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繁華,成就了冠絕古今的詩篇,也使得很多有名的大詩人得以流傳千古。然而詩歌的發展并不是一蹴而就。
在唐朝早期,最先流行的是宮廷詩,語句華美卻蒼白無力。隨著科舉制度的發展盛興,詩壇上逐漸興起了以寒門學子為主的慷慨詩篇,并逐漸得到認可,他們被稱為“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 是指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四位詩人。這四位詩人一般都年少成名,改變了以前詩文的華麗蒼白,毫無實際內容的風靡詩風。
其詩歌內容豐富有著對未來的幻想和不甘于人下的氣概。從詩歌中能表現出詩人對生活的希望,詩句豪爽大氣、內容積極向上,表達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無限暢想。
“初唐四杰”一改早期唐詩的婉約浮華,將詩篇注入更多的積極向上的思想和靈動的生命力,用自己的神來之筆,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詩作中表現了強烈的對建功立業的欲望和無限遐想,有在逆境中前行的樂觀精神,慷慨陳詞、內容豐富,開拓了唐朝詩歌新的主題和風格。
1、“初唐四杰” 最高成就者王勃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兩句著名詩句出自王勃的《滕王閣序》。至今仍然被稱為景色的精妙詩句。
王勃將落霞、孤鶩、秋水和長天共同描繪出一幅絕美畫卷。有山有水、有動有靜,畫面和諧寧靜,遐想起來感覺美不勝收。《滕王閣序》成就了王勃,也將唐朝的寫景詩推向高峰。
王勃字子安,是初唐時期著名詩人,從小就喜歡讀書七歲時就能夠寫文章。十四歲時到江南探望父親,寫下了流傳千古的《滕王閣序》與《滕王閣》一詩。
詩篇一氣呵成優美大氣,頓時震驚了初唐時期的文壇。滕王閣是唐高祖的兒子元嬰修建,因其受封為滕王所以又稱作“滕王閣”。
滕王閣雄偉大氣傲立于贛江之濱,是唐朝初年游覽觀光的圣地。很多名人或者朝廷眾臣在此會有吟詩,成就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篇。
唐高宗年間閻伯歟在閣內大宴賓客,邀請賓客為滕王閣作詩贊譽。十四歲的王勃根據滕王閣的景色和盛大的宴會,寫出了一曲豪放大氣的《滕王閣》。
2、名垂千古卻英年早逝
《滕王閣》的大氣與磅礴,成就了王勃的官場生活,十五歲被世人稱作“神童”的王勃官拜朝散郎。十八歲時為沛王李賢府內修撰,王勃少年成才有著年輕人的朝氣和直率,遇到不喜歡的事情也會直言抨擊。
唐朝初期很多貴族子弟不思進取,終日游手好閑。后來“斗雞”游戲逐漸在貴族中盛行。王勃因為看不慣當時貴族人斗雞,寫文章抨擊這一不良風氣。
但他卻因此被逐出沛王府,從此幾乎遠離了官場生涯。從此他游歷名山大川,也寫下了不少著名詩篇,二十六歲時不慎落水而亡。
3、初唐才子王勃著名詩句鑒賞
王勃用華美的詩句譜寫了精彩的人生,流傳下來的詩大概有76首,其中不少詩句至今仍被津津樂道。
《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豪邁大氣堪稱送別詩中的經典。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直接寫出了送別的地點,點名了朋友遠行要去的地方,沒有直接引出離別的傷情。但是通過景的描寫和舊時深情之地的風貌,闡述了就此一別相聚之日遙遙無期的感懷。“與君離別意,同是同是宦游人”點出了離愁別緒的無奈之情。
最后兩句的點睛之筆,一改送別時的悲苦情緒。“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大有“好男兒志在四方”的豪情壯舉,同時也加深了兩個人之間的友誼。
真正的知心相交的朋友,即使相隔海角天涯,也會像鄰居一樣彼此牽掛。用豪爽大氣的語句,揮散了分離的愁緒,同時升華了與朋友之間的深厚友情。
“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這首家喻戶曉的《詠鵝》是駱賓王7歲時所作的一首古詩。
可見其天資聰穎文采卓越不凡,然而自幼被稱作“神童”的駱賓王,一生卻如浮萍漂泊不定,仕途不順、客死他鄉。
1、“神童”駱賓王的悲苦一生
駱賓王小的時候家庭條件優越,很早就讀書識字并且聰明愛學習。然而隨著父親的去世,早年的駱賓王一直過著孤苦無依的貧困生活。22歲參加科舉卻名落孫山,空有遠大的理想卻報國無門。
科舉這條路走不通駱賓王便開始了漫長的求職生涯。駱賓王曾在《自敘狀》中寫道:“若乃脂韋其跡,乾沒其心;說己之長,言身之善;靦容冒進,貪祿要君;上以紊國家之大猷,下以瀆狷介之高節;此兇人以為恥,況吉士之為榮乎?”。
如此心高氣傲對官場的直言不諱,注定了駱賓王在仕途中不能達成所愿。幾度被排擠丟官,駱賓王由于不適合官場生涯,在花甲之年棄官游歷江南,從此遠離世間喧囂,只有其詩作流傳至今。
2、駱賓王著名詩詞名句和影響
