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士得瓷器及工藝品部主管曾志芬介紹說:“就元代青花瓷而言,其實存世量還是挺大的,因為當年的產量大。但是真正的精品少。我經手過的元青花里非常少有品相完好的,當年創紀錄的鬼谷子下山也是有瑕疵的。而且此前的荷蘭藏家對此缺乏重視,把它用來裝DVD了。這次我們征集到的 3308號拍品 元青花開光蟲草雜寶紋八方瓶 ,一路追查來源的,發現它在上世紀60年代被美國人從中東買去。不過,他帶到美國之后就將它鉆一個洞用做臺燈基座。在他們看來,這只是一件很漂亮的瓷器,而沒有意識到它有多么的珍貴和重要。”
元青花就像是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是一脈相承的中華魂,引 領中國瓷器越來越揚,不斷走向世界。元青花的獨 一 無 二,在于它的獨具匠心,天然純潔,絕不是那些世俗的瓷器可以比擬的。所以它尤為珍貴。
元青花價值連城既有上述原因,更重要的是它的自身工藝也達登峰造極的水平。無論是顏色、畫藝、質量,都是青花瓷中的上乘佳作。其雄渾矯健的造型、張力十足的紋飾、濃艷深透的青花發色、通體彌漫的雄霸之氣,強烈地 震撼著每個喜愛元青花的人。
元青花絕不可能是這六十年才出現在市場上。從元代到1952年之間,難道就一件也不出現?只不過出現的時候,要么不認,覺得是新的,要么就歸到永宣時期去了。跟傳統認識相反的器物一定是不對的,所以,一定是器物錯了。這里還有個小插曲,據傳呢,戴維德瓶曾經賣到當年的古玩城:琉璃廠,那里所有的行家看完之后,都覺得東西挺好的,就是那個款寫著“至正十一年”,我師傅曾經說過沒有元青花。
很多元青花瓷器的圖片,研究者或愛好者都已經看過很多次了。這個圖集的發表,和以前看到的元青花圖集不一樣,非常高清,適合收藏家認認真真仔細讀圖。
由于當時工藝的限制,元代時使用腳踩泥,而用腳踩泥燒制出來的陶瓷存有釉下小氣泡的問題。而且元代青花瓷燒制溫度高于龍泉青瓷和南宋官窯,后者均在1200度以下,屬于生燒和微燒(意思是瓷器沒有少數)。最直觀的感覺就是龍泉青瓷和官窯瓷器釉下的氣泡已經看不出了,而元青花是多次燒成,釉下有細小氣泡也為元青花一大特點。
元青花瓷的釉色白中微閃青,瑩潤透亮,但也有青花瓷偏白或偏青。元代中早期(延祐期)的瓶、罐之類青花瓷施透明的青白釉,撫摸釉面似糯米感,有時釉色顯出啞光木納色,近看含青顯淡藍灰色,遠看顯黃褐色,細看青花釉面上粘有疏朗的白色小點,少數器身釉面上能看出細密的皮殼層,斜光透看胎釉略顯出無規則狀的釉絲線條紋,從至正年間開始燒制的白釉、樞府釉及卵白釉的青花瓷,胎色多為偏白,微閃青,為含青的白釉,呈現帶透明的玻璃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