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先問大家一個小問題:
有沒有一件事,你可以堅持干近20年。
不為自己,為了別人。
不賺錢,甚至還倒貼錢。
前幾天看完《感動中國2020》的頒獎禮,這個問題就一直在她姐腦海里轉(zhuǎn)悠。
因為一對獲獎的夫婦。
一對看起來再“普通”不過的夫婦——萬佐成和熊庚香。
《感動中國2020》
所以忍不住,想要來講講他們的故事。
送你一朵小紅花趙英俊 - 送你一朵小紅花 電影歌曲專輯
“那是直接面對生死的”
18年前,萬佐成和熊庚香的生活和其它攤販的生活還沒什么太大不同。
兩個人在江西腫瘤醫(yī)院附近的小巷子租了個房子,擺起了早點攤。
每天炸點油條,賣點清粥。早餐收攤后休息一陣,再搞搞批發(fā)。
雖是起早貪黑,但老兩口的日子過得也算紅火。
《感動中國2020》
平靜的生活,因為一句話被打破了:
“您好,能借您的爐灶用用么,我想給孩子炒個菜?!?/span>
說話的是位40來歲的外鄉(xiāng)人,他和妻子推著一個小車,車子上坐著他們唯一的兒子。
小伙子患了骨癌。
一次一次的化療為他帶來巨大痛苦,身體被消耗地沒了力氣,食欲也在不斷減退。
可即便積極接受治療,也沒能攔住癌細胞擴散。
沒辦法,最后只能截肢。
他可能真是想家了,又或者是放棄希望不想治了,只說想再吃頓媽媽做的菜。
在這吃不上,就干脆回家算了。
萬佐成夫婦看著被疾病搓磨的一家人,心里跟著難受,沒猶豫,直接就答應(yīng)了。
這一家人想給錢,可不管怎么勸,老兩口一分錢都不收。
萬佐成夫婦覺得自己也沒做什么。
反正爐火閑著也是閑著,只是讓人做頓飯而已。
b站《人生第一次》
這事慢慢就在患癌病人的家屬間傳開了。
漸漸地,有越來越多的人家找到這條小巷子來,想借個火,給家人做頓飯。
找來的人里,有些是家里的經(jīng)濟條件不好。
癌癥這種病,治起來要花不少錢。想要省點錢,又想讓病人多吃點喜歡的飯菜,也就剩自己做這條路了。
還有的,就是想在異鄉(xiāng)讓患病的親朋也能嘗嘗家里的味道。
別管飯館的菜怎么好吃,和家里做的總歸是不一樣的。
稍稍吃點似乎也能收獲一些慰藉,再生出點力氣和希望,來對抗病魔。
《感動中國2020》
但凡有家屬找來借爐火,萬佐成夫婦總是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下來。
眼瞅著找來的家屬越來越多,為了擺早餐攤買的幾個爐灶都要排隊用。
要是家屬來得晚了,病人就得等上至少1個小時才能吃上飯。
萬佐成夫婦想著,干脆再買幾個爐灶免費讓大家用。
買爐灶就算了,怕煙火味影響周圍的居民租戶,夫婦2人還準備把靠近廚房的小屋也給租下來。
b站《人生第一次》
這件事,兒女們第一個不理解。
以前擺攤雖然也累,可多少還有休息的時間,掙的錢不多,但也夠吃穿用度。
現(xiàn)在為了一堆陌生人大把大把的花錢,圖什么呢?
“你和癌癥病人混到一塊去,那病多重,那是直接面對生死的!”兒女們勸說道。
“死”這個字,多提一次都覺得晦氣。
別說萬佐成夫婦的兒女們,就是最開始找來的那一家人,也是問了一路,才找到他們這一個地方愿意借爐火給病患家人的。
上百人的廚房
萬佐成和熊庚香最后還是決定做這件事。
仍然是因為一句話。
那是一位曾經(jīng)的病患家屬,無意中說的話:
“還有這么好的地方啊。我媽媽50來歲走了,給我留下特別大的遺憾。
遺憾在,我當時找不到這樣一個廚房,像在家里一樣做頓飯給她吃?!?/span>
有時候,嘗嘗熟悉的飯香,就像回到了家里一樣,讓人安心。
于是,老兩口按照之前的計劃,先是租下了附近的幾間小屋。
有的改成了廚房供病人家屬做飯用,有的作為老兩口炸油條、做早餐的地方,還有的是給經(jīng)濟條件不太好的病人和家屬免費住。
然后,他們又一口氣買了10套爐灶。
小廚房徹底成型了。
CCTV13《遇見你》
因為挨著腫瘤醫(yī)院,來炒菜的大多數(shù)是癌癥病患的家屬,人們給小廚房起了個別稱——抗癌廚房。
這次,病人家屬們說什么都不肯接受免費用爐灶了,爭來爭去,萬佐成給定了價——炒菜5毛錢。
后來因為燃煤費等上漲,倒是又漲了些。
變成炒菜1塊錢,燉湯2塊5,米飯每盒1塊。
除了菜、油自備,其它的調(diào)味料錢、水費、電費、燃煤/燃氣費,全都算在里面了。
依然便宜得驚人。
遇見有困難的家庭,仍然不收費,老兩口還會免費提供些好消化的粥水食品。
加上當?shù)卣o補貼的一些房租,一年下來,終于不用再倒貼錢,小廚房勉強能維持收支。
可即便還要倒貼錢,老兩口從沒想過借這件事盈哪怕一分利。
