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爾格萊徳印記
作者:王棟
(一)
我想許多的中國人對塞爾維亞是很熟悉,而且是充滿了感情的,從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到米洛舍維奇執政的前南聯盟,特別是戰爭期間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給中國人留下了切膚的痛和恨。
我在讀研究生的時候曾經參加學校組織的到美國駐華大使館的抗議游行活動,而今很多年過去了,我帶著莫名的心情走進塞爾維亞,走近貝爾格萊徳。
塞爾維亞共和國是位于歐洲東南部,巴爾干半島中部的內陸國家,歐洲第二大河多瑙河的五分之一流經其境內。公元9世紀南斯拉夫人在巴爾干半島形成國家,建立了塞爾維亞王國,1918年12月,塞爾維亞與其他南斯拉夫人聯合成立了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1945年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91南斯拉夫解體,1992年,塞爾維亞與黑山組成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2003年2月4日更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2006年6月3日黑山正式宣布獨立。
我們離開薩拉熱窩后,沿著崎岫的山路駛往貝爾格萊德,雖然都是高山峻嶺,但路還是很好走,接近晚上我們來到了貝爾格萊德。
貝爾格萊德是塞爾維亞共和國首都,地處巴爾干半島核心位置,座落在多瑙河與薩瓦河的交匯處,是水陸交通要道,有很重要的戰略意義,被稱為巴爾干之鑰。是原南斯拉夫地區最大的城市,也是僅次于伊斯坦布爾、雅典和布加勒斯特的巴爾干半島第四大城市,是塞爾維亞的經濟、文化、教育和科技中心。
自2000年起,隨著塞爾維亞與西歐國家和美國恢復外交關系后,貝爾格萊徳逐漸成為外國游客旅游的目的地。貝爾格萊德的歷史街區和建筑是最有吸引力的,包括塞爾維亞國家博物館、貝爾格萊德國家大劇院、卡萊梅格丹堡壘,塞爾維亞國會大廈,圣薩瓦寺、鐵托墓等。
貝爾格萊徳擁有多種風格迥異的建筑,從遍布全市的東方建筑到澤蒙市中心典型的中歐小鎮再到新貝爾格萊徳的現代建筑。城市現存的大量的19世紀建筑受到奧匈帝國的影響很大,20世紀初,建筑又受到法國、英國和俄羅斯的影響。1917年以后,一些著名的建筑師從俄羅斯逃往塞爾維亞,在老貝爾格萊德最漂亮的建筑無疑是新巴洛克風格和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筑。在共產黨執政期間,為了給二戰后大量涌入的農民提供住房,貝爾格萊德建造了很多被稱為野獸派的建筑,如今現代風格占據了貝爾格德新建筑的主導。
在科索沃戰爭期間,貝爾格萊德遭到破壞,這是一場由科沃沃的民族矛盾直接引發的戰爭,在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的推動下發生在20世紀末的一場重要的高科技局部戰爭,其持續時間從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科索沃戰爭以大規模空襲為作戰方式,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憑借占絕對優勢的空中力量和高科技武器,對南斯拉夫聯盟的軍事目標和基礎設施進行了連續78天的轟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傷,12條鐵路被毀,50架橋梁被炸,20所醫院被毀,經濟損失總共達2000億美元。
科索沃戰爭是一場背景深刻、影響廣泛的現代局部戰爭,對世紀之交的國際戰略格局和軍事理論的發展均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戰爭結束后,俄羅斯被徹底擠出了東歐原有的勢力圈。
在貝爾格萊德市中心被炸毀的前南聯盟國防部大樓,現在仍然保持著原來被炸時的樣子,也沒有對它進行修建。聽導游介紹,這個大樓曾經有一個俄羅斯富豪想買下來改建為五星級酒店,但市民們不同意,他們認為這是戰爭的記憶,應該保護下來,留給后代子孫,這是一個國家的傷痛,一個民族的沈痛反思,雖然戰爭結束了,但是不希望再發生戰爭。
