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不起,她姐標題黨了一下,誰讓最近AI圈的新聞一個比一個爆炸,不禁讓人感慨我是不是明天就失業了。
先是OpenAI發布了GPT-4,據說一下子把AI從7歲幼童的心智提升到了18歲優等生的能力,之前嘲笑AI傻的人,這次再也笑不出來。
緊接著微軟又放出新炸彈,所有的GPT-4全面接入微軟Office全家桶,號稱將革打工人的命。
國內的互聯網企業也馬不停蹄,今天百度已經發布自己的AI產品——文心一言。
一連串消息真是把打工人看的瑟瑟發抖,此時網上的專家又來潑一盆冷水,思睿集團首席經濟學家洪灝表示:年輕人從眾是一種返祖現象,很容易被ChatGPT取代。
圖源:微博
要命!時代改變,自己這就要失業了?
時代周刊直接用ChatGPT的真實對話截圖,作為新一期雜志的封面——
《人工智能的軍備競賽正在改變世界》
時代雜志(by humans
為它鼓掌的同時偷偷心疼下自己,據說我們這些編輯是首先被取代的一批……
那咱這代的年輕人是不是真的會成為了新世界的棄子,趕不上這趟諾亞方舟?
ChatGPT開啟新紀元?
從去年 11 月底起,中文互聯網上逐漸刮起一股ChatGPT熱。
可能還有2G沖浪的朋友問:“ChatGPT是什么?”
這是它的自我介紹↓。
這個由Open AI實驗室推出,背靠大佬微軟,搭載GPT-3.5架構的AI產品;
面世僅5天便已將百萬用戶“納入囊中”,兩個月用戶量便已破億,增長速度讓tiktok都望塵莫及。
她姐之前玩了好幾天,發現確實是有兩把刷子。
它不僅能記住你的回答并連續地進行對話,也像個好脾氣的乙方——熱情有限但幾乎有問必答。
哪怕是ChatGPT不愿意回復的問題,多問幾句,繞個圈子,也能套出來話。
“心軟的神”機械版
有網友將自己偽裝成喪母的小孩子,讓ChatGPT光速上崗當“媽媽”。
二者一問一答間也有超出人們想象的感性色彩。
圖源:網絡
而ChatGPT的神通,當然也不只是在聊天上。
外國大學生早早利用它解放了大腦,ChatGPT成了考試、考證、論文利器。
Stanford Daily在校內進行過一次匿名調查,大多數學生承認有使用它為期末考試“賦能”。
倫敦一所私立學校將要改革家庭作業的形式,也是因為 ChatGPT寫的論文拿下了校內第一名。
國內,也有苦于代碼的學生獻上感謝:“ChatGPT,沒有你,我可怎么活啊!”
圖源:新浪微博
讓碼農熬到頭禿的編程,ChatGPT也能只用幾秒就隨手敲出。
網傳有人拿世界頂尖互聯網公司谷歌的編程面試題考它,結果顯示它有L3工程師的水平,差不多年薪18萬美元。
圖源:CNBC
至今,在“考試”這個路上ChatGPT已經闖過了多座大山——
不僅通過了谷歌初級程序員考試,還裸考通過了美國醫學執業考試、美國司法考試,并斬獲了沃頓商學院MBA考試A+的成績。
圖源:新浪微博
于是,學生被真·解負,程序員、律師、醫生......都陷入了失業危機中。
可對普通人來說,ChatGPT的最高的天賦還是——
“說正確的廢話”。
比如,試著讓它寫的萬能周報,能卷哭十個同事。
還有離職信、廣告詞、演講稿、策劃方案、公文寫作......等等有著八股范式的文章,都能寫得有模有樣。
一些“胡言胡語”的“意見領袖”也一下子無所適從,瀕臨下崗。
圖源:網絡
遠有英國財政大臣、美國議員、以色列總統......在公開場所朗讀ChatGPT代筆的講稿,近有中國打工人靠ChatGPT偷偷糊弄“狗屁工作(即無意義的工作)”。
圖源:新浪微博
全世界都在為它而瘋狂。
有完全由ChatGPT寫作腳本的短片,有ChatGPT署名的書籍......ChatGPT侵入各行各業,逼得華爾街許多投行開始要求禁用它以防止信息泄露。
ChatGPT創作短片《安全地帶》
ChatGPT的商業化是顯而易見的。
但帶著人們去到的終點,又是何方呢?
