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江大堤的形成,和萬里長城一樣,先是東拼西湊,后來才補缺延長的。“分段堵筑于東晉,擴展于兩宋,合筑于明末,增修于前清,加固治理于新中國”。也不叫“荊江大堤”,叫“金堤”。
據(jù)載,“江陵城地東南傾,故緣以金堤,自靈溪始,桓溫令陳遵造”。這個不怎么明白,“東南傾”沒毛病,“緣以金堤”是什么意思呢?以為東南方向?qū)佟啊苯穑皇牵瑬|南方向?qū)佟澳尽保瑧摻小澳镜獭辈攀牵阅莻€時候的“金堤”命名就不明覺厲了,又有考證“金堤”始于馬山菱角湖一帶(靈溪),那里有個“堆金臺”,相傳是關(guān)公藏金子的地方,“金堤”的命名是不是因“堆金臺”而得名也就不得而知了。而且關(guān)于“金堤”的記載也從史書上離奇消失了,明末合筑時可能廢棄了原有的“金堤”,依據(jù)長江河道順勢筑堤,也就是現(xiàn)在看到的荊江大堤。
幾百年后的五代十國,《方輿紀要》卷78江陵縣:寸金堤“在府城龍山門外。五代時高氏將倪可福筑以捍蜀江激水,謂其堅厚,寸寸如金, 因名”。此處明確表示因“寸寸如金”而名為“寸金堤”,與已經(jīng)消失在瀚海史書中的“金堤”不是一件事物。所謂“蜀江激水”,應該就是上游洶涌的洪峰吧,要是現(xiàn)在防汛使用“蜀江激水”一詞,就存在地域污名了,少不得要蜀江賠償了。
荊州城西南隅 確有“龍山”,位于四機廠和古城墻之間還有一個“龍山寺”,近兩年因為護城河整治,在改造濕地時拆除了那座微型的“龍山寺”,龍山寺旁的一棵小樹還在、
《輿地紀勝》也記載有:寸金堤“在府城外,萬壽寺之西。張孝祥有寸金堤記”。奇怪的是,《輿地紀勝》著于南宋時期,萬壽寶塔建于明代,書中記載的“萬壽寺”如果就是萬壽寶塔一帶的話,那么,早在建造萬壽寶塔之前的南宋之前,那里就已經(jīng)有了一座萬壽寺了,之所以把萬壽寶塔建在萬壽寺一帶,可能就是地方官員的良苦用心吧?
根據(jù)古地圖示意,“寸金堤”看起來是由長江大學東校區(qū)一帶,經(jīng)南門外向西直到西門外,而還有另外一道不同時期的“黃潭堤”也是從差不多的地方經(jīng)東門向北再向西繞行,在荊州城和紀南城之間向八嶺山一帶筑就。古地圖看起來就是個示意圖,感覺現(xiàn)存在關(guān)公義園九龍淵對面的“張飛一擔土”就是當年的“黃潭堤”遺址?
信口開河,不算考證,當做拋磚引玉,希望有嚴謹?shù)拇缃鸬炭甲C文章欣賞。
幾年前觀鳥曾經(jīng)闖入過城西南四機廠一帶的一段高地,當時沒有多想,現(xiàn)在回憶,覺得應該就是當年“寸金堤”的遺址呢!
位于四機廠和古城墻之間的微型“龍山寺”
2012年,小樹下的微型龍山寺
2021年,護城河改造濕地公園,龍山寺拆除,小樹健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