人熟知的名字:Photoshop。
也是這部電影,讓卡梅隆正式從新人導演,蛻變為了一代大師。
玩水與CG
前面提到,卡梅隆在《異形2》和《終結者2》之間,還拍攝了一部相對小眾的電影《深淵》。
如果說拍《終結者》和《異形》,是出于卡梅隆對于科幻、太空、未來的幻想,以及對于戰爭的恐懼。
那么《深淵》則是卡梅隆為了滿足自己的另一大愛好:玩水。
卡梅隆對于水一向有著迷之沉迷,能夠在深海中進行探索,是卡梅隆從小以來的夢想。
《深淵》的劇本其實早在卡梅隆12歲的時候就有了雛形。
在財務自由之后,卡梅隆做的第一件事也是跑去潛水,親身感受海底世界。
當自己成為了名導,有了一定話語權之后,這段關于水底世界的夢,終于能被提上日程。
《深淵》的劇情晦澀,導致票房平平,但視覺效果卻在當年冠絕群雄。
拍完《深淵》卡梅隆還不過癮,他心中還有另一個關于大海的夙愿需要完成。
而這個關于大海的“終極項目”,就是《泰坦尼克號》。
泰坦尼克號海難,作為20世紀初富有悲劇色彩的事故,對整個西方社會的影響可以說異常深遠。
玩水愛好者卡梅隆自然不會放過這一終極選題。
當時的卡梅隆,剛剛完成《真實的謊言》的拍攝。
剛閑下來沒多久,就馬不停蹄地開始了《泰坦尼克號》的準備工作。
當年,泰坦尼克號的打撈工作一直都是俄羅斯的科考隊在負責。
只不過,因為政治變故的緣故,科考隊一直囊中羞澀。
得知這一消息的卡梅隆,想都沒想就直接飛到了莫斯科,跟科考隊說:
“你們讓我下去拍個痛快,我回頭就拍個電影給哥幾個籌錢!”
雙方一拍即合,電影《泰坦尼克號》就這樣被提上了日程。
冠絕影史
立項初期,卡梅隆覺得單純地拍攝一部災難片,并不能讓這起海難事故深入人心。
在反復翻了一遍又一遍相關資料后,卡梅隆發現了一個數據上的蹊蹺:
海難當天,頭等艙女性的存活率為97%,而末等艙男性的幸存率僅有16%。
在經歷了瘋狂的腦補之后,一個“泰坦尼克號上羅密歐與朱麗葉”的故事,在卡梅隆腦海里成型。
于是乎,卡梅隆帶著這個“愛情片劇本”找來了金主爸爸二十世紀福克斯。
不過,當原本的小成本B級片導演,變成了世界級的電影名導,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
燒錢。
在拍《泰坦尼克號》時,卡梅隆可謂是有多少錢就燒多少錢。
拍攝前,20世紀福克斯就給卡梅隆提供了1.1億美元的預算。
隨著電影拍到一半,卡梅隆又開始跟資方哭窮。
于是資方賭上了賠本的風險,又給卡梅隆添上了1.1億美元的預算...
還沒等上映,這部反復超預算的“史上最貴電影”就登上了報紙頭條。
美國甚至還有雜志專門寫專欄,跟蹤《泰坦尼克號》的燒錢之路。
我們來看看卡梅隆是怎么燒錢的:
他先是斥巨資,帶著昂貴的水下攝像機,前后12次潛到了沉船處,進行了細致地拍攝。
隨后,又根據拍攝得到的資料,在墨西哥的沙漠里做了個幾乎1:1復刻的泰坦尼克號模型。
為了拍出真實的水景,卡梅隆還在模型邊上挖了一個人工湖。
都說諾蘭是實拍狂魔,這么看來,卡梅隆也不遑多讓。
片中震撼人心的輪船沉沒鏡頭:
杰克和羅斯在船頭擺pose的名場景,都進行了盡可能地實拍。
船艙中精美的陳設,甚至細致到每一處餐具,都盡量復原史實。
拍攝結束后,資方舍不得讓這么豪華的場景就此作廢。
他們把龐大的攝影棚進行了改建,變成了主題樂園,也算是一種廢物利用吧...
