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北武夷,南清源”之譽的福建泉州清源山,峰巒起伏、景色天成,素以36洞天,18勝景聞名于世。景區現存宋、元時期道教、佛教大型石雕7處9尊,歷代摩崖石刻600余方,米芾、俞大猷等歷代文人的題字不勝枚舉,自古被譽為“閩海蓬萊第一山”。
清源山最為著名的塑像,是有著“老子天下第一”美譽的宋代老君巖。這尊中國現存最大道教石雕,歷經千年風雨滄桑,堪稱我國道教石刻中獨一無二的藝術瑰寶,清源山也因此被定為“道教名山”。其實除了道教,清源山的佛教文化更加讓人稱奇。
位于清源山左峰山腰處的彌陀巖,供奉著佛教“西方三圣”中的阿彌陀佛。山門兩側鐫刻的楹聯:“每慶安瀾堪縱目,時觀膏畝可停驂”與門楣內外懸掛的“北山勝槩(勝概)”和“此外何求”額匾,均為明代四大書法家之一的張瑞圖題寫。
彌陀巖景區內流泉飛瀑、廟宇石刻巧奪天工,是清源山的精華所在。始建于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的彌陀巖石室,背依石壁,面寬5.6公尺,現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室前的“一嘯臺”上,矗立著兩座五層實心石塔,建造年代已不可考。
在石室左側巖壁上有一塊立于公元1364年的石碑,碑文內容記載了彌陀巖石室、石刻和佛像飾金的由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在這193個漢字的元代碑文中,竟然出現了13個簡化漢字,這在元代碑刻中實屬罕見,是研究漢字簡化史不可多得的重要史料。
石室內供奉的阿彌陀佛石像依崖壁雕鑿而成,其雕刻時間已無從考證,但至少在元代以前。因為這尊石像是雕刻在距地面幾十米高的崖壁上,以前信徒們只能隔空仰望。元朝時期,人們在石像周邊搭建了石室和供奉平臺,以方便信眾朝拜。
在彌陀巖瀑布旁,有一株由榕樹和重陽木合抱而成的共生樹,300多年來,兩樹的樹根相盤,樹身相抱,枝椏纏繞,宛如一對親密無間的情侶,因此得名“天侶呈瑞”。在共生樹的旁邊還有一棵“蓮霧”樹,相傳是明末清初軍事家施瑯從臺灣帶回故鄉栽種。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福建陸路提督、武狀元馬負書在彌陀巖崖壁上雕鑿了一個巨大的“佛”字,該字長約十米多,在幾百米外就能看見,被譽為“閩海第一佛”。如今清源山已成為中國自然與文化雙遺產地和泉州唯一的5A級風景區,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里走走轉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