根據《財富》報道,某就業平臺調查了一千家企業,發現幾乎一半的公司都在使用ChatGPT;而其中48%的公司都選擇讓ChatGPT代替了員工。
資本會選擇降本增效。
App被淘汰更新,打工人也被狂甩下車,只有電子修仙的賽博道士或成最大贏家。
圖源:bilibili
真實的「人心惶惶」
在ChatGPT帶來的失業恐慌下,人們終于理解了圍棋選手落敗于AlphaGo之痛。
AlphaGo 3:0 大敗柯潔
而現在,似乎AI放下了棋盤,去爭奪起了更多人的飯碗
不僅是寫作。
不久前美國的某項比賽中,就有選手靠AI繪畫拿下數字藝術一等獎;
獲獎作品《Théatre D'opéra Spatial》
后來,國內不少平臺都推出了“照片一鍵生成圖片”的功能。
OpenAI也早就開發了主打繪畫的DALL·E——不管用戶輸入一段多荒誕的文字,它都能生成對應圖片。
圖源:新浪微博
AI繪畫在加速學習。
這些年來或在拍賣場被拍出天價,或成為國際時尚雜志的封面,總之風頭無兩。
《時尚COSMO》
而現在隨著迭代,“唯一”的BUG——手部塑造問題,也將得到修復。
圖源:新浪微博
AI繪畫迅猛發展,隨之而來的是——
衍生的知識產權問題被爭論不休,各種“畫師被裁員”的故事在網上流傳;
圖源:網絡
而隨著寫實風格的逐漸精細化,網紅、coser等行業也或將會被代替。
圖源:小
AIGC不僅在文本和畫面處理能力上一騎絕塵,音視頻領域也能大展神通。
有的AI產品可以一鍵生成視頻,逼瘋自媒體人。
有的AI工具,則能將視頻流暢轉換為任何風格,動畫人似乎飯碗不保。
GEN-1
而谷歌發布的 MusicLM 模型,則可以根據文字、圖片、風格,甚至具體時間地點的要求,生成出各種高質量的音樂。
想象一下,如果由MusicLM作曲,ChatGPT寫詞,洛天依演唱,那么音樂生產鏈也可以砍掉大量參與人員。
MusicLM部分功能
游戲領域也同樣——
通過“視頻預訓練”,不少AI模型已經會自己打怪升級,“游戲打得像機器人”成為夸獎指日可待。
“我的世界”AI版@游研社
而一些看似更有門檻的領域,也正在發生變革。
比如生物制藥業,先是AI成功預測了100萬個物種約2億種蛋白質結構,后又有公司使用AI預測了微生物約6億種的蛋白質結構。
AlphaFold幾乎窮盡蛋白質結構的預測,甚至已經向全世界開源;
不少人擔心,正在進行“結構生物學”的基礎方向的科研人員,難道要“原地退休”嗎?
哪怕是一國之重的參政議政,也有AI的身影——
2018年日本一次市長競選中,有人就表示如果自己當選將會使用“不會貪腐”“決策中立”的AI來進行治理。
競選海報
人類一次次被AI沖擊,有種賽博朋克世界正在迫近之感。
不管明日如何科技爆炸,“ChatGPT”會不會夢見電子羊——
打工人們只想保住自己的飯碗。
討論最熱烈不休的問題,總是那一個:
“哪種工作會被AI取代?”
她姐看了看網上流傳了會被AI取代的工作表,自己首當其沖。
圖源:網絡
不死心地問chatgpt什么工種會被取代,它依舊歲月靜好:
“人類和AI之間并不是一個取代另一個的關系,而是在不同領域和任務中互相協作,共同推進社會和科技的進步。”
你信嗎?