因為在拍攝過程中過于雷厲風行,卡梅隆又一次在片場獲得了“片場暴君”的稱呼。
據說在拍攝過程中,有工作人員不堪壓力,甚至給卡梅隆和劇組成員“下藥”。
最終全體劇組因為“食物中毒”而不得不休息兩天。
雖然卡梅隆對此事頗為惱怒,但因為影片最終的成功,也沒有過多追究。
最終,電影以將近3個小時的時長,于1997年末上映。
這部綜合了階級與愛情、災難與人性、史實與空想、浪漫與驚悚的杰作,終于和大家見面。
眾多媒體帶著看笑話般的心態,《泰坦尼克號》的票房卻一路走高。
最終,《泰坦尼克號》在全球狂攬22.02億美元的票房,成為當年史無前例的影史第一。
而這一成就,在多年之后才由卡梅隆自己的《阿凡達》和《復仇者聯盟4》所打破。
在轉年的奧斯卡上,志得意滿的卡梅隆帶領團隊獲得了14項奧斯卡提名。
最終,包括“最佳電影”和“最佳導演”在內的11項獎項,被收入囊中。
最高花費、最高票房、最多奧斯卡提名,直接把《泰坦尼克號》推上了神壇。
頒獎晚會現場,卡梅隆興奮地舉起小金人,喊出了片中小李的名臺詞:
I’m the King of the world!!
續寫神話
也許是《泰坦尼克號》的拍攝工作過于消耗精力,卡梅隆給自己放了個長假。
在接下來的十年內,卡梅隆一部「像樣的」電影都沒有拍過。
功成名就的他,已經不需要拍電影來給自己帶來什么。
而是選擇在潛水方面大做文章。
當然,卡梅隆潛水的時候也沒閑著,他接連制作了好幾部和海洋、潛水相關的紀錄片。
比如專門調查德國二戰戰艦俾斯麥號的《遠征:俾斯麥號》。
以及講海底生物的《深海外星人》。
泰坦尼克號這個老IP他也沒放過,拍攝了探索泰坦尼克號殘骸的《深淵幽靈》。
可能是在不斷的深潛過程中,卡梅隆的靈感被進一步激發。
他埋藏已久的另一個靈感,又逐漸浮了上來。
這是個講述一群“長得像貓的藍色外星人”的故事,也就是后來的《阿凡達》。
這個故事的初步構想,在卡梅隆剛入行時就有雛形了。
但是在特效技術不成熟的當時,卡梅隆的設想還無法被實現。
在動作捕捉和CG技術已經相當成熟的2005年,卡梅隆終于可以大膽地實現自己的構想了。
于是,卡梅隆帶著《阿凡達》的計劃找到了老東家20世紀福克斯。
面對同時身兼財神爺和散財童子兩大屬性的卡梅隆,20世紀福克斯陷入了糾結。
投錢吧,這可是個無底洞,不投錢吧,卡導又名聲在外。
在卡梅隆“轉投別家”的威脅下,20世紀福克斯這才勉強同意為《阿凡達》投資開拍。
2.37億美元的預算,再度創下了卡梅隆的預算新記錄。
三年之后,卡梅隆帶著這部驚艷世人的《阿凡達》回歸。
《阿凡達》第一部給當時的電影市場,帶來了絕對的顛覆和震撼。
這不僅是第一部大規模使用3D效果的電影,讓“小眼鏡”成為了觀影標配。
對于中國內陸電影市場來說,《阿凡達》更是開啟了“大片時代”。
以“十億”為計量單位的票房數據,成為了時代主流,國內的3D影院數量也直線上升。
有趣的是,因為《阿凡達》直球批評了殖民主義,讓歐美觀眾紛紛感到肺管子被戳。
在上映期間,出現了很多“外國人看完《阿凡達》良心發現,選擇自殺”等內容的文章。
一點小小的“都市傳說”無傷大雅。
更是刺激著人們紛紛走進電影院觀看這部“讓老外良心發現”的神作。
很快,《阿凡達》就創造了影史的另一個奇跡。
迄今為止,《阿凡達》砍下了29.22億元的票房,榮登影史票房第一的寶座。
在此之后,也就只有漫威的集大成之作《復仇者聯盟4》能與之一較高下。
2010年的奧斯卡頒獎晚會上,卡梅隆和《阿凡達》再度拿下9座獎項。
“卡神”再次站在了世界之巔。
征服深淵
卡梅隆此后秉承著“十年不拍片,一拍吃十年”的精神,再度開啟了長假模式。
吃喝玩樂、揮金如土的風格,肯定不適合卡神。
出于對未知的好奇,以及對海洋的熱愛,卡梅隆再次投入到了摯愛的深潛事業中。
正如他自己在紀錄片中所說:
“我到底是兼職探險的電影人,還是兼職拍片的探險家?”
