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養蜂人姚祖元回縣的第6年了。
這幾年,他過得并不算輕松,在留壩縣養蜂的日子總是充滿不確定性。
一場突如其來的霜降,幾只不約而至狗熊,一次蓄謀已久的蜂群逃亡,都會對這一年的蜂蜜收成,造成或大或小的影響。
姚祖元漸漸習慣這種不確定性,他說:“過去是靠腦子掙錢,如今則是靠天吃飯。”
說完這話,姚祖元在電話那頭嘿嘿笑了兩聲,他的身后,響起了幾聲鳥鳴。
有很長一段時間,姚祖元都不覺得養蜂是一樁難事。
生活在留壩縣的姚家男人們,大多從小就會養蜂。這是從姚祖元太爺爺那代就傳下來的“祖傳技藝”。
而這祖傳的技藝,是大山給的。
留壩地處秦嶺南麓,因為地勢原因,交通十分閉塞,在2018年之前,村里甚至沒有通往外界的公路,有的只是坑坑洼洼的山路。
道路上的阻隔并不代表著荒蕪,相反,背靠秦嶺、常年溫暖的區域條件,讓留壩縣滋潤出了一片農業沃土。
彼時,生活在留壩的大多數村民,很多都選擇種植農產品為業,而姚家人卻另辟蹊徑,養起了蜜蜂。
留壩人養蜂和別處不同,相比于將蜜蜂養在蜂箱中,留壩人將蜂群放置在挖空的地木樁中,靠秦嶺下的百花喂養蜜蜂,一年只收一次蜜。這樣產出的蜂蜜,形態獨特,濃度含量也高。
在姚祖元的記憶中,幼年時他最喜歡的季節,是秋天。
每到9月,姚祖元就會跟在父親身后,去山腳下的蜂場割蜜。深黃色的蜂巢用刀子縱著切下去,橙黃色的蜂蜜立刻就會順著流動下來。
不等父親允許,姚祖元就會用稚嫩的小手掰下一塊蜂巢,吮吸起來。那是他少年時期,記憶最深的甜。
每到收蜂蜜的時候,家中院子就會放滿大小木桶,里面都是新鮮的蜂蜜。家里條件不好的時候,母親會用蜂蜜替代日常飲食中的白糖。
那時,姚祖元未曾想到,把蜂蜜賣出留壩的夢想要在幾十年后在京東做網店才能實現。
17歲那年,姚祖元決定離開家鄉,去看看外面的世界。在外闖了幾年,姚祖元跑出了一些名堂,在他的同齡人每天工資還是30塊左右時,姚祖元已經擁有200元一天的工資。
然而,他始終將那種狀態稱為“飄著”,每到節日,姚祖元總會想起留壩縣里,綠油油的大山和濕潤的空氣。
姚祖元與父親、爺爺
2015年,姚祖元回家探親,彼時,村里剩下的大多都是靠種木耳為生的老年人們。許多人家里甚至沒有電話與電視。
村子里幾乎還和姚祖元十年前離開時一樣,似乎時間與發展在留壩縣靜止了。
那一晚,姚祖元在家門口的土坡前坐了很久,想到最后,他站起來跺了跺腳,做了一個決定——辭職,回家創業。
那一年,他29歲。
一切都要從零開始。
長時間的遠離大山,讓姚祖元需要重新拾起養蜂的技藝,他將大把的時間泡在蜂場里,有時候,一天下來,他會被蜜蜂蟄出幾十個包:
“開始的時候特別疼,現在被蜜蜂蟄到,就像被蚊子叮了一樣,沒太有感覺了。”
養蜂人姚祖元
除了釀蜜,姚祖元還搭建了自己的蜂蜜加工廠。
過去,他的蜂蜜大多都是在別的加工廠加工,姚祖元總是擔心工廠在加工過程中摻水或者是調換蜂蜜,于是常在廠里從早盯到晚,有時候一盯就是一個月。
姚祖元說:“有時候累得背都挺不直了。”
有了工廠后,姚祖元在縣里開了一家店面。漸漸地,小店有了一些固定客戶,他們親切地叫著他小姚,定時到店里購買蜂蜜,楊橋常就是其中之一。
2017年,楊橋常和家人自駕來留壩旅游,碰巧路過了姚祖元的蜂蜜店,他品嘗了一小杯留壩蜂蜜,“味道就像我小時候喝過的一樣”。
從那之后,這位在北京工作的IT行業經理,常常通過郵寄的方式購買蜂蜜。
一桶桶的蜂蜜,從留壩村寄往北京,一寄就是3年。
楊橋常
賣出門路后,姚祖元開始盤算著,在村里建造一個蜂蜜合作社,動員村民們一起養蜂。
彼時,留壩縣里人不多,養蜂人更少,大多靠著種木耳和香菇為生,收入微薄。
但縱使如此,動員的過程依然不順利。
在留壩養蜂,是一件“靠天吃飯”的事情。一場霜降,幾只狗熊,都可能影響蜂蜜收成。村民們擔心,一個蜂桶700元的“投資”會血本無歸。
