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問女生們一個問題:
在女廁所,看見過男童么?
她姐問了身邊的很多女性,答案是百分之百。
再問一個問題:
看到男童進女廁所時,制止過么?
答案完全相反,沒人對此直接表達過不滿。
現實生活中,媽媽帶男童進女廁所的事情,似乎已經被社會默許了很多年。
雖然大部分人看到女廁所里有個男孩的時候,心里多少會有點膈應。
但,想到帶孩子的媽媽也不容易,也很少有人說什么。
但最近我看到了幾個帖子。
左右滑動查看圖片
有些男孩,看上去都已經上小學了,還被媽媽們領進了女廁所,甚至,還會蹲在女廁所的門縫前,偷看里面的女性上廁所。
而這些男孩的媽媽,還振振有詞道:
“看你又不會少塊肉!”
“不去女廁所他能去哪兒?讓孩子拉在外面么?”
女性對于男童媽媽們的體諒和容忍,換來的,難道應該是男童進女廁的理直氣壯嗎?
我想,是時候重視起「男童闖入女廁所」的現象了。
“這不是女廁所么?”
剛剛過去的五一假期,是疫情以來久違的出游高峰。
一個女生走進某景點的女廁,卻意外看到到了這樣的場景:
圖片來源:微博
除這個女生外,廁所中剩下的四個人,是兩個男童的媽媽,和兩個看上去年齡約在五六歲左右的男童。
女廁所里不止有男生,男女比例還是2:3?
迷惑。
博主同款迷惑
其中一個小男孩正脫了褲子蹲在地上。而旁邊的孩子媽媽,絲毫沒有阻攔的意思。
十分迷惑。
網友同款迷惑
女廁所,僅限女性專用。
這本是一句廢話。
但,讓人悲哀的是,包括她姐在內的很多女性,都對女廁所有男童出現的現象見怪不怪了。
平時在公共澡堂,有媽媽帶著男童在女賓部搓澡、泡澡。
在健身房,有媽媽會帶男童進入女更衣室。
商場里,除了女衛生間的男童便池,在服裝店的女更衣室同樣會碰到小男孩。
圖片來源:小紅書
可能這些孩子在媽媽們的眼里就是個孩子。
可在其他人眼中,這些人就是陌生的異性。
科學研究表明,2歲左右的孩子就會意識到男孩和女孩之間的身體差異,注意到男女性在生理上的區別。
更別提那些學齡前后的男童了。
那些會好奇地打量女性身體、會跑會跳的男孩們,其實已經明確意識到了,自己正在踏入女性的領地。
圖片來源:微博
我知道,很多公共場所,沒有給帶孩子的家長配備相應的公共設施。
而很多媽媽獨自帶著孩子出門,確實有諸多不便。
一直以來,社會上的大多數女生都抱著“人要有同理心”的心態,對這樣的現象產生的不適隱忍不發。
圖片來源:微博
但很多媽媽卻把“帶男孩上女廁”這種本應是無奈之舉的行為,看得理所應當。
有一位被媽媽帶著上廁所的小女孩,在出來的時候迎頭碰見一個媽媽牽著年紀差不多大的男童進了女廁所。
小女孩不解問媽媽:“那個男孩咋來女廁所了呢?”
女孩的媽媽向女兒解釋道:“因為這個哥哥爸爸沒來唄,來了就去男廁所了?!?/span>
小女孩在女廁所遇見男孩,本來就容易造成性別認知上的錯亂。這位媽媽的解釋,可以說是很得體了。
而聽到這些話的小男孩感到羞愧跑出了女廁所。結果,這個男孩的母親在網上發帖抱怨道:
“好死不死,今天女廁所有個小女孩?!?/span>
一句話,簡短且荒謬地點出了今天男童媽媽侵占女廁所的現象。
對此忍無可忍的女生們,在網絡上發起了抵制男童上廁所的話題。
可這個話題下的一些男童媽媽,卻不反思問題,反而留下了很多這樣的留言:
圖片來源:小紅書
女孩不想在女廁所見到任何男性,怎么成了她口中的一個槽點呢?