我們去了在戰爭中被炸毀的中國駐前南聯盟大使館悼念,這里已經被鋪上草坪,沒有了大使館的痕跡,有一塊牌子,上面用中文寫有"中華人民共和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的字。
(二)
來到貝爾格萊徳一定要去鐵托元帥墓,就像來到北京要去毛主席紀念堂一樣。鐵托總統是中國人民的好朋友,老一輩中國人民都會記住他。
鐵托元帥墓別名花房,是一代偉人的安眠之地,由于鐵托生前酷愛養花,因此在他死后就將他的遺體埋葬在花房中,是一個墓園,也是一個博物館。整個博物館由三部分組成,"5月25日"博物館、老博物館和鐵托館。因為鐵托的生日是5月25日,所以博物館被命名為"May25th",里面常年有展覽。鐵托墓是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長方形陵墓,陵墓正上方鑲有三個鎦金大字:約西普.布羅茲.鐵托,1892-1980。
離市中心不遠處是卡萊梅格丹城堡,位于薩瓦河和多瑙河交匯處,是這個城市最好的見證,也是貝爾格萊德標志性的游覽景點與休閑場所。該城堡歷史上曾經多次修繕和擴建,至今仍可見古羅馬和奧匈帝國的建筑風格,但目前所存的大部分遺址主要是土耳其統治時期修建的,由巨大的石塊組成,自凱爾特人統治時代就是軍事重地。這里還有很多的坦克大炮擺放在古城堡內,我站在高高的炮臺向遠處望去,下午四點多太陽便縮成橘黃色的,整個城市籠罩在暖昧的氣氛中,城樓上的俊男美女手挽著手。下面就是多瑙河,在陽光的照射下泛起微波蕩漾,河上有幾艘豪華郵輪停泊在碼頭上,等待客人上船開啟多瑙河之旅。
貝爾格萊德最著名的博物館是建于1844年的塞爾維亞國家博物館,收藏有包括許多外國杰作在內的400,000件展品。貝爾格萊徳國立博物館是南斯拉夫最早建立的綜合性博物館,在1844年為教育部搜集資料、圖書、印章、錢幣而設立。1881年曾一度從圖書館分出,1908年開始系統地從事發掘工作,1944年稱為藝術博物館、1952年遷至現址而改稱現名。該館設史前古物部、希臘羅馬古物部、中世紀藝術部、錢幣與民族部、南斯拉夫現代藝術部、外國藝術部等部門。收藏范圍較廣,主要收藏史前時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止的塞爾維亞的藝術作品。
還有貝爾格萊德軍亊博物館,這里很受外國游客的歡迎,收藏有被前南聯盟軍隊擊落的美軍F-17隱形轟炸機殘骸以及從羅馬帝國以來的逾25000件軍事展品。
我們最后在夜幕低垂時來到米哈伊洛大公街,這里是貝爾格萊徳的市中心,緊鄰卡萊梅格丹公園,是市內最負盛名的商業街,許多19世紀末的代表性建筑林立于街道兩旁,成為一道靚麗的風景。這里聚集著眾多的商店和金融、商務和文化機構,是觀光、購物和參觀各種文化展覽的好去處。步行街洋溢著過去的優雅和現代的迷人的氛圍,往前走是舊皇宮,諾貝爾獎得主lvoAndric紀念碑也屹立在這附近。
我們結束了貝爾格萊德的行程,第二天就要前往保加利亞,我們的導游也要在此與我們告別了,她是一位漂亮的塞爾維亞女孩,曾在北京國際關系學院留學,再見了塞爾維亞,再見了貝爾格萊德。
文/王棟
編輯/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簡介:王棟,導演制片人,畢業于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編導專業和新聞學方向媒體產業專業,主要電視劇《父親》,《大哥》,《大姐》《大嫂》《恩怨》《蒼天厚土》《徽商》《情暖誼長》等,出版《感悟電視》《體會電視》《風中的百合》等專著。
《金秋文學》微信公眾號(微刊)是開放性純文學電子刊物,守住文學最后一片凈土,留下心靈最后的精神家園。因所刊發的內容優質,2018年7月16日正式應邀入駐自媒體《趣頭條》平臺,2018年9月18日又應邀入駐百度旗下百家號,凡在《金秋文學》平臺刊發的作品均有可能同步到《趣頭條》和百家號平臺。現面向全國(海內外)華人作家、詩人、編劇、評論家等文學愛好者征稿。
《金秋文學》? 授權發布、轉載請注明來源及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