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電影《我的姐姐》火了。
上映6天,票房破5億。
很多人說,在電影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電影講的故事很簡單:張子楓飾演的姐姐安然,本來是獨生女。
可爸媽還想再要個兒子,所以從小就讓她假裝殘疾,以此獲得生二胎的資格。
可以想像,在這種家庭生活的她,既感受不到太多愛,也因為不能依賴父母而被迫獨立。
上了大學的她,自己掙學費、生活費。
還有個談了5年的男友,相約一起考研、去北京,遠離父母過更好的生活。
然而,父母突遭車禍離世,給她留下一個弟弟安子恒。
在安然眼里,弟弟是父母心心念念的寶貝,也是她童年不幸的根源。
所謂的“血緣親情”,于她不過是陌生人。
圓自己的考研夢,還是搭上一輩子,去照顧素未謀面的弟弟?
毫無置疑,她選擇前者。
這幾乎觸怒了所有親戚。
“長姐如母”“照顧弟弟是姐姐的職責”“他是你家唯一的兒子”...
安然很剛,她拒絕這份「天生母職」,決定送養弟弟。
可是,安然終歸不是爽文大女主。
和弟弟相處的那段時間里,她動搖了。
弟弟對她的依賴,喚醒了她對親情的渴望。
后來,安然和男朋友分了手,去領養家庭帶回了弟弟。
電影快要結束的時候,姐弟兩個人在街上奔跑、踢球。
屬于他們的未來,清晰又模糊。
清晰的是,姐弟命運從此一體。
模糊的是,姐姐的自我在親情前讓渡,失去了什么還未可知。
可坐在屏幕外的姐姐們,卻紅了眼眶。
電影上映后,背后的原型故事(源自2013年天涯八卦論壇的發帖)被扒了出來。
故事里的姐姐,遠不如電影表現的美好。
據這位姐姐講述,她21歲那年,父母不顧她的反對生了弟弟。
“他依然帶著父母的期望以及我的怨氣來到了人世。”
從那以后,她拒絕回家,在心理上與父母決斷。
直到意外發生,弟弟的撫養問題擺在她眼前。
當時的她,手里有兩套房產。
可她還是頂著所有親戚的責罵,堅決送養弟弟,也拒絕分出房產。
后來的她,如己所愿過上想要的生活。
有了好的經濟基礎,也沒了弟弟這個后顧之憂。
帖子底下,很多人都罵這個姐姐“自私、冷血”。
可是,試想如果我們自己遇到這種情況,就能比這個姐姐做得好嗎?
各位不妨代入一下看看:
20出頭,自己還沒長大,就要照顧一個2歲小孩的吃喝拉撒和教育。
這一照顧就是一輩子。
工作、理想和愛情,碰到這樣的現實,再也無力企及。
有了自己的女兒,卻無法把一切資源都給女兒獨享。
所以你發現了嗎?
不管是自私自利,還是無私奉獻,
一旦被套進“姐姐”的角色里,注定進退兩難。
巧合的是,電影上映沒幾天,相似的故事在現實重演。
浙江杭州,一個20歲的女孩小劉跳河輕生。
救下女孩后才知道,原來她的父母離異后,留下3個未成年弟妹。
為了養活弟妹,她十幾歲就出來打工,最近不堪重負才想到尋死。
聽了女孩小劉的故事,兔姐又氣又難過。
生氣的是,那對離異的父母,棄養自己的兒女,自私自利。
難過的是,小劉也是第一次做女兒,卻因為一聲“姐姐”,背負著她這個年紀難以承受之重。
實在難以想象,才20歲的她,為了養活弟妹曾吃過多少苦。
新聞曝光后,很多人怒其不爭。
像小劉這樣的姐姐太多了,她們任勞任怨、甘愿犧牲。
無論自愿還是被迫,在外人眼里,她們就是“扶弟魔”。
這種對姐姐的歧視,甚至會延續到婚戀市場。
兔姐身邊就有朋友去相親,回來時說“有弟弟的女生和有姐姐的男生,在擇偶時都會被排斥”。
哪怕是兩個人已經交往,也有可能因為家里有個弟弟而分手。
兔姐曾經看到過這樣的事例,男生知道女友還有個親弟弟之后,處處提防,甚至把她當成“扶弟魔”,最后把女友甩了。
對男生來說,“扶弟魔”姐姐沒有自我,只會讓弟弟吸血。
對女生來說,有姐姐的男生大多媽寶、自私,潛意識認定這樣的家庭“重男輕女”。
可是,不管是扶弟的姐姐,還是被扶的弟弟,他們都不該是被討伐的對象。
在命運的怪圈里,讓他們沒法選擇的,是一手操盤的父母。
姐弟關系的對立,折射出的是父母的失職。
看了這么多,大家一定感覺很壓抑很氣憤吧。
可兔姐想說,并不是所有的姐弟關系都勢如水火,也不是所有的父母都冷漠狹隘。
之前看《少年說》,有個還在上高三的女生,在天臺喊話“討厭弟弟”。
她的弟弟是媽媽重組家庭后生的寶寶,所以一直以來,她的心里只有排斥。
丟掉弟弟的玩具、故意摔倒弟弟、在外人面前拒絕承認這個弟弟......
可是,不管她對弟弟怎樣惡劣,弟弟還是一如既往依賴她、黏著她。
最讓兔姐感動的是,后來媽媽對姐姐說,其實早就知道她不喜歡弟弟。
因為之前去泰國旅游,看到姐姐偷偷地把弟弟推到垃圾桶里,但最后又把他推了回來。
最后媽媽摸摸女兒的臉,說“我知道,你是一個善良的寶寶,媽媽愛你。”
這句話真的太讓人淚目了,也讓人看清,正是弟弟不加掩飾的愛意,和媽媽看破不說破的理解,才會最終打動她。
所以你說,哪有一對姐弟生來就是仇敵?
父母不偏不倚的愛,弟弟的依賴和保護。
這樣的愛,與期待和義務無關。
也只有這樣的愛,才會讓姐姐有做自己的自由。
妖魔化姐弟關系,并不能解決問題。
就像電影《我的姐姐》中那樣,安然和弟弟的關系從沖突到共生,讓更多人看到姐姐這個稱呼,有苦痛也有甜蜜。
不管是電影里的故事,還是現實生活的悲劇,我們每多一次關注,都是在幫姐姐們找到另一條出路。
在這條路上,姐姐不用被強迫著去愛、去奉獻。
她可以大膽吃家里剛買的草莓
看上一雙漂亮的涼鞋,像別的女孩子一樣和父母撒嬌
她想報的專業、想去的城市,父母從精神到物質都支持
她出嫁的時候,弟弟紅著眼眶不撒手
......
在被迫成為姐姐之前,她首先是一個女孩,是一個同樣需要愛的小孩。
只有接收到百分百的愛,她才能學會愛,并給予愛。
不強迫姐姐奉獻的爸媽,不向姐姐索取的弟弟,這樣的家庭,才會給姐姐自由的人生。
也只有這樣,才會有稱職的爸媽,和獨立的弟弟。
同時,我們也再不會聽到“扶弟魔”“吸姐魔”的蔑稱。
最后兔姐希望,那些還深陷原生家庭的姐姐,勇敢點,為自己活一遭。
下次聽到別人脫口而出“你是姐姐,你就該讓著弟弟”的時候,大聲告訴他:
我不止是姐姐,我更是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