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iFi環境下閱讀更佳
在一部名為《是名畫總會被偷的》的小說中,作者這樣寫到。那些精妙絕倫的藝術品,歷經歲月蒙塵,逃過硝煙戰火,最終被小心翼翼地裝裱保存。
但當它們出現在博物館被萬人瞻仰的時候,在偷畫賊們看來,就變成了毫無防備的、被懸掛起來的鈔票。
達芬奇、倫勃朗、維米爾、魯本斯、梵高、莫奈、塞尚、雷諾阿、蒙克、畢加索……這些赫赫有名的大藝術家的作品,無一例外都曾被人偷走過。
其中的一些被警方追回物歸原主,但更多的則被損壞、被燒毀、或是干脆人間蒸發——偷竊案的傳奇之后,留下的更多的是對這些珍貴藝術品的扼腕嘆息。
最撲朔迷離的盜竊
時間:1911年8月22日
地點:法國盧浮宮
1911年夏天,一個游客在參觀盧浮宮的時候,發現自己心心念念的那幅《蒙娜麗莎》竟然沒有了。他立刻焦急地向工作人員詢問,卻收到了對方不以為然的回答:“這幅畫只是拿去拍照了!”
達·芬奇 《蒙娜麗莎》
游客沒有死心,繼續刨根問底,最終讓早已不耐煩的工作人員前去打聽詳細情況,卻發現這幅價值連城的畫突然消失了蹤影,誰也找不著了!他們這才知道自己攤上了大事兒,立刻報了警。
但由于盧浮宮實在是太大,警察光是里里外外搜查就用了一周的時間。最后,他們在通往衣帽間的一個樓梯里找到了曾經裝裱過《蒙娜麗莎》的那個畫框。
機智的巴黎警方很快鎖定了相關嫌疑人。而被懷疑和失竊案有關的,居然是大名鼎鼎的:
畢 加 索
因為他曾經從一位名為皮爾赫特的朋友那里購買了兩座石雕——這兩座石雕其實是皮爾赫特從盧浮宮里偷出來的——而事情剛好就發生在《蒙娜麗莎》被盜前的幾個月。不過最后,警察們還是確認了畢加索是清白的。
兩年多之后,他們找回了流落在外的《蒙娜麗莎》,抓捕了真正的小偷,一個名叫佩魯賈的意大利人。只是許多專家都認為這次失而復得是一個掉包的幌子,真正的《蒙娜麗莎》已經被一位富有的收藏家重金收購,掛在盧浮宮內的只是一件贗品而已。
但不管真相如何,這次驚人的失竊案又為這幅迷霧重重的名畫添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如今,在盧浮宮《蒙娜麗莎》的展位前,依舊游人如織。
最喪心病狂的盜竊
時間:1994年2月12日 2004年8月22日
地點:挪威國家美術館 奧斯陸蒙克藝術館
1994年冬天,利勒哈默爾冬奧會拉開了序幕,四名喪心病狂的強盜也開始了他們的盜畫行動。他們直接用錘子打碎了挪威國家美術館的玻璃,在警鈴大作的60秒鐘內,竟然一個安保人員也沒有出現!
他們順利得手,嘲諷地留下了“感謝簡陋的安保工作”的字條,隨后還向博物館索要100萬美元的贖金。
挪威國家美術館
2004年的8月22日(90多年前《蒙娜麗莎》也在這一天失竊),另一伙蒙面大盜持槍闖入了位于奧斯陸的蒙克藝術館,在眾目睽睽之下搶走了兩幅價值連城的名作。雖然相隔10年,但兩伙猖狂的盜賊盜走的卻是同一個畫家的作品。這個不那么著名的畫家叫:
蒙 克
就像你知道的那樣,他那幅世界聞名的作品是:
《 吶 喊 》
這幅總被誤認為是梵高創作的畫,總共有粉彩、蠟筆、蛋彩、木板等多種顏料和工具完成的5個版本(細看之下不同的版本都有不同之處)。其中價值1.07億美元的是這一幅:
蒙克 《吶喊》 1895
在1994年的挪威國家美術館被盜走的是這幅:
蒙克 《吶喊》 1893
2004年在蒙克藝術館被盜走的是這幅:
蒙克 《吶喊》 1910
以及蒙克的另一幅作品《圣母》:
蒙克 《圣母》 1893-1894
幸好這幾幅畫都在失竊后的幾年內被相繼尋回,沒有受到太大的損毀。雖然超高的失竊率證明了蒙克作品的藝術價值,但如果他老人家仍然再世,也一定會被氣得像自己畫中那個抱頭的男人一樣吶喊:心塞!想靜靜!
