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現代,有這么一個恐怖故事。
大年三十女兒在家過年會倒霉。
圖源:百度
生閨女的老王在單位大小也是個領導,可是他最怕的就是過年時遇到對門的李叔。
李叔年年都要“關懷”:寶貝女兒回家來啦?
女兒好啊,招商銀行,女兒都是家里的嬌客。
“女大不中留,再過幾年就要去別人家咯。”
隔壁小張今年是新婚燕爾,家里只有一個平時忙飛起的哥哥。
平時每年年夜飯都是小張忙前忙后張羅起來的。
今年小張也是特意帶老公回爸媽家。
還沒進門。
小張大哥家的兒子就奶聲奶氣地問:
“姑姑,你今晚要住我家嗎?”
“我爺爺說了,嫁出去的女兒初二前在家要被親戚罵的。”
故事里的小王和小張,她姐都認識。
回家過年,是中國人骨子里最深情的共鳴。
但對一部分人來說,每年過年,都是她們最尷尬的時候。
新年明明意味著親情的團圓。女兒一到新年卻就是娘家的外人,和婆家的外姓人。
她姐想問:
過年了,生而為女,今年這個年,你過的暢快嗎?
年過完了,今天聊一聊那些過年里崩掉的家庭,和那些最尷尬的話題。
“我媽每月找我要3千塊錢,
轉頭給了我弟一棟樓”
粉絲@聰聰跟她姐講過她的故事,以下是她的口述。
中國有句話,叫女孩子長大了,是沒有家的。
我一直啜之以鼻。在我的成長史里,我媽一直對我標榜“富養”。
這富養體現在家里最向陽、有大陽臺那間房間是我的臥室。
九幾年大家都被港臺偶像劇洗腦審美的時候,我房間就已經是粉色蕾絲的窗簾和圓形公主床。
客廳里擺滿我從小到大的藝術照,我爸微信的昵稱是囡囡爸爸。
這座房子的各處角落里都有一個幸福小公主的影子。
而我弟弟,從出生起就住在衛生間拐角處的簡陋書房里。
我一直以為,我爸媽在用他們浮夸而顯眼的方式,竭力證明著他們對女兒的偏愛。
是什么時候發現,這份愛背后的“謊言”和虛偽?
也許是小到飯桌上分西瓜,爸媽總是把最甜最大的一塊給我。
從小到大每一次我和弟弟搶東西,我永遠是吃草莓尖尖,吃第一口的蛋撻內餡。
可是我媽總會教育我弟,你不要和姐姐搶,以后姐姐是要出嫁的。
從小我就知道我并不生在一個“富裕”的家庭里。
爸媽會當著我的面盤算這個月生意的流水。
所以我知道每一樣東西的物價,有記賬的習慣,清晰地知道我上的每一節舞蹈課的價格。
我對家里的錢有種戰戰兢兢的竊取感,背著爸媽花的每一分錢都充滿負罪欲。
從我媽幽幽地說第一句“媽媽也好累,家里最近很困難”。
我就被錢綁架在喘不過氣的繩索里,羞于表達任何一句自私的需求,還要承受父母以更愛我之名,在日常物質上的“偏愛”。
像一條條標好價格,提前簽訂的欠條。
可是我弟上的每一節奧數班都價格不菲,但爸媽從來不會和他說,“你知道養你花了我多少錢嗎”。
師范大學畢業后,我媽來我上大學的城市接我。
她會有意無意展示她新增的白發,會當我面提起我爸咳嗽的老毛病,會說起老房子冬天多么陰冷。
她計劃到了讓我回她身邊和我工資的每一點滴用途。
會用假裝抱怨的口氣和鄰居說:還是養女兒好,女兒都是家里的小棉襖,我家兒子還不知道要去哪繼續讀書。
然后在鄰居羨慕和夸贊兒子有出息的眼光中滿意而歸。
我弟弟要去美國讀研。
那是個海濱城市,有燦爛的陽光和頂尖的學術團隊,那個學校也曾一度是我的夢想,可是學費很貴,分數很高。
我承擔不起媽媽失望又帶著疲憊的無聲指責:“哪來的錢讓你繼續讀呢?”
