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是一個誕生于白山黑水之間的游牧民族,兩千多年前其祖先就生活于東北地區。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歷經肅慎、挹婁,勿吉、靺鞨、女真等民族演變之后,終于在公元1635年由清太宗皇太極下詔改為“滿族”。
清太宗詔諭曰:“我國建號滿洲,統緒綿遠,相傳奕世。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稱我國滿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稱”。至此于1635年農歷十月十三日開始,建州女真更名為“滿洲族”,這其實就是現代社會中滿族的前身。
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分析“滿洲族”,不難發現這個民族其實屬于民族共同體。因為“滿洲族”不僅包括建州女真,而且還有部分蒙古人、達斡爾人,以及錫伯人、朝鮮人和漢人等。這其實就是建州女真在統一東北之后,能夠繼而創立清朝的民族基礎。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滿洲族”是一個,以建州女真為核心、以海西女真為主體,并且容納其他少數民族為一體的混合民族。在“滿洲族”名稱正式確立之后的第二年,清世祖福臨成為了第一個入關的滿族皇帝。
生活在現代社會中的年輕人對滿族的印象,基本上都停留在他們是清朝建立者,并于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徹底覆亡;有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即滿語和滿文;滿族男性后腦勺都拖著一條長辮子;性格比較粗獷、飲食相對簡陋、民風民俗淳樸等。
穿越兩千年親身體驗滿族發展史
如果從實際意義上來講,建州女真或者說滿族在明朝中后期,才正式走上古代歷史舞臺。明朝時期的建州女真一直在白山黑水,過著采集、漁獵、游牧的原始生活,而當時的明朝人則稱呼他們為“野人女真”。
從這一點來看滿族先民在清朝建立之前,亦或是清太祖努爾哈赤尚未統一建州女真之時,在中國歷史上的關注度并不是太高。直到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歷經大約30年時間在赫圖阿拉稱汗建立后金,滿族前身建州女真才一鳴驚人。
至此之后建州女真不斷與明朝,以及各方割據勢力發生戰爭。并最終于1636年由建州女真第二位大汗皇太極,在盛京稱帝并建立清朝。滿族人從肅慎時期臣服于中原政權,再到滿族時期經過多次大戰之后入主中原,這其中已經歷經了至少4000多年歷史。
1.肅慎起源于遠古時期
因為滿族人祖先肅慎人早在舜、禹時代,就已經與中原地區形成了藩屬關系。舜帝時“息慎氏朝,貢弓矢”,在古代歷史中肅慎又稱為“息慎”、“稷慎”。大意為在遠古社會舜帝統治時期,肅慎人就曾進貢弓矢以表忠心。
而在禹定九州之后東北夷族,曾“各職來貢”其中就有肅慎。這說明從遠古時期肅慎人就已經生活在東北地區,并且一直都與中原大國保持朝貢關系。商周時期肅慎入貢“楛矢石砮”,周成王曾命大臣榮伯作“賄息慎之命”。
從這一點可以看出在3000多年以前,肅慎人就已經臣服于周朝。并且這種藩屬關系一直維持到努爾哈赤統一建州女真之前。這一點可以從“民明教,通于四海,海外肅慎,北發渠搜,氐、羌來服”中得到證實。
2.東北古代史重要代表
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肅慎卻改族名為挹婁;南北朝與隋唐時期又被稱為勿吉、靺鞨,至此之后經過不斷演化才被叫作女真。形成于先秦時期的肅慎,其實就是東北古代史中的重要代表。
肅慎作為東北地區的土著民族,不僅在歷史發展過程中不斷壯大,并且也形成了本民族的語言和文字。在不斷與中原王朝接觸過程中,肅慎人也從中汲取到了比較先進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等。
雖然直到建州女真時依然過著奴隸制生活,但是作為明代屬地的少數民族,生產力與社會經濟也曾達到一定高度。這其實也為建州女真能夠快速發展,并兼并東北各部形成割據勢力,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歷史條件。
在中國歷史上延續了幾千年的滿族,不僅擁有極為濃厚的民族韻味,同時在不斷發展過程中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習慣和風俗。尤其是在清朝建立之后,滿族人的文化習俗得到了大面積推廣,這也為現代滿族習俗打下了重要基礎。
氤氳著歷史韻味的滿族文化習俗
滿族習俗的形成與發展離不開,滿族一脈相承的民族傳承歷史。作為曾經創立過封建王朝的少數民族,滿族在發展過程中也經歷了大起大落。但唯一不變的是滿族習俗自始至終都從未間斷過,并且在現代滿族群體和東北地區源遠流長。
1.滿族男性發型習俗