最嘆為觀止的盜竊
時間:2008年2月10日
地點:蘇黎世布爾勒收藏展覽館
雖然在自己所處的時代不受待見,但印象派們卻在今天有著大批量的粉絲。正是因為這份喜愛,我們才可以看見梵高的星夜,莫奈的睡蓮和德加的舞女等印象派代表人物的代表元素被運用到各處。
人人都愛星夜,人人都愛印象派
2008年,闖入瑞士蘇黎世布爾勒收藏展覽館的3個劫匪,可能也剛好是印象派們的狂熱粉絲。因為他們一下子就搶走了4位印象派畫家的作品。在博物館閉館的半小時前,他們頭戴滑雪面具手持手槍,威逼工作人員趴在地上,然后輕車熟路目標明確地從墻壁上取下了:
——這4位印象派大師的4幅畫作,然后揚長而去。
這些畫加起來的總價值高達1.6億美元,被蘇黎世警方稱為“令人嘆為觀止的藝術品大劫案”。同時這場劫案也被排在了20年來世界名畫被盜排行榜第3位。
在被盜一周后,警方在蘇黎世一家精神病院停車場的一輛汽車里找到了其中兩幅:莫奈的《在維特尼的罌粟花田》和梵高的《正在開花的栗樹枝》。
莫奈 《在維特尼的罌粟花田》
梵高 《正在開花的栗樹枝》
2012年初,他們也將塞尚的《穿紅背心的少年》和德加的《盧多維克·勒皮克和他的女兒》尋回。
塞尚 《穿紅背心的少年》
德加 《盧多維克·勒皮克和他的女兒》
但其實更多被盜走的名畫,卻沒有這些歷盡千辛萬苦找回的畫作們幸運。據統計,被盜藝術品被追回的幾率只有15%。
它們消失不見……
1990年,兩位化裝成警察的小偷盜竊了波士頓某家博物館珍藏的13幅藝術作品,其中包括倫勃朗的《加利利海上的風暴》和維米爾的《音樂會》。自從被盜后,這些畫再未現世。
維米爾 《音樂會》
2003年,這幅《圣母瑪利亞與亞恩溫德》被偷。它是僅有的幾幅已確定的達·芬奇真跡之一,和《蒙娜麗莎》齊名。由于太過珍貴,專家們相信這幅珍品不太可能賣得出去,但卻至今未被尋回。
達·芬奇 《圣母瑪利亞與亞恩溫德》
它們面目全非……
和人們在電影中看到的完全不同,偷竊或搶劫名畫的人并非衣著鮮亮舉止優雅,他們中的大多數并非俠盜雅賊,也并非是出于對藝術的愛而盜竊,僅僅只是為了一個“錢”字鋌而走險。
現實中的盜畫賊會因為不識貨而把真品當做贗品低價出售,或是由于保護不當讓畫作受到損毀,或是由于畫作名氣太大無法出售又怕被警方發現而將其焚毀。
比如在1969年10月,兩名盜賊偷走了懸掛在教堂內的卡拉瓦喬的作品《圣方濟各、圣勞倫斯與耶穌誕生》。
卡拉瓦喬 《圣方濟各、圣勞倫斯與耶穌誕生》
為了方便起見,他們用界紙刀直接把畫切出來,棄畫框而去,使得原本完整的畫面變得殘缺不堪。
2012年,荷蘭康索現代藝術中心失竊了7幅畫作:梅耶·德漢的《自畫像》、高更的《窗前的女孩》、莫奈的《滑鐵盧橋,倫敦》和《查靈克羅斯橋,倫敦》、馬蒂斯的《穿白黃上衣的讀書女孩》、畢加索的《小丑》和盧奇安·弗羅伊德的《閉眼的女人》。
畢加索 《小丑》
它們價值數億歐元,但最后卻被害怕事情敗露的嫌犯埋入地下后,全部焚毀。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但是這種“偷”,不是讓這些歷經磨難重見天日的杰作,因為利益的驅使被偷竊。
而是讓每一個真正熱愛藝術的人,因為震撼,因為共鳴,因為感動,可以從靜靜地觀賞中,“偷”得這些名畫體現出的用色技巧、下筆力度,體驗藝術家們的感受和心境,領悟整個時代的恢宏歷史以及最深刻的哲思和最高尚的情懷。
名畫,就是用來“偷”的。
只不過我們用的是眼睛和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