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是我國的首都,歷史上的金、元、明、清都將其作為都城,漫長的歷史和特有的文化傳統,為北京遺留下豐富的文物古跡。除了長城、故宮、天壇等被列入世界遺產的著名景點,北京還有很多寺廟值得一游,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坐落在房山區大石窩鎮水頭村的云居寺。
云居寺始建于唐貞觀五年(631年),由僧人靜琬主持修建,初名智泉寺。千百年來,寺院經歷代修葺,形成一座占地面積70000多平方米,由云居寺、石經山藏經洞、唐遼塔群等五大院落六進殿宇組成的宏大建筑群,素有“北方巨剎”的盛譽。
與北京其它著名景點相比,云居寺的聲名雖不算顯赫,卻有著與佛教圣地比肩之處。寺廟周邊不僅自然山水優美,地理環境幽靜,還是佛經薈萃之地,其最大的特點是“因經而寺,寺以經貴”,寺內珍藏的石經、紙經、木版經號稱“三絕”,被譽為“國之重寶”、“北京的敦煌”。
云居寺還是北京地區現存唐塔數量最多的地方。寺內的唐塔都有明確的紀年,其中一座建于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的石塔,是北京最古老的塔。上圖中的“續秘藏石經塔”,建于遼代天慶八年(公元1118年),俗稱“壓經塔”,在塔的下層就是珍藏遼金兩代石經《契丹藏》的“石經地宮”。
隋大業年間,云居寺開山祖師靜琬為了使佛經長期保存下來,率眾弟子將佛經刻在石板上。此后,從隋至明末(公元605-1644年)的一千余年間,云居寺僧人世代相承,歷經六個朝代共刻佛經1122部、3572卷、14278塊,其年代之久遠,工程之浩大,刊刻之宏偉,均為世界之最。
1992年,云居寺作為世界上保存石刻經版最多的寺廟,入選了“北京旅游世界之最”。目前,這14278塊遼金石刻石經被分別珍藏在石經地宮和不遠處的石經山藏經洞。其中專為存放石經而建的“石經地宮”,采取恒溫、恒濕、全密閉環境的科學技術進行保管,游客可以隔著玻璃參觀。
此外,云居寺還收藏有明代紙經藏22000多卷,其中一部由明崇禎年間僧人祖慧刺破舌尖,滴血書寫的《大方廣佛華嚴經》80卷,長達60余萬字,在全世界也絕無僅有,堪稱國寶。在“舌血真經室”對面的南配殿內,收藏著用檀香木歷時五年雕刻的《乾隆版大藏》718函、1662部、77000多塊,堪稱木版經書世界之最。
清朝嘉慶皇帝曾兩次來云居寺祈福禮佛,在寺院第五進彌陀殿前,有一塊嘉慶皇帝題寫的御碑,御碑正面的一首詩是嘉慶皇帝在嘉慶十四年(1809年)第一次來云居寺時題寫的《瞻禮二十韻》。御碑背面的詩為嘉慶皇帝在嘉慶十八年(1813年)題寫的《再游云居寺》。
1942年,日軍飛機對云居寺進行了狂轟濫炸,寺內主要建筑均遭到毀壞。其中一塊彈片擊中了御碑上的“云”字,把字的下半部“云”劃去,令人稱奇的是:這片彈痕不大不小,不偏不倚,不深不淺,仍劃出一朵祥云托著上面的“雨”字,使得“雲”字更加形象,于是就有了“毀字成字”的傳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