b站《人生第一次》
就這樣,一條2米來寬的小巷,每到飯點,人來人往,飄滿了飯香味。
“新人來了,老人走了,然后又有新人來,每天得有上百人在這炒菜做飯。”
漸漸地,連腫瘤醫(yī)院的醫(yī)生都知道了。
有病人家屬想找地方自己做菜吃,就介紹著來這個一墻之隔的地方,找抗癌廚房。
找萬佐成和熊庚香。
一年365天,一天24小時。
年近70的萬佐成夫婦一直守在這,一守就守到了現(xiàn)在。
哪怕到了除夕夜,小女兒接他們吃年夜飯,吃了半個小時,夫婦倆就立刻往抗癌廚房趕。
電線、爐火都在這。離開了,夫婦倆不放心。
因為這個,《感動中國》的獎,老兩口也沒去現(xiàn)場領(lǐng)。
就怕有新人來了,不會用爐灶。
怕出用火用電的問題,危及周邊的安全。
b站《人生第一次》
疫情的時候,一直開著的抗癌廚房,依舊沒打烊。
病人家屬們不方便來做飯,萬佐成夫婦就讓他們把菜放到取菜點,夫婦二人把菜拎回來,消了毒,動手給做。
萬佐成洗菜,熊庚香炒菜,分工明確。
夫婦倆忙前忙后的,病人吃飯時間沒耽擱,他們的飯點卻在一直往后推。
如今3、4點吃午飯,9、10點吃晚飯,已經(jīng)成了常態(tài)。
簡簡單單做個青椒炒蛋,配著米飯,隨便吃些就算一頓。
在這對夫婦眼里,這些不叫辛苦。
“都艱難,我們還不艱難。年紀大了,沒什么花錢的地方,我們做這點事,幫得到還是不難。”
兒女們后來也理解了。
遇見特別困難的家庭,也常常會在能力范圍內(nèi),幫上一把。
“這里就是一個短期的家”
漸漸地,氤氳的飯香、溫暖的爐火讓這個臨時建起來的小廚房,成了一個“特殊的家”。
老兩口像大家長一樣守在這,病患和家屬們也離不開。
進進出出的,喊一聲“熊大姐”,叫一聲“老萬”,就像回家了。
對于家屬們來說,這里還是一個臨時的“避難所”。
那些對著病人不敢講的辛苦、不敢說的難過、不敢傳遞出去的焦慮,全藏在切菜、炒菜聲里,慢慢地發(fā)泄了出來。
“我流眼淚都是在這里流呀,在我老公面前我都不敢流呀,每天晚上睡不著覺?!?/span>
b站《人生第一次》
每當看見有人哭,熊庚香總會過去陪著聊兩句,安慰幾聲。
說得最多的一句話就是:
“不要想那么多,先吃好這頓再說?!?/span>
人,總是要吃飯的。
哪怕這飯和著淚水吃下去,那就還沒到絕處。
再難的路,也能試著往前走一走。
在抗癌廚房,同病相憐的人們聚在一起,互相鼓勁、打氣、幫忙,前路好像也顯得不再那么難行了。
有的人為了患病的家人,第一次進了廚房,學(xué)著做菜。
鍋里放了蔬菜,就忘了加肉,也不知道何時添鹽,手忙腳亂的。
即便這樣,也沒放棄自己做的想法。
曾經(jīng)被爸媽照顧的孩子,現(xiàn)在要學(xué)著照顧爸媽了。
旁邊的人看見,就順手接過來,幫忙把菜給炒了。
等她把飯菜打包好,再回去收拾自己帶來的東西。
b站《人生第一次》
有的人經(jīng)濟條件好點,做飯的時候聽說了哪家條件不太好,也會在萬佐成夫婦的帶領(lǐng)下分享些飯菜,或者給添個湯。
“人不勸不善,鼓不敲不響。”萬佐成說。
只要還有人,這個小家就不會散。
家人們總會守望相助。
抗癌廚房開了近20年。
曾經(jīng)潔白的墻壁早已經(jīng)被煙火染上了些黃色。
走進廚房小屋里,最醒目的也許不是一摞摞鍋碗瓢盆,而是小屋墻上,密密麻麻,寫滿的字。
那些全是病人家屬們留下的姓名、電話和地址。
像是一朵朵鐫刻在墻上的“小紅花”。
《面對面》
有的病人把病治好了,開開心心回家去。
還有的病人沒治好,要回家走完人生的最后一程。
可別管因為什么離開,這些人總會來抗癌廚房里見見萬佐成和熊庚香,道一聲感謝。
像是一種約定好的告別儀式。
他們說,將來有一天,希望這對老夫婦也能去他們那做客。
好好吃頓飯,聊聊天。
如果真的有這一天,估計也會出現(xiàn)在很久以后。
萬佐成夫婦倆說,“只要兩個人沒病沒災(zāi),這個抗癌廚房能堅持一天就是一天?!?/strong>
《感動中國2020》
《感動中國》寫給萬佐成和熊庚香的頒獎詞里有兩句話,她姐格外喜歡:
微弱的燈,照亮寒夜的路人,
火紅的灶,氤氳出親情的味道。
在萬佐成和熊庚香身上,確實沒發(fā)生什么驚天動地的大事。
可就是他們伸出的那雙手,點亮的那盞燈,燃起的那口灶,為他鄉(xiāng)求醫(yī)人的內(nèi)心帶去了難能可貴的美好。
這份美好,該讓我們警醒:
那是“勿因善小而不為”,是在這個“扶不扶”“救不救”都讓人猶豫、思考的年代里,別把心里那點善給丟了。
點個在看,為這對夫婦,也為每個人心里的這點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