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鞏義市,是河洛文化的發祥地,在這塊土地上,處處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1500年前,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并于北魏熙平二年(517年)在鞏義河洛岸邊的大力山下創建了皇家寺廟。之后,孝文帝的兒子宣武帝又在此鑿山開窟,為后人留下了舉世罕見的鞏義石窟寺。
鞏義石窟寺背依邙山,面臨洛河,自古有“溪霧巖云之幽棲勝地”的贊譽。經考證,這里還是唐朝玄奘法師的發跡之地,公元602年,玄奘法師出生于古鞏縣,后在凈土寺(現石窟寺)剃度、出家,以至從師、講法。包括唐太宗李世民等多位皇帝都曾到此禮佛祈福。
與高大宏偉的龍門石窟相比,為何同為皇家石窟的鞏義石窟寺卻開鑿在低矮的大力山上呢?經研究發現,這是由于千百年來洛水泥沙淤積,使石窟寺的地面不斷上升所導致。如今,寺院的原貌已不復存在,只有5處石窟、摩崖大佛3尊、佛像7743個,以及200余塊碑刻題記保存至今。
1號窟是寺內面積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石窟。窟內正中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弟子迦葉、阿難,以及文殊、普賢兩位脅侍菩薩侍立兩側。值得一提的是佛像的裙擺褶皺,充滿了立體飄逸之美,在整塊石頭上雕刻出如此密集繁瑣的圖案非常不容易,屬于典型的北齊時期風格。
石窟大門兩側的石刻《帝后禮佛圖》,是整個鞏義石窟寺最為精華的部分。它共有六組,分為上中下三層排列,人物造型儀態萬千,含睇若笑,生動描繪了北魏時期皇帝、皇后率領王公大臣、公主嬪妃來石窟寺禮佛的場景。最為難得的是彩繪留下的色彩,已保留長達千年之久。
《帝后禮佛圖》的面積僅有兩張A3紙大小,它之所以如此珍貴,是因為全國僅此一幅。原本在洛陽龍門石窟的賓陽中洞內也有一幅,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在1935年被不法分子盜往國外,鞏縣石窟寺的這幅《帝后禮佛圖》就成為全國僅存的孤品,堪稱國寶。
每位來到3號窟的游客,都會被中心柱上的一組飛天造像所折服。她們一手持蓮、一手捧蕾,長長的飄帶向身后凌空飛舞,整個畫面生動圓滿,堪稱飛天雕刻中的代表作。包括《中國美術全集》、《美術雜志》等數十種美術類出版物都曾將其作為封面圖案。
鞏義石窟寺開鑿于洛陽龍門石窟之后,它既保留了北魏早期濃重的藝術特點,又孕育著北齊、隋代的雕刻藝術萌芽,在世界雕刻藝術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與龍門石窟的人頭攢動迥然不同,鞏義石窟寺幾乎無人問津,假如有機會的話,您也不妨來這里走走轉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