新窮人的陷阱
ChatGPT的回答還是對人類未來充滿了樂觀。
不知道這是出于初始設定的人道關懷,還是愚化人類并干掉人類的陰謀呢?
同樣抱有樂觀態度的還有硅谷投資人、科技大佬和行業精英們,他們熱切地擁抱了這場變革,在播客、嚴肅媒體、社交網絡上討論著“改變世界”。
很多專家表示不要再制造焦慮了,AI沒那么可怕,他們觀點主要如下:
1,AI能做的是基礎工作,也許可以取代初級程序員、初級畫師、廣告公關、電商客服等,但它依然只是工具,還需要監督、檢錯和完善,所以無法真正威脅到掌握核心工作技術的人,反而幫助他們效率提高,獲得更好的報酬;
2,世界經濟論壇預測ChatGPT會改變7500萬的工作,但也會有1.33億的新工作出現。它會解放生產力,那時就會有更多人能夠從事創造性的工作;
3,OpenAI的創始人山姆·阿爾特曼表示,六年后AI可以為每一個美國人每年生產13500美金的價值。也就是說AI可以消滅貧窮,那時人類就不必為了生存而勞動。
肯定大佬們的觀點都是很有道理的,但依然無法消除很多像我一樣同為打工人的內心隱憂。
畢竟我們打工人雖然不懂AI,但是懂工作啊。
人類社會曾經經歷過生產力的巨大解放,但效率提升并沒有等比提高工人工資,也沒有縮短工作時間,反而越來越卷,8小時工作制變成了996ICU。
我們也曾經歷過科技進步,但進步對大公司而言意味著“裁員”,用機械和軟件取代人,一次又一次的技術變革使得富人更富了,但窮人卻進入到“高科技低生活”的賽博朋克時代。
《賽博朋克:邊緣行者》
誰能保證這一次不會落入歷史的糟糕輪回,AI一定會成為傳說中那個消滅貧困、帶來共同富裕的救世主嗎?
反倒一種糟糕的設想在腦中揮之不去:
如果世界還是保留現在的權力結構和工作倫理的話,AI帶來的也許是新一輪“制造新窮人”的陷阱。
什么意思呢。
社會學家齊格蒙特·鮑曼在《工作、消費主義和新窮人》里追溯了勞動從歷史到現代的演變過程。
每一次技術變革都深刻影響了打工人的境遇,換句話說系統性地驅逐出一批沒有位置的窮人,而且理直氣壯。
工業社會前,沒有工人,他們是工匠,勞動以計件的方式獲得交換價值(錢)和價值感(人做這份工作的尊嚴感)。
而進入工業社會,人作為勞動力成為被整合的資源,從工匠變成為工廠創造更多盈余的工人,尊嚴感消失了。
這時“工作倫理”填補上空白,簡單來說就是“不工作的人是不道德的”,在標準化的流水線上,要求從“更好”變成“更多”,工作不需要被熱愛,但必須投身其中,沒有選擇。
不工作的窮人越生活凄慘,那么有工作、出賣勞動力換取微薄工資的生活就越誘人,工作倫理再次得到了支撐。
《人生切割術》
一開始工作倫理是很有效的招工手段,直到提高生產力不再依靠密集勞動力,而是一次又一次技術革命。工作倫理成為對窮人的道德譴責,和對非窮人的道德赦免。
“他沒有工作因為他懶惰,社會不用負責,你我不用良心不安。”
當生產社會到了消費者社會,窮人有了新的定義——不合格的消費者,因為無法參與經濟循環而喪失他存在的社會價值,翻譯一下其實在說“不消費的人是不道德的”。
消費者的生活方式,離那些只能維持生計滿足基本所需的低收入者的生活越來越遠。
而其他人活在“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包包和球鞋”等無窮無極被制造的欲望中,不喜歡奶茶沒有關系,還有咖啡、精釀、康普茶請君入甕,實在不行還有直播間9塊9。
當全球化到來,不工作的窮人已不再是后備勞動力,公司可以輕易選擇遙遠的土地上更廉價的勞動力。