那她姐只好在這里,跟所有有可能不知道這個知識的人再強調一遍這個「冷知識」了。
百度百科
女廁所,專供女性使用。男性不得入內。
這是大人在欺負孩子么?
看到這,一定有人要杠。
“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span>
在一些人的眼里,10歲以下的孩子,都不能獨立上廁所。
事實是,3歲的孩子,就有可能實施性犯罪了。
去年7月的一則新聞,臺灣省的兩名3歲男童對同班女童實施了性霸凌。
監控畫面錄下了他們的惡行:
他們聯手將原本獨自玩耍的女童撂倒在地。一邊毆打女童,一邊用手攻擊她的下體。
女童私處破裂,大量出血。
2016年,煙臺一位4歲女童,也曾遭到了同幼兒園的6歲男童的性霸凌。
女童下體紅腫,外陰疼痛。
家長找上幼兒園討要說法,幼兒園園長卻否認了男童的性侵害,說:“這不可能。男孩才6歲,天真爛漫的年紀。”
耳熟么?
又是這種「孩子還小,什么都不懂」的借口。
可這個6歲的男孩,卻親口承認自己把手伸進了小女孩的下體。
諸如此類的猥褻、性暴力事件當中,涉及到的犯罪者,越來越低齡化。
而究其根源,恐怕就是,我們對于性別教育的疏忽。
縱容男童進入本該是女性專用的私密空間,本身就是不尊重兒童性別的一個典型現象。
很多人覺得,孩子在長大后,會把這些事忘得干干凈凈。
可大部分時候,孩子們不會忘記這段記憶,反而直接造成了性別觀念的扭曲。
她姐小時候經常在女浴室遇見同齡的男孩。
當我有能力說不之后,我就開始拒絕去公共浴室洗澡。
她姐小時候經常遇見媽媽們帶男孩進女廁所。
很長一段時間,只要我能忍住回家上廁所,我就不愿意上公共廁所。
明明男孩才是不該闖入的那個人,但我卻為此感到羞恥。
圖片來自網絡
但曾經的我想不到:我感到不適,是因為男童侵害了我的權益。
我只是默默學會了忍讓。
而當年跟著母親去女廁所、女浴室的男孩們,難道就毫無影響么?
她姐看到網友們的爆料,很多男孩,對自己跟著媽媽上女性洗手間的行為,是有羞恥感的。
女性天生會對女廁所里的異性感到不安、警惕、不滿。
上女廁所,會造成男童的性別認知障礙,也會給他們的心理帶來陰影。
她姐還搜到了這樣兩則帖子:
說“孩子還小”的人,打臉么?
有些男童,不但在長大后,把女性的身體當做發泄欲望的素材意淫。
甚至,認為自己只要個子小,不被發現,就可以進入女澡堂,窺探女性的身體。
《哆啦a夢》
誠然,這些人代表不了所有男性。
只是當社會默許男童可以進入女性廁所/浴室/更衣間的時候。
我們早該預料到,還未形成具體價值觀的孩子,會形成扭曲的性別觀念。
《告白》
她姐想到,去年冬天,發生在北京某餐廳的一則新聞。
一位女子在上廁所時,被兩個男孩強行打開了廁所門。
他們站在門口直勾勾地盯著她,一邊看一邊說笑。
這位女性無奈起身關門,走出洗手間后和男孩的母親進行溝通。
男孩的母親卻罵道:“你這么大個女的了還怕看?”、“你是比別人多長了一個*嗎?”
晨視頻
你猜,這個被父母包庇的男孩長大后,會不會繼續騷擾女性?
最近,一位網友為男童進女廁的事做了一個表情包,格外戲謔。
小時候扒女廁所門的男童,不一定長大了會變成在女廁所下面用手機偷拍女性私處的罪犯。
但闖進女廁所偷拍的罪犯,很有可能是小時候扒女廁所門的男童。
《熔爐》
社會的不完善,注定會造成犯罪率的提升。
重視「男童上女廁」的現象,不僅僅是對女性的保護,對孩子的保護,也是對社會上每一個人的保護。
這是“女性在欺凌女性”么?