姚祖元不厭其煩地登門,給大家講述自己的計劃與養蜂經驗。
他說:“我真的希望大家都能過上更好一點的生活,這是我回來的意義與目的。”
漸漸地,在姚祖元的努力下,村里蜂蜜合作社的養蜂戶,開始由最初的7戶,擴增到20戶,再到如今的上百戶。
留壩村的蜂桶,開始一個個的在山腳下增加起來。
在姚祖元愚公移山般地追逐夢想的時候,命運派來了屬于他的“夸娥氏”。
2018年央視《源味中國》節目曾為留壩村拍過一部紀錄片。姚祖元與父親在片中介紹了留壩蜂蜜。
在節目播出的幾個小時后,姚祖元就賣出了近十萬瓶蜂蜜。
一夜成名,但喜憂參半。
經過報道后,網絡上開始成片出現打著“留壩”品牌的蜂蜜,這些蜂蜜品質參差不齊,更不可與純正的留壩蜂蜜相提并論。
這件事讓姚祖元心里難受了很久。
他不是沒想過線上售賣自己的蜂蜜,但是長時間的行走在田間,姚祖元對于地下的植被了如指掌,卻對網上的世界所知甚少。
線上開店的計劃被一拖再拖。
姚祖元
時間來到2020年,這一年氣候好、收成好,銷路也漸有起色,卻又遇上了疫情,村子被封4個月,蜂蜜運不出去。
姚祖元盯著一瓶瓶的蜂蜜,犯了愁。
這時,他突然想起了自己的朋友楊橋常經理。以此為契機,姚祖元聯系到了楊橋常,向他咨詢線上銷售蜂蜜的問題。
在幾次深入交談后,楊橋常決定幫助姚祖元打破困局。
之前網絡上假留壩蜂蜜的事情讓姚祖元仍心有余悸,對于店鋪平臺的選擇,他格外謹慎。
在綜合考量后,楊橋常把線上售賣鎖定在京東平臺。他說:“因為京東上不會出現假冒商家,這樣有利于留壩蜂蜜的品牌效應,也讓消費者放心。”
除此之外,京東物流高效的配送服務,也讓一瓶瓶留壩蜂蜜可以沿著崎嶇的山路,被送到更多地方。
楊橋常
店鋪正式上線那天,姚祖元開心地發了一個朋友圈:
“留壩蜂蜜終于要走出大山了。”
那一天是四月末,連下了好幾天雨的留壩,出現了太陽,留壩蜜蜂開啟了新一輪筑巢。
姚祖元清晰地記得,留壩蜂蜜旗艦店在京東上線的那天,后臺彈出第一個對話框的瞬間。
“咱們的蜂蜜是今年剛收的嗎?”
那一刻,讓姚祖元真切地感受到,留壩蜂蜜終于擁有了自己的線上商店。
姚祖元與留壩蜂蜜
銷路不斷打開,越來越多的訂單涌入后臺,留壩的蜂蜜一瓶瓶被打上標簽,送出村莊。
入駐京東后,天南海北的顧客第一次知道留壩蜂蜜就愿意下單購買。這既是出于對京東平臺的信任,也是以免費上門取退、晚必賠為代表的“放心購”售后服務,免除了消費者的后顧之憂,讓消費者勇于嘗試新鮮產品。
姚祖元說,如今村里合作社的養蜂人一年可以掙到5-10萬,而很多在外打工的人們一年只能掙3、4萬。
于是,很多曾經外出打工的年輕人們,開始一個個回到村莊。留壩開始漸漸聚集起了活力。
姚祖元偶爾會想起,小時候每到過年,父親總會將蜂蜜摻著花生包到湯圓里,那是幼年時,他新年里的第一勺甜蜜,而如今,他的這份甜蜜,正通過京東年貨節,被分給更多的人。
在京東平臺上,像留壩村這樣的“年貨村”,還有許多,在這一個個線上商店的背后,是來自五湖四海的年貨,也是一個個正煥發活力的村落。
而京東年貨節,也將像留壩蜂蜜這樣“藏在角落”里的優質產品,帶到大家眼前。
工作中的姚祖元(左)
今年,是姚祖元回到留壩的第6個年頭,這些年,他見證了留壩一步步的振興,也完成了身份的轉換。
如今,他已經是兩個孩子的父親了。一到秋天,孩子們就會跟在他身后,去山上割蜂蜜吃。
偶爾,當看著兩個孩子快樂地一頭扎入野板栗花中時,姚祖元會想起自己小時候,自己跟在父親背后,搶著吃第一口蜂蜜。
時間倏忽而過,有些事情變了,有些卻沒有。
當被問到是否希望自己的孩子未來也成為一名養蜂人時,姚祖元想了很久,回答道:
“無論如何,后面這片山,是要交到他們手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