也能預料到父親的反應:“小囡去那么遠是不要爸爸了嗎,女孩子家隨便學學得了。”
就像小時候我考100分都沒用,弟弟從59進步到61分就值得讓他們掏空一切。他們以愛之名,把我綁在負罪感的高臺上。
(被采訪者供圖)
是從什么時候開始醒悟的呢?
生在一個標榜“重女輕男”的家庭里,在一切明顯之處,穿名牌吃零食的被偏愛富養長大。
卻原來是一步步被父母捧殺和收割。
我大學畢業后,要幫父母翻新家里的老房子,每月給我媽3000 ;我弟大學畢業后,過戶了鎮中心的一棟樓:
在這個家庭里長大的我,原來一直是賒賬的外人,或者資產里的一部分。
喝的每一口水,都會在長大后標好價格。
“憑什么什么都給弟弟,就因為他是兒子嗎?憑什么弟弟可以出國讀書,我不是你們的孩子嗎?”
“你這么可以這么自私,從小到大哪點虧待你了,女兒一嫁人就是外人,你怎么可以這么不孝。”
(被采訪者供圖)
中國對孝,好像是有性別定義的。
生兒子的父母,對孝順的定義是兒子就好。出錢出力,買車買房,只為兒子能繼承家業,傳宗接代,光宗耀祖。
生女兒的父母,定義孝順是需要在女兒身上明確每一分錢的回報,而不再追加投入。
病榻前得是女兒伺候,女兒必須留在身邊,但娘家的財產,每一分錢都需要女兒去交換或博弈。
養兒防老,這里的兒,一定是兒子。
因為誰有繼承權,誰才是這個家真正的“自己人”。
錢給兒子,“愛”給女兒。
在口口聲聲講著平等,年輕人依附家里扶持的年代,我被爸媽以新型“重女輕男”開除家門。
生為女兒,你,有繼承權嗎?
你要長到多少歲,才知道家里的一切,其實和你毫無關系?
被吃絕戶的女性繼承
在中國,財產繼承特別“有趣”。
抖音上曾流行這樣一個段子#曬出你和弟弟的房間對此#
跟拍視頻里無一不是公主般富養的女兒閨房,和簡陋的兒子臥室。
下面的評論赫然就是,房以后是留給兒子的,女兒在家都是嬌客。
一句“客”字,已然揭示家庭繼承的性別鴻溝。
網上有個遠嫁國外的博主,曾經說過這么一個中國基層女性的一般畫像。
當一個女孩出生在三線及以下城鎮時,她大概率有一個無業或做零工的家庭婦女式母親,上面有姐姐,或者下有弟妹。
她一般就讀于當地的鄉鎮中學,在中考后迎來命運的分流:
成績好的就讀本地高中,成績差的輟學入廠成為工廠女工或就讀職高。
很快,她會在工作后,被父母以補貼弟妹,或“存嫁妝”的理由要求“保管”一定工資。
(對男女孩工資的處理,一般認為女兒“大手大腳花錢”需父母幫存為嫁妝,而男孩花銷大父母要補貼)
然后在25歲之前,陷入父母長輩,和適齡男孩一致的“催婚催育”中。
很多人沒有理解:
中國式催婚,其實是與婚姻綁架的繼承。
背后的真正動機,都是新舊家庭財產繼承的性別分割。
她姐身邊有這么一個表哥,家里有工廠,從小和他妹妹幾乎是一樣的教育和生活水平。
他在畢業后,父母就找他交代過家庭的生意,并且宣言要為他準備房車。
但是一切都必須以他結婚生子為前提。
表哥在畢業2年后就娶妻生子,從每月從家里工廠領6000薪水,轉變到接手家里房車工廠的實際繼承人。
而表妹,一直在被催促回老家結婚。
理由是父母認為家業交給兒子,養老交給女兒。給女兒一筆保險作為嫁妝,換取女兒結婚嫁在家門口,方便照顧晚年。
又是一個錢給兒子,“愛”給女兒的典型故事。
發現了沒,隱藏在催婚后的“算盤”:
男生以婚姻的形式獲得家庭財產繼承,而女生以婚姻的形式成為“外人”被“處理”出舊家庭。
部分還要被綁架在女兒養老、貼心小棉襖的道德高地上。
新舊一輪繼承,在婚禮殿堂上完成分割。
城市獨生女或無子家庭,在財產繼承上,有“被吃絕戶”這一種說法。
意思是部分男人,以娶獨生女為方法,順利繼承女方家業,空手套白狼。
而同樣是結婚,女性嫁獨生子就絕無“吃絕戶”,明明同樣是以家庭形式繼承父母財產。為什么僅僅是性別置換,就“斷子絕孫”?
