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五一檔打出了兩個名頭:
“史上最擠”,“史上最強”。
后者已經被觀眾的吐沫星子淹了,“強”成了勉強的強。
除了國師的《懸崖之上》,其他電影口碑均兩極化。
前者自不必說,上映12部電影,主力電影占了八。
更別提,早在五一檔預售前,還有三部電影緊急撤檔。
看看,這個激烈的五一檔嚇退了多少人。
《狗果定理》去了暑期檔,《世間有他》和《古董局中局》目前尚未定檔
新片扎堆,看似熱鬧。
但其背后潛藏的危機不可不說——
>>>>啥是檔期
先說說檔期。
1997年,馮小剛的一部《甲方乙方》開了賀歲片先河。
也算是真正意義上讓檔期這個概念落了腳。
自此之后,馮小剛和老哥們葛優基本按著一年一部的速度成了賀歲檔霸主。
《不見不散》《沒完沒了》《大腕》《手機》《天下無賊》……
每年的12月到翌年的1月是賀歲檔的主力時間,也基本是馮氏喜劇的天下。
畢竟,那時還沒春節檔這個概念。
家家戶戶都窩在家里看春晚,誰沒事兒出門看電影啊。
之后,雖然也有幾部電影選擇春節檔試水,無奈水花太小,尚未全面改變大眾的觀影習慣。
真正意義上改變春節檔的是2013年。
蟄伏許久的星爺重操西游系列,橫空出世的《西游降魔篇》成為首部單周破5億的電影。
雖然說這一紀錄被后來者很快打破,但星爺這開局者的身份怎么說都值得被記住。
圖源:貓眼專業版
巧的是,那一年的大年初五趕上了情人節,林志玲和黃渤主演的《101次求婚》恰時上映,也收獲了近2億票房。
2013年的春節檔,七天狂掃7.6億,同比增長85%。
自此,號角吹起。
春節檔正式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到了2021年,足有6部電影龍爭虎斗,攬下78億票房。
圖源:貓眼專業版
相比之下,暑期檔和國慶檔并未有突然的飛升,而是循序漸進。
2008年前后,兩檔的轉折點開始出現。
先是《變形金剛》打頭,3天6000萬,最終拿下2.8億傲人成績。
一票難求,組團包場的盛況首次出現。
而下一次再出現如此場面,還要等兩年后的《阿凡達》了。
從此,6、7月的暑期檔基本成了特效大片的主戰場。
只要特效唬得住,商業大片基本都選擇這個檔期。
畢竟,假期學生才是票倉的主力軍。
2007年《變形金剛》搶票場景 圖源:網絡
至于國慶檔,因為特殊的節日屬性,一般主旋律的電影都安排在此。
但也有極個別的電影,沖出了另一片天。
2008年,19天沖2億的《畫皮》打開了國慶檔的火熱局面,也打開了國產奇幻故事的大門。
2015年,國慶檔第一次出現了熱鬧景象——《港囧》《解救吾先生》《九層妖塔》《夏洛特煩惱》四部電影對打。
可任誰也沒料到,“囧系列”疲態出現,《鬼吹燈》IP失策,劉德華名氣帶不動了。
黑馬喜劇《夏洛特煩惱》逆襲成了那一年國慶檔票房冠軍。
兜兜轉轉間,開心麻花接了馮氏喜劇的班,沈騰接替了葛大爺“站那不動就足夠可樂”的人設。
喜劇已不單在賀歲檔出彩,國慶檔也有足夠的潛力。
一年之中,無論何時,喜劇都是最賺錢的電影。
喜劇,票倉大鱷,其位再難撼動。
賀歲檔,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
中國電影市場的四大熱檔自此定下。
可以說,熱檔上映的電影基本貢獻了一年60%左右的大盤。
只要在檔期站穩了腳,票房奇跡就有可能發生。
也許人人都看中了奇跡發生的可能,一股腦涌向了熱檔。
但別忘了,這只是一種可能。
更何況,奇跡并不常有。
>>>>檔期現狀
一切問題很快就顯露了出來。
首先是檔期的壓縮。
估計很多人會把賀歲檔和春節檔模糊在了一起。
后來才知,其實它們是兩個概念。
當春節檔日益紅火之后,越來越多的片方選擇將注押在春節檔上。
于是,賀歲檔電影大幅縮減。
后來,觀眾下意識地認為春節檔就是賀歲檔,長此以往,誤會就成了常態。
這也導致元旦到春節期間基本淪為空檔。
最尷尬的例子,1月份的電影院不知放了多久的《送你一朵小紅花》。
其次,逢檔必擠的現象愈發明顯。
