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書像碧玉一般珍貴!原創文章、新書資訊、必讀書單等,伴你成長
文/碧讀·切爾西
生物學家們做了一個實驗:
把兩只困倦的刺猬放到戶外的空地上,刺猬們凍得瑟瑟發抖,便相擁在一起取暖。
然而,因為各自身上都長著刺,為了不被刺傷,他們不得不離開一段距離。
分開的距離又使他們冷得受不了,只好又湊到一起。
幾經折騰,他們不斷在受凍和受刺間,來回掙扎,終于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相互取暖而又不至于被扎。
這就是心理學上有名的“刺猬定律”。
人與人相處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跨越了“心理邊界”,人際關系便會坍塌;如果保持適當的距離,便會久處不厭。
01
相識,禮貌但不打擾
前段時間,岳云鵬在一檔綜藝節目中透露,曾拒絕了女神王菲的好友邀請。
王菲是他從小就很喜歡的偶像,曾經有段時間,特別想要取得王菲的聯系方式。
一向清冷的王菲,也非常欣賞岳云鵬,聽說對方是她的忠實粉絲,便貼心地托人去問岳云鵬:“想不想要她的微信?”
沒想到,岳云鵬竟然直接拒絕了。
事后,他在一期綜藝節目中解釋道:
“我覺得我和她之間的橋梁,不用任何人去搭,作為一個粉絲,我只要遠遠地看著她就好。”
岳云鵬的這一行為,引發了網友的廣泛熱議。
網友們評價他為粉絲界的楷模,三觀,超正。
也有人很欣賞他為人處世的態度,追星不是摘星,任何人都需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你是否有過以下感受?
跟不太熟悉的人講話時,如果對方靠近一點,會情不自禁地后退一點。
餐廳吃飯時,空位很多,若有人直接坐在你旁邊,便會覺得壓抑不舒服。
別人詢問工資多少、 什么時候結婚、什么時候二胎這種隱私話題時,會覺得被冒犯……
任何人,都有一個自己把握的自我空間,而當這個自我空間被人觸犯就會感到不舒服,不安全,甚至惱怒。
席瑞在《奇葩說》中提到:“和一個有邊界的人相處,建立邊界感,才是舒服的”。
初次相識的陌生人,雙方有太多的不了解,過于親近,很容易打擾到別人而不自知。
與才相識的朋友,保持距離感,并不是說拒絕交往,也不是人情冷漠,而是要懂得交往的分寸,禮貌性的接觸,等到發現雙方共同的愛好,自然也更容易深入交流。
成年人的友情,從來不需要那么迅速,總要經歷時間的打磨,心靈的碰撞,才能開出友誼的花。
02
相交,親密但有分寸
三毛說:“朋友再親密,分寸不可差失,自以為熟,結果反生隔離。”
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位博主@梅酒發布的帖子:
博主在老家工作,但在省會有一套房,裝修花了30多萬,很漂亮。
由于工作原因,博主很少有時間能去省會的家住上一陣。
博主有個朋友聽說了此事,便跟她要求,希望寒暑假能去她省會的家休假。
博主以自己沒在那邊,不方便接待為由婉拒了。
哪知朋友直接回復:“你在不在有什么關系,鑰匙給我就行。”
博主覺得朋友太不知分寸,心里非常不舒服。
然而這位朋友卻不自知,一而再再而三地提出要過去住,博主索性不動聲色地跟她斷交了。
網友紛紛給博主留言: 這樣不知分寸的朋友,不要也罷。
很多人以為,好的友情,應當不分你我。
然而,有人說過這么一句話:幾乎所有親密關系的破裂,都是從界限感的消失開始的。
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果超過了一定的界限,那不叫相交,而叫添麻煩。
如果你的朋友常常不知分寸給你添麻煩,這樣的友誼,你真的想要維持下去嗎?
哪有什么不怕麻煩的人,不過是隱而不發。
要想感情維持長久,彼此一定要留有一定的距離,把握一定的分寸。
正如畢淑敏所說:“親近地保持距離,或許才是最恰當的交際方式。”
與其過度親密而漸行漸遠,不如君子之交淡如水。
03
相伴,陪伴但不干預
曾在心理論壇上看到這樣一個分享:
有對夫妻,女方非常干預男方的生活:
老公行醫的,但她認為人人都應該懂點經濟學,便逼著老公自學經濟學。
她覺得自己為人處世做得很好,便教老公如何跟人打交道。
她自己很喜歡心理學,每次看到感興趣的內容,便分享給老公。
她認為男人應該成熟穩重,遠離酒肉朋友,便阻止老公跟朋友聚會。
然而,不管她如何試圖改造老公,他總是敷衍了事,為此她特別苦惱。
明明一切都是為了他好,為什么他一點都不領情呢?
老公苦不堪言,也常跟朋友抱怨:因為對方美其名曰的“為你好”,自己快要窒息,活得一點都不是自己,已經變成老婆手中的提線木偶。
心理咨詢師的回復直戳要害:
“自己管好自己的事情,你愛上的是現在的他,若試圖改變他,便入侵了他的心理邊界。親密關系里,也要把握好“心理邊界”。”
我們常常陷入這樣一個誤區,總認為相愛的兩個人,便可以無條件進入對方的生活,我對你的改造都是為了你好。但事實上,越是相愛的兩個人,越要學會求同存異,保持各自的獨立性。
心理學家武志紅曾提出“漿糊邏輯”:
“家庭成員之間如果沒有隱私,不分彼此,關系就會亂成一鍋粥,矛盾和沖突也將隨之升級。”
其實,不單單是家庭關系,任何一種關系,如果不分彼此,勢必引發無盡的沖突。
王爾德說:“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學會接納和放手,何嘗不是相愛的最佳方式呢?
04
明確“邊界”,問題迎刃而解
據心理學研究表明,生活中90%的矛盾和問題,都是來自自我邊界的不清晰。
武志紅認為“邊界意識”簡單理解就是:“我是我,你是你,我的事是我的事,你的事是你的事。你的事如果想讓我幫你,過來跟我說。我的事如果沒有對你發出邀請,不要干涉我。”
是呀,天底下的事,只有三件:老天的事,別人的事,自己的事。
這三件事,直接劃分了我們為人處世的界限。
老天爺的事,我們無能為力,只能接受。
別人的事,別人是主導,我們只可尊重。
自己的事,自己做,不要指望他人。
當理解了這點,便不會因為自己的事情而打擾到別人,也不會因為別人的事情而影響了自己。
所有牢不可破的關系,無非是認清各自的邊界,而不試圖逾越。
有人說:遠而不疏是能力,近而不入是智慧。
余生,愿我們都能掌握好人際交往的尺度,既有經營好感情的能力,又有維持好關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