不過,在深潛方面,卡梅隆確實是異常認真,他是真的做好了為科學犧牲的準備。
深潛并不是海底觀光,只要有“鈔能力”就能來去自如。
海底的超高壓和極端物理環境,一直都拒人類于千里之外。
一位經驗豐富的潛水員還告誡卡梅隆:
“如果機器發生破裂,你感受不到任何痛苦,會直接被巨大的水壓壓成肉泥。”
卡梅隆還必須要有為了科學隨時犧牲的覺悟。
卡梅隆和團隊研發了“深海挑戰者”號,應對極端環境。
2012年3月26日,卡神抱著視死如歸的信念,駕駛著潛水器,順著未知的深淵一路下潛。
回憶深潛過程時,卡導說:
“我在一個金屬管材里。我覺得自己離熟悉的那個世界越來越遠。好平靜…很孤寂……”
在經過2小時36分鐘的下潛之后,“深海挑戰者號”觸碰到了深度為10898米海溝底部。
卡梅隆以一個導演和藝術家的身份,打破了深潛記錄,完成了人類深潛史上,前無古人的一次創舉。
過程中,卡梅隆發現了68種前所未見的全新生物,為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資料。
在深海中,時刻面臨機艙破裂的卡導,還不忘記給岸上的妻子一個浪漫的表白:
“我對你的愛,源自海洋之心。”
這何嘗不是卡梅隆對于自己夢想的終極表白。
老小孩
在電影從業者心中,卡梅隆就是票房的保證。
他的每一部新片,都面臨著業界對于“票房”和“預算”的挑剔評價。
不過,對于卡梅隆來說,他對電影,是完完全全出于最本真的熱愛。
這份熱愛,無關金錢,無關票房,無關大人們之間的利益爭奪。
這份熱愛,和那個十來歲在家鄉河流邊上玩水的小孩,沒有任何差別。
成年卡梅隆所做的一切,只不過是為了實現自己心里12歲小男孩的瘋狂夢想罷了。
他對海洋充滿向往。
于是他便前往海洋的最深處,拍攝最震撼的海難,和最綺麗的海底世界。
他對戰爭深惡痛絕。
于是他便讓最著名的“戰爭機器”擁有了人性,為了保護人類希望的火種而獻出生命;
他對自然充滿敬畏。
于是他便打造了一個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星球,讓那里的生物教會人類“和自然和諧共存”。
正因如此,卡梅隆才用孩子們都能看得懂的劇情,以及大師般的鏡頭調度,強迫癥一樣的細節把控,創造出一個個鮮活的世界。
在電影工業高度科技化的今天,年近古稀的卡梅隆,似乎失去了自己最大的技術優勢。
論特效、論場景、論世界觀架構、論視覺奇觀,有無數新生代導演都不亞于他的成就。
但是單論那顆純粹的電影之心,仍舊是卡梅隆最本質的競爭力。
畢竟,有誰能拒絕一個老小孩的夢想呢?
參考資料:
詹姆斯·卡梅隆的第73次深潛——品玩
James Cameron——wikipedia
紀錄片《Titanic · Behind the Scen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