如今,就連過去根本不被片方放在眼里的清明檔,也擠了五部電影。
《我的姐姐》3天破3億的驕人成績或許刺激到了《你的婚禮》。
原本在“5·20”新情人節檔的《你的婚禮》跳檔五一。
既坐收五一小長假的人頭紅利,又避開了5月21日的特效大片《速度與激情9》。
5億多的票房可以看出,這招有效了。
于是,電影市場出現了一個怪象:
只有熱檔有新片看,其他時間基本大空檔。
或許為了振奮空檔,數部老片前來救急。
《阿凡達》11年后回歸,再度成為全球票房冠軍。
《指環王》三部曲接連重映。
可結果并不可觀,五一檔前最后一周,單周票房2.7億,單日票房跌落到了復工最初水平,為近八年市場新低。
圖源:貓眼專業版
旱的旱死,澇的澇死。
熱檔和空檔兩極化愈加明顯。
難以想象,不排除5月突然官宣跳檔的電影,今年暑期檔已有20多部電影虎視眈眈。
而2021一半還未過去,就有電影早早壓檔2022春節檔。
韓寒的《四海》,開心麻花的《超能一家人》,徐崢的《我心飛揚》,薛曉路的《櫻桃小丸子》已經官宣。
還有九個月,2022年春節檔就塞滿了4部電影。
看來,之后的每年都要變成“史上最強春節檔”。
以此類推的還有,“史上最強五一檔”、“史上最強國慶檔”……
>>>>有點危險
退一萬步講,可以理解。
檔期一般和大眾的假期掛鉤。
充足的假期也就意味著無限可能的票房。
目前國內電影票房前十全部出自熱檔,其中,春節檔占一半以上。
試想一下,如果把《你好,李煥英》的上映時間放到母親節或者婦女節?
可能口碑還是會好,但票房就不一定現如今這般了。
中國電影票房前十 圖源:藝恩
這非常現實。
熱檔的電影不一定會火,但是一旦火了就能賺瘋了。
現如今,一部電影的投入回報壓力太大。
片方需要一個踏實的檔期,讓電影可以充分地曝光,以此賺得收益。
所以,他們寧愿賭一個危機重重的熱檔,也不愿安心于一個更合適的檔期。
于是乎,中國電影的內卷沒從演員的演技開始,反倒從檔期的爭奪開始了。
影迷們以為自己坐山觀虎斗。
反正有大把新片可看,空不空檔有什么關系?熱檔擠不擠又能怎樣呢?
害,這世上哪有真正意義上的置身事外呢。
電影扎堆熱檔,大量空檔閑置。
其帶來的第一個結果就是票價的飛漲。
今年春節檔也被稱為史上最貴春節檔。
6部電影看下來,共花費近700塊。
一部分原因在于疫情管控導致影院限流,為了保障運營成本,影院不得不采取措施。
但之后,這種“不得已”也漸漸延續了下去。
如果一年之中,一半以上的空檔無錢可賺,那影院也就只能靠熱檔來賺錢了。
這種不公平體現在處處。
電影扎堆熱檔,看似大家都站在了同一起跑線。
但明晃晃的排片量著實有些諷刺。
最現實的例子,IMAX場票價高,場次少,得IMAX者基本得票房天下。
一旦有電影獨霸一方,其它電影基本淪為炮灰。
影迷吐槽
而且因為檔期廝殺,電影之爭早已變成營銷之爭。
營銷過了頭就容易遭殃,《地球上最后的夜晚》就是最慘痛的例子。
1.59億的預售票房紀錄打破了中國影史文藝片預售記錄。
結果“一吻跨年”的營銷反噬讓電影票房大跳水,也透支了人們對于文藝片的信任度。
影迷吐槽
說來說去,好似成了一個無解的難題。
但這真的很難辦嗎?
或許早就有人給出了答案。
《少年的你》,史上最“離譜”的定檔。
上映前三天宣布上映,而且上映時間并非熱檔。
但因為電影質量過硬,之后勢如破竹。
最后票房口碑相互加成下,以“豆瓣評分8.3+15億票房”的成績完美收官。
同樣的,擠進熱檔也不見得得償所愿。
2017年的春節檔就是個慘痛的例子。
《西游伏妖篇》偏信流量,《功夫瑜伽》過于聒噪,《乘風破浪》耍盡小聰明,《大鬧天竺》更是一塌糊涂。
結果就是大倒退,票房同比跌低5億。
可以見得,熱檔不是制勝的不二法寶,質量才是。
只要故事好,奇跡才有可能發生。
就像2018年的《無名之輩》。
映前誰能想到,年輕導演+二三線演員居然能打敗特效大片《神奇的動物在哪里2》?
圖源:貓眼專業版
一句話,千萬別太迷信檔期。
熱檔,有爛片,照樣撲街。
冷檔,有好片,照樣大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