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的“娃仔喜”(方言:小孩子。下同)大都是活潑機靈,喜歡打鬧、玩耍、做游戲。而且,還很有特點:一邊高興地玩耍,一邊大聲地唱著歌謠。
除了唱著普通話歌謠,玩“丟手巾”、“跳皮筋”這些“普通”游戲外,“娃仔喜”還自編自唱柳州方言的歌謠,痛快地玩著自己的游戲。
于是,在“娃仔喜”聲情并茂的玩耍之中,產生了大量的情趣十足的柳州原生態童謠。至今,這些原生態童謠依然縈繞在人們腦海中。
“點子點兵兵,點著哪個克(方言:去)當兵。點子點強強,點著哪個克當強。” “娃仔喜”在玩“蒙蒙躲”(捉迷藏)時,一開始就唱著這個歌謠“點兵、點強盜”。是兵的就要去捉強盜,是強盜的就趕快躲起來,免得挨捉。
在游戲過程中,時不時有人唱著歌謠發出大家都知道的暗號:“老許(方言:老鼠)老許躲穩點,貓來了。老許老許躲穩點,貓來了。”“娃仔喜”你唱我喊,你追我跑,鬧騰著宿舍區,吵翻了白天黑夜。其熱鬧程度,決不亞于奧運會百米賽跑的比賽場面。
“娃仔喜”在玩“過城門”游戲(這個游戲類似“擊鼓傳花”游戲,也有點象侗族歌舞“多耶”)時,由兩個人用雙手臂架起一個“城門”,其余的人手拉手一個接一個不斷地穿過“城門”。“娃仔喜”嘴里唱著:“城門城門雞蛋糕,三十六把刀。騎白馬,帶把刀,走進城門砍一刀”。
當唱到“砍一刀”時,“城門”就會關住一個人,被關住的人就挨轉換角色,或是做城門,或是靠邊站。然后,游戲在“城門城門雞蛋糕……”的歌聲中重新開始。
“掰子(方言:瘸子)掰,跳上該(方言:街)。撿得錢,養老奶。老奶吃得多,掰子刮鼎鍋,……”這是“娃仔喜”玩“跳房”時經常放聲大唱的歌謠。
“娃仔喜”用粉筆在地上畫出幾何圖形組合成的“房子”,朝“房子”里丟“子”(一種用扣子等物品串聯成小環的游戲道具),然后不斷用腳踢著、跳著,不許踩線地完成“跳房”的比賽。
敗者,就要圍著“房子”用單腳跳著走幾圈。勝者及觀眾就在一旁拍手唱歌:“掰子掰,跳上該……”好不熱鬧。此時,大家既有羞羞敗者的意思,也有鼓勵敗者的意思。
“娃仔喜”還時常玩一種“斗羽毛”的游戲。幾個人聚在一起,各自用手撫摩著自己喜歡的雞毛或鴨毛,嘴里唱著:“雞毛雞毛乖乖,鴨毛鴨毛乖乖。叫你上天就上天,叫你下來就下來。”
小伙伴一邊唱著,一邊就把撫摩得十分熨貼的羽毛往墻壁上粘。比看誰的羽毛能粘在墻壁上且粘得久,誰就贏了。否則就輸了,就要把羽毛繳給贏家。
游戲結束后, 贏了羽毛的“娃仔喜”很高興,把一捧羽毛象寶貝一樣拿回家,夾在課本和作業本里。這既是收藏戰利品,亦是收藏一份童真。
除開這些,“娃仔喜”還會玩“打游擊”、“打雞棒”、“打彈弓”、“打玻珠”、“抽銻”等游戲,同樣熱鬧、有趣。
可是,在玩這類游戲時,卻只聞喊叫,沒有歌唱。或許,這跟游戲只有男孩子參加而沒有女孩子參加有關。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