相信一提起滿足很多人第一印象都是,令人過目不忘的服飾與發式習俗。相比較于漢人身體發膚受之于父母的思想而言,滿族男性對這種禮教限制根本不在乎,他們的發型看起來總會給人一種怪怪的感覺。
滿族男性發型是將前顱、兩鬢頭發全部剃光,然后從頭部中線位置向后留頭發,然后編成一條又粗又長的辮子。從遠處望去仿佛是一條左右擺動的尾巴,生活在社會底層的老百姓則會將辮子盤在頭上。而王公貴族和士大夫階層則會在辮稍位置加上裝飾物。
據朝鮮史書《建州紀程圖記》記載:“女真習俗都剃發,只留腦后少許,上下二條結辮以垂。除上唇胡須只留左右十余根外,其余都鑷去”。從這段記載中可以得知,當時社會中的建州女真男子的發型,看起來就像一條金錢鼠尾。
2.滿族女性發型“旗頭”
滿語稱呼“旗頭”為“答拉赤”,這種滿族女性發飾平時一般不戴,基本上都是在重要禮儀場合或婚禮才能佩戴。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旗頭”, 應該是滿族上層社會女性的禮儀頭飾。普通老百姓除了在結婚時會扎“旗頭”之外,日常生活中基本上都是將頭發梳在腦后梳成髻。
“旗頭”雖然看起來比較莊重,但是在佩戴旗頭的時候卻比較麻煩。因為這種發飾是由鐵絲或竹藤為帽架,然后在帽架外面覆蓋一層青素緞或青紗。長度大約為30厘米左右、差不多有10厘米寬,佩戴時需要將其固定在發髻上。
“旗頭”作為滿族女性的一種身份象征,雖然在外人眼中看起來十分漂亮,但是卻會限制了脖頸,扭動。因為佩戴“旗頭”時需要挺直身體,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佩戴“旗頭”的女性,根本不可能是下田耕地或做家務的人。
3.滿族服飾習俗
相信很多人在古裝劇中都曾看見過滿族服飾,男性還是女性基本上都穿長袍,當然這種外形寬大的衣服又可以稱為長衫。從嚴格意義上來講這種衣服又可以被稱作“旗裝”,一般情況下身著長袍之后還要在外面套一個馬褂,這樣才符合滿族服飾特征。
“旗裝”是一種老少皆宜的滿族服飾,用料、設計與裁剪都十分簡單。圓領、右衽、窄袖、四片裁制、衣衩較長,這主要是為了方便上馬與下馬。實際上滿族男性或女性服飾并不復雜,只不過要根據封建禮制區分顏色與形制。
4.祭火燒飯習俗
這來所說的“燒飯”并不是做飯,而是直接將飯菜傾倒入火中。這樣做主要是為了祭祀“火神”,祈求風調雨順、四季安康、豐衣足食。這一習俗其實源自遼金時期的女真人,“其祭祀飲食之物盡焚之”就是對“燒飯”習俗的解釋。
事實上如果從嚴格意義上來講,“燒飯”習俗其實也源于古老的喪葬習俗。現代社會中的東北人在“鬼節”、清明節,以及祭祀先人的時候也都會燒紙,或者燒用紙扎的紙人、紙牛馬等,目的就是為了祭祀已經逝去的先人。
5.滿族食俗
古代社會中的滿族人正常情況下都是一日兩餐,但是在農忙的時節一般都會變成一日三餐。由于東北地區的黑土地特別適合種植,高粱、玉米以及豆類等農作物。所以滿族人的主食一般都以高粱米飯,玉米餅、小米飯、豆子飯等為主。
還有一種東北特色飲食名為“餑餑”,這種食物主要用黏高粱、黏玉米,以及黃米等磨成面粉和水成型并放入鍋中蒸熟。豆面餑餑、搓條餑餑、蘇葉餑餑、菠蘿葉餑餑、牛舌餑餑、年糕餑餑、水煮餑餑等。所謂“水煮餑餑”就是大家平時吃的水餃。
“餑餑”的形成歷史相對久遠,一般都認為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由于當時糧食比較稀缺,所以“餑餑”還曾經一度作為宮廷主食。栗子面窩窩頭、薩其瑪、清東陵糕點,以及墩餑餑、油酥餑餑、豬油餑餑等,都是比較有特色的滿族主食。
雖然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滿族特色食物,只有滿漢全席、八大碗等高不可攀的御膳。事實上當時社會滿足民間的特色小吃,其實才能代表滿族時期的飲食文化特色。滿族人之所以會對“餑餑”情有獨鐘,主要是因為這種食物原料隨處可見。
6.烹飪習俗
由于滿族人屬于比較古老的游牧民族,所以他們對比較精致的烹飪技巧都不在行。反之如果提起燒與烤兩種粗獷的烹飪技藝,相信除了蒙古族人之外沒有人比滿族人更內行。這種烹飪習俗其實與滿族人不拘小節的性格息息相關。
牛羊肉放在炭火上炙烤之后,不僅會散發出十分誘人的香味兒,而且也會有一種比較獨特的果木味道。一般情況下生活在古代社會中的滿族人,在滿足傳統節日或比較重要的活動時,都會支起爐灶或者架起篝火烤全羊。
實際上滿族地區的特色菜肴還有很多,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白肉血腸,壇肉、豆泥酸菜湯、炸雞蛋醬等,在滿族地區都具有難以抗拒的魅力。尤其是滿族人對大醬這種特殊食物更是情有獨鐘,小蔥或者其他蔬菜都可以在清洗之后用來蘸大醬。
結 語
由于滿族歷史距離現代社會的時間比較近,所以很多人對滿族的服飾、飲食文化,相對來說都有比較深入的了解。雖然現在很多年輕人都已經不再關注民族發展史,但多了解一下少數民族歷史,對社會發展以及時代進步都有重大意義。
【參考文獻】
《滿族習俗變遷考察》
《滿族習俗中的民族文化》
《朝鮮使臣所見清前期滿族習俗》
《東北地區滿族居住習俗源流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