中國的家庭繼承,向來捆綁冠姓權。
而父系冠姓權,確保了繼承權在父權下的傳承。
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中,直系血緣關系一般單指父子,不包括父女關系。
財產給女兒,女兒的后代隨父姓,且社會約定俗成大年三十女兒都要在婆家過,因為嫁人了就是別人家的人——得出結論,獨生女繼承財產,等于被吃絕戶。
華北曾曝光出這么一件極端案件。
有一家富豪,家里女兒一堆,在跟本地另一商業對頭談判中發生糾紛,被對方兒子毆打并威脅:“明天就去x你女兒,兒子都沒有,等著被吃絕戶,給你錢你留給誰”。
富豪回家就帶著一家女兒自殺。
多么像明清時,只要家中無子,或家庭喪父喪夫,寡婦寡女的家業就要被族中收回。
圖源:知乎
為了所謂的不被“吃絕戶”,女孩要么淪為“招娣”的一生,要么忍受父母為養老扶持堂哥表哥。
買房結婚不是男人的夢想,卻實實在在是男人能得到的好處。
而這層好處,是從女兒身上剝削下的。
捆綁在性別和姓氏下的不平等繼承權,千百年里,像一道枷鎖,助長著父系霸權的剝削,將女性束縛在傳統婚姻和男尊社會里的附屬位置。
為什么一線多剩女,因為企圖擺脫老家“婚姻擺布”的中國女兒,都無家可歸。
經濟原因才是一切問題的根本核心。
當女子的繼承權依舊極易受到侵犯。當你是一個女孩時,你家的財產依舊與你無關。
比起彩禮,中國女孩第一個要戰斗的是你有沒有繼承家里的財產。
女性繼承權,早該被討論了。
從來如此,就本該如此嗎?
所有白來的饋贈,都早在暗中標好代價
我國1985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九條明文規定:繼承權男女平等。
緊接著在第十條規定第一順序繼承人為:配偶、子女、父母。
圖源:新浪微博
這意味著,從法律層面上,第一,女兒是法定的第一順序繼承人。第二,女兒作為法定的第一順序繼承人,她享有和其他人同樣的權利。
樸素的翻譯一下,意味著在法律上,繼承了一棟樓的弟弟,侵犯了姐姐的合法財產。
脫離“紙上談兵”的烏托邦,回歸現實來看,多少家庭在處置財產上是均分?
甚至廣大基層家庭里,女兒本身就是“財產”。
女兒在婚前取得獨立財產,被視為家庭所有;
女兒嫁人時,彩禮也由父親收取,并最終會由父親的兒子繼承;
女兒嫁人后她的勞動,生育及勞動收入,都淪為以丈夫姓氏為主的家庭里,在父權制的絕大部分歷史里,母親都是不擁有財產的——
兒子會成為丈夫,丈夫會成為父親。一個個女性被操縱加入“父系婚姻”生育后代,周而復始。
父權制用一套精密的邏輯,綁架著女性從財產繼承的主體,淪為等待被分割的財產的一部分。
(傳統女兒畫像:彩禮為弟弟娶媳,自己為夫家生兒育女)
如果權利只存在于法典或是法律條文中,那就是對權利的漠視。
但,歧視,是要付出代價的。
父權制下的財產分配惡果,自始自終,都是由男女雙方共同承擔。
在理解男女平權前,首先要明確,歧視的代價。
知乎上有這么一個問題:“90%的自然死亡中,明顯男性短命于女性,為什么男性退休年齡可以晚于女性十年?”