那些一味要求其他人向自己的孩子退讓的母親,實在可惡。
但我更加遺憾的是,讓男童離開女廁所這樣合理的訴求,變成了一部分人嘴里“女性只會欺凌女性”的對立。
男童進女廁這現象,本身是社會對女性空間的壓榨。
而如今,又被有心人粗暴地定義為“女性和女性爭地盤”,進一步完成了對女性的污名化。
好諷刺。
就仿佛,孩子只是女人的孩子,卻很少有人反問,為什么男人們不帶帶孩子。
《編輯部的故事》
其實早有商家注意到了母親帶男童上廁所的難度。
可是有的商場,給出的“貼心”解決方案卻是:在女廁所里安小便池。
光她姐搜到的,就有好幾處。
山東淄博某商場女廁所
浙江杭州某醫院女廁所
這意味著,其他女性進廁所,可能直接看得到男童的生殖器。
很多網友表示,她們見證過很多媽媽帶男童上廁所,而爸爸就在門口的現象。
圖片來源:微博
而把男性小便池裝進女廁所里,更是會讓許多爸爸心安理得的把帶孩子上廁所的責任甩給母親。
父親的缺席,對孩子的心理會造成不好的影響。
難道為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不該重視?
女性又真的甘愿承擔家庭中“喪偶式育兒”的重擔么?
《狗十三》
再者說,女性洗手間的坑位,本身就十分緊缺。
女性的生理結構,造成了女性上廁所的時間會比男性長。再加上有生理期等現象,時間就更長了。
而同樣面積的廁所,男廁所會比女廁所多安裝幾個小便位,導致男廁能容納更多的人。
城市公廁設計圖
早在2005年,國家頒布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就建議,男女廁位比應為2:3;人流較大處,此比例應為1:2。
但這兩點并沒有強制要求。于是很多建筑在實施時,還是按照1:1建立。
女廁本就如此緊張,還讓男童侵占女性本就稀少的廁所資源,簡直太荒謬了。
那男童的廁所問題,到底應該怎么解決呢?
我還是建議,有條件讓爸爸帶孩子的家庭,盡量鼓勵爸爸帶孩子。
但撇開父親缺席家庭的情況。確實,每一個家長都有可能遇到需要單獨帶異性的孩子上廁所的情況。
她姐看了很多男童媽媽們的帖子,總結了幾個在沒有親子洗手間時,不得不帶男童借用女性洗手間時的一些tips:
1.最好是用手蒙上孩子的眼睛,帶他進入隔間。
2告訴他:這只是因為社會上公共設施的不健全,才不得以借用了女性洗手間。
3.當廁所里的其他女性感到不便時,請道歉。因為帶男童上廁所,本質是壓榨了她們的權利空間。
而對于那些大一點的男童,其實他們沒有必要再跟母親去上廁所了,他們完全有自己上廁所的能力。
這不僅是對男童更好的方式,也是對社會更好的方式。
而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方式,最需要的,還是推動公共場合設立更多的親子洗手間。
親子洗手間的空間更大,更隱私。
它不僅能解決媽媽帶男童上廁所的難,也能解決所有家長帶孩子上廁所的“難”。
其實在一二線城市的大型商場和景區,已經配備了親子衛生間,無障礙衛生間,或第三性別衛生間。
但,我們也要正視有一些商場會因為清掃不便,而把家庭衛生間(無障礙衛生間/第三性別衛生間)進行上鎖,或設置障礙,省下自己的時間。
還有一些城市,沒有配備親子友好的公共設施。
遇到這種情況時,建議大家給當地的街道辦打電話提建議,多多撥打市長、市政府熱線。
別覺得這種投訴沒有用。
成都的一個商場在女廁所加裝的男性小便池,就因為投訴而被拆除了。
男童媽媽們不要為了一時的方便,就帶男童進入女性洗手間。
真正體諒男童媽媽的方式,也不該是支持她們帶男童進入女性洗手間,繼續侵占女性的空間。
當男童的需求靠擠壓女性的空間得到解決后,親子們出行時真正的需求,將永遠不會被重視。
社會的進步,需要的是正確的呼吁。
而不是把制度的不健全,轉移成弱勢群體和弱勢群體之間的矛盾,變成一場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