平臺經濟能整合的資源越來越多,甚至人工直接外包出去,以前的工作是終其一生的穩定職業,現在每個工作設定了期限,或者干脆兼職,經常崗位合并,如今的口號是“靈活就業”。
企業可單方面隨時更改規則,這時候“不靈活的人是會被拋下的”。
圖源:新浪微博
歷史到了人工智能的大門臨門一腳那一刻了。
類似的話術早已提前趕到,“簡單重復的工作是容易被替代的”“要掌握處理復雜信息的能力”“挖掘人區別于機器的創造力”…
圖源:新浪微博
可是,人類經歷這么長時間被工作篩選和馴化,習得的恰恰是“螺絲釘”“標準化”“不求最好但求不出錯”“工作難以體現價值,消費才可以”。
這時候你告訴那些一輩子誠實勞動、甚至抵御了靈活就業的人們,以前的道德一忘皆空。
尤爾赫拉利在《未來簡史》里直接地暢想到:2035年,人工智能取代掉大面積工作,人類被分成“AI之上”和“AI之下”。
AI之下的人被AI之上養著,他們是那一批有愿景、懂技術,可以操縱和設計工具的人。
可是我想問這一次的篩選機制真的公平嗎,真的是把全體人類拉平在同一起跑線上找出基因里更有創造力的佼佼者?
還是和每一次大篩選一樣,唯有一輪又一輪沒被拋下的人,才能積累財富,不被工作異化,接受更開放的教育,擁有更自由的空間,才有資格參賽?
甚至接觸人工智能都是有門檻的,在科技大佬已經把chatGPT聊得天花亂墜的時候,更多沉默的人在小聲問“怎么注冊啊”。
這個時候的我們,不是像極了現在連電視操作都看不懂的老人。
圖源:小宇宙播客
我們被一次次教育著跟不上時代發展的人是笨蛋,是自己的問題,如今AI的到來讓越來越多人感到茫然,我們到底要把自己武裝到什么地步,才能不被淘汰?
不平等的鴻溝增加了,但社會卻從中免責,不去思考系統性的問題,反而怪罪窮人的懶惰、不懂變通、沒有進取心。
照此發展,即便有了人工智能也無法消滅貧困,技術發展不會平等惠及每一個人,而是科技公司成為新的財閥,建立新的資本秩序,高科技帶來低端生活和新的剝削。
當然寫下這些不樂觀的文字只是一家之言,我也不是社會學家,狹隘的目光只能看到人類過去歷史的推演,我也愿意期待一個更好的未來。
但那一定不是一個以頂層1%的需求為目標,用工作倫理裹挾著剩下99%的人不快樂地投身狗屁工作的世界。
而是有著福利社會的愿景,低收入者甚至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工作的人也能有尊嚴地活著;
而是社會收入不以趨利為唯一分配方式,可以用對社會和他人的有多大益處而分;
還有要允許人們享受無聊的時間,而不必成為工時的奴隸;
以及消滅狗屁工作,每個人都能做自己想做的事…
《美麗心靈的永恒陽光》
為什么和科技精英的想象如此不同,也許正是屁股決定腦袋,正如呼蘭那個扎心的段子——劉備率軍20萬攻打襄陽。
你爺爺是劉備嗎?
不是。
那20萬有你爺爺嗎?
也沒有,別著急,往下看,劉備率軍20余萬攻打襄陽,10萬百姓流離失所。
《脫口秀大會》
上野千鶴子說過,我們應該建立一個讓弱者能夠以弱者的姿態生存的世界。
女性獨特的生命體驗即是“成為弱者的處境”。
我知道那種系統性的不公密密層層地壓在弱者身上的窒息感,所以看見更弱者,撕破編織在他們身上的謊言顯得尤為重要。
起碼當一個改變世界的新科技誕生,人類首先擔憂的是自己吃不上飯,這就已經夠荒謬了不是嗎?
最后多啰嗦一句,在她姐失業以前,請大家多多星標看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