圖源:知乎
男性歧視女性,把女性看作性資源和生育資源,而不看作“人”,并限制女性作為人的權利,男性如愿得到了對女性的支配和掌控權。
同時,作為代價,社會喪失了女性作為人所能創造的價值,使“社會運轉”這項重擔完全落在了男性肩上。
比如,職場歧視女性參與高薪就業,丈夫迫使妻子在家做全職媽媽和免費保姆,那么巨大的家庭開支和社會運轉成本,就會完成落在丈夫一個人身上。
丈夫剝削了妻子作為人的價值,就會承受來自社會,家庭,職場三重剝削。
可悲的是,妻子在夾縫中依然努力創造了“作為母親生育教育孩子”的價值和“作為女主人打理好家事”的價值,但這些在丈夫眼中不值一提甚至等于零。
這只是一個家庭,放大到全社會,男性為歧視女性付出的代價更為復雜也更為沉重。
男人意識到了自己的損失,卻不認為那是“代價”,而認為那是“女性紅利”。
然而女性紅利,依舊由全體男性支付。
有網友用三個排比句,揭穿了“女性紅利”的真正代價——
「你認為女性應該乖乖做金絲雀→你限制女性參與工作,女性無法經濟獨立→你需要將自己的經濟資源分給女性→你需要支付約會費用,你需要賺錢養家,你甚至需要向另一位男性也就是女性的父親支付高額彩禮才能將金絲雀領回家……你親手制造了越來越高昂的婚育成本→你認為女性吃到了紅利。
你認為女性弱柳扶風沒有能力提槍上馬保家衛國,你甚至認為女性身子“臟”不配成為軍人→你限制甚至禁止女性參軍以及從事危險工作→你發現幾乎所有危險工作都是男人在做而女人躲在后方“享受保護”→你認為女性吃到了紅利。
你認為女子無才便是德,男兒志在四方→你限制甚至禁止女性接受教育,將教育資源傾向于男性→你發現高學歷人士中男性居多。同時,你認為女性力氣不大屁事不少,動不動還要請產假→你限制女性就業和升職,裁員時先裁女性,好的發展機會都留給男性→你發現金字塔尖上的人中男性居多,你打開了雄競的殘酷內卷大門,親手締造了社會對男人必須有錢必須傳宗接代的高標準,親手戴上象征父權制的枷鎖」
發現了嗎?
父權制剝奪了女性的財產繼承權,必然導致男性付出高昂婚育成本和生存代價。
天價彩禮和砸鍋賣鐵的買房車娶老婆,都是男性為不平等繼承權支付的代價。
每有一個女兒被剝奪財產繼承權,就有一個丈夫需要剝奪姐妹的財產,好支付高昂的婚姻成本。
循環往復,剝削者終被剝削。
不平等繼承權下的惡果,自始自終,都是由男女雙方共同承擔。
國內知名學者戴錦華曾說道:
“我們不需要去不斷地發現父權和男權,因為這天是父權的天,這地是父權的地,它早已無所不在,重要的是要去發現它們的變奏,這次父權用什么樣的面目、什么樣的路徑出現了……同時保持一種真正的批判和改變的能力……”
所有性別話題,都是人的話題。
女人不是性別,而是一種處境,——“如果男人處在女人的地位,他們一樣會變成女人。”
之所以要討論女性繼承權,是因為對女性平權的思考結果,不應該只停留在為女性爭搶“好處”的小打小鬧里,哭著喊著女生要彩禮,要口紅,要陪,要哄。
而是清醒看待男女共同在舊制度下被戴上的枷鎖,尋求更自由更合理的新時代合作。
敵人不是男性。而是歷史,是時代。
這就是現在的女權主義看起來轟轟烈烈,但對于現實中的男女對立卻越來越嚴重的原因。
女性要爭取自由和權利,除了法律上的爭取、權利上的共識,更重要的,是讓“男女平等”的受益者,成為男女雙方。
不要讓寫在法律上的權利,成為本該爭取的一紙空談。
點個在看,愿天下女孩,都能不被辜負。
起碼,擁有大年三十在家過年的權利。
聲音雖小,但有人發聲,就是希望。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