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霜序
甘肅省為何會被一分為四,清朝康熙皇帝又為何使陜西和甘肅分家?
甘肅省是一個很神奇的省份。當年小編還在學習地理的時候,認的最熟的省份板塊就是他。這其實和它特殊的形狀是分不開的——那樣一條狹長的形狀,實在是讓人過目不忘。
但是甘肅好認歸好認,面積卻著實不大。又因為地處內陸深處,若讓人說對于甘肅有什么記憶,更多的其實還是停留在蘭州和它的招牌“蘭州拉面”上。但說實在的,甘肅可不止這么點東西拿得出手。
曾經的甘肅現在已經被分割的差不多了,如果硬要算下來,現在估計只相當于那時候的五分之一。當時的它的面積除了現有的,還得算上新疆和內蒙的大部分地區。
甘肅自古以來就屬于偏西北的地方了。不僅地勢略顯偏遠,民風也十分彪悍。這也是為什么歷代皇帝處理西北問題都十分小心謹慎,
以通商安撫代替武力鎮壓。因為他們知道,真的要是發生民眾動亂,朝廷不一定能從彪悍的西北人民那里撈到好處。
除此之外,西北之地雖然民風彪悍,卻是拱衛首都的一個天然屏障。要想西北安定,這是一個十分耗費精力人力財力的過程。但是從漢朝時候開始就沒有哪個皇帝敢掉以輕心。
這也是甘肅深厚的歷史底蘊的由來。現在它的很多地名在我們現在看來都有些拗口。像酒泉,張掖等。但是這其實是它歷史悠久的見證,往上追溯甚至可以到漢朝時候了。
經過元朝完備的行省制的管轄,甘肅已經初具規模,卻仍然沒有達到面積最大的時候。直到明朝,為了抵御如豺狼猛獸般虎視眈眈的蒙古,皇帝一聲令下將陜西和甘肅這兩個邊陲省份合二為一,并稱陜西省。
如此這般,一條綿延不絕,橫貫數千里的防御戰線就形成了。而這里也迎來了省份面積的巔峰。但是這樣雖然抵御外敵的能力強了,卻隱隱有些內憂的因子冒了頭。尤其是滿清入關之后,對這綿延數千里,面積無比遼闊的陜西甘肅地區簡直是寢食難安。
這其實很好理解。西北是邊陲重地,長期以來為了抵御外敵都有重兵把手。而甘肅面積之遼闊,幾乎可以自成一國。西北人民本就民風彪悍,少數民族也不在少數。要真是要割據一方做了土皇帝,朝廷天高皇帝遠,可能一時間還有些束手無策。
出于這層顧慮,康熙皇帝當機立斷,將甘肅陜西再次分開。又為了方便管理,對甘肅的省會設置慎之又慎,幾經變革才定在了交通相對發達,往來貿易也十分繁華的蘭州。
但盡管如此,甘肅地區還是十分不讓人省心。可能和當時的甘肅還包括內蒙和新疆有關。其實這是因為這兩個地方當時出于民族原因,雖然設置了軍隊管轄,卻并沒有行政官員敢去淌這個渾水,一直空懸未置,就以離他們相對較近的甘肅蘭州馬首是瞻。這樣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才分別有了自己的行省。
不過隨著清朝開始滅亡,甘肅省的人口面積大省的地位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直接致使它變成了現在的樣子。上世紀二十年代末,當時管轄甘肅事宜的馮玉祥想要對這個地方重新規劃,第一步就是將青海劃分出去,設置了獨立的青海省。
但是設置了青海省,去并沒有像樣的大城市可以擔得起青海的省會。無可奈何之下,他又只能把西寧也劃分出去。
與此同時,甘肅和寧夏也就此分家,獨立成兩個不同的省份,之后幾經分合,寧夏還是作為自治區獨立了起來,并且以銀川作為自己的省會了。
就是這樣,歷史悠久的甘肅完成了它的變遷,終于安定下來,卻也失去了曾經西北大省的身份。而且隨著時代不斷發展,甘肅本就處于內陸西北的位置和不算十分便利的交通也成為其發展的一個很不利的因素。
到了現在,提起甘肅,很多年輕人其實都有一些不愿意在那里扎根。其實這也無可厚非,畢竟年輕人需要拼搏,如果東部沿海地區機會更多,趁著年輕拼一把,誰又能說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