駱賓王的《詠鵝》和李白的《靜夜思》,同時成為兒童成長的啟蒙之作至今千古流傳。
幾句簡單的詩句,將鵝浮水的形象描寫得活靈活現。同時寫出鵝暢游水中的愉悅感,為駱賓王以后的詩詞造詣埋下伏筆。
“此地別燕丹,壯士發沖冠。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詩句簡潔明了,讀起來朗朗上口,直接寫出了從離別時的悲壯。
“此地別燕丹”借古懷今,寫出了告別地點和悲壯情懷,駱賓王此時決心投身于軍幕中,決定報效國家,從此一別相聚之日遙遙無期。
《于易水送別》是駱賓王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一改送別詩的委婉離愁,簡約大氣、直抒胸臆。沒過多的離去之前的安慰,將送別時的淚水化作對未來的向往。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即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之情,寫出對現實的感慨,借古論今氣勢磅礴。
唐朝詩人所寫的膾炙人口的詩篇和自身的經歷有一定關系。“初唐四杰“盧照鄰雖然擁有驚世才華卻一生苦難。
盧照鄰是唐朝初年著名的詩人,一生被病魔所折磨,最后由于忍受不了疾病帶來的痛苦投水自盡。
1、盧照鄰的生平和文學造詣
盧照鄰是“初唐初四杰”之一,少年時期勤學苦讀,也寫下許多篇著名詩文,被人稱作為“神童”。
成年之后也曾擔任過地方小官,年輕氣盛的盧照鄰,不愿與當時黑暗的官場同流合污,憤然辭官。
盧照鄰常年在蜀地游歷,對月當歌、把酒言歡,生活的十分愜意自由,然而一生卻受到病痛折磨。
盧照鄰一生為后人留下了一百多首詩篇,詩文情感細膩但也流露出人生的無奈和悲苦。《長安古意》是盧照鄰的代表作之一,通過描寫王公貴族現實生活的描述,表達自身的情感。
“得成比目何辭死,愿做鴛鴦不羨仙”,情景相融地寫出了長安生活的繁華和百姓生活的悲苦無奈。從貴族自己的意氣風發寫到妓女的曲意逢迎,詩文情感充沛,下筆雄渾有力,通過情景轉換,使詩文更有活力的奢靡生活躍然紙上。
“直發上沖冠,壯氣橫三秋。愿得斬馬劍,先斷奸佞頭”,是盧照鄰《詠史》中的名句。寫出詩人報國之心和斬除奸臣的氣勢,用古時候的典故,襯托自己偉大的理想和政治抱負,節奏緊湊、氣勢恢宏,一改唐朝初年的詩歌風格。
“初唐四杰” 都有著先進的思想和不凡的詩風,然而基本都是年少出名。然而年輕人的意氣風發、性格秉直導致結局悲慘。
王勃27歲溺水身亡;駱賓王中年不得志,起義之后下落不明;盧照鄰久病纏身自縊而亡;而楊炯仕途失意英年早逝。
1、楊炯才華出眾卻仕途不順
楊炯聰穎好學9歲的時候就通過了科舉考試,在當時被稱作為“神童”。后擔任秘書省校書郎,但楊炯恃才傲物、個性張揚,稱無才無能的同僚為“麒麟炫”。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從此在官場生涯坎坷不順。
楊炯的確有無人能及的真才實學,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從詩文的字里行間里可以看,楊炯是一位熱血青年,渴望能夠建功立業。所以楊炯的邊塞詩居多,大多都雄渾慷慨、氣勢非凡。
2、楊炯所寫著名詩篇節選賞析
楊炯比較善長邊塞詩,展現了邊關將士威武不屈的氣勢。通過戰爭的悲涼場面,也寫出將士們的軍旅氣概,句句豪情壯語,一改早期柔美的“宮體”詩風。
《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寫出了書生想要從軍參加戰斗的報國之心。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寫出了詩人對外族入侵的無限憤慨。接著通過描寫激烈的戰爭場面,稱贊唐朝將士氣壯山河、勇往無前的氣勢,展現保家衛國的決心。
最后一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從一個文人的慷慨陳詞中,直抒胸臆的表達詩人想要從軍報國的決心,慷慨激昂、氣吞山河,一展報國熱忱。
“初唐四杰” 中的四位詩人,雖然一生經歷坎坷,但是在唐朝早期通過自己的才華,為后人留下了很多優秀的詩篇。
唐朝初期以宮體詩為主,大多詞藻浮華內容頗為空洞。在這種文化氛圍中“初唐四杰”脫穎而出,為初唐詩文發展寫下了重要一筆,并為唐朝詩壇注入了新鮮血液。
“初唐四杰”慷慨陳詞,從皇宮貴族到市井貧民,從楊柳依依到大漠豪情,新的詩歌題材更接近生活,展現不同階層讓的感受。
自此詩歌以文字的形式表達內心思想,以情抒情、動靜相宜、或喜或悲的展現生活氣息,并成為唐朝詩歌文學發展的基石。
“初唐四杰”的詩作一改往日的含蓄隱忍,從詩人的字里行間,可以明細那感受到一代青年的意氣風發。
詩人雖然生活孤苦甚至一生都顛沛流離,然而存在于內心的氣勢和精神更值得后人學習,在生活中經受磨難卻仍然樂觀開朗。
筆者認為人生在世失意之事十之八九,不能永遠沉浸在自己的苦悶中,遇到工作和生活上的失意要不斷的反思自我,從失敗中吸取更多的經驗和教訓,不忘初心重振雄風。并要善于捕捉自己的優點,做事情不要隨波逐流人云亦云。
【參考文獻】
張俠《初唐四杰詩風對唐詩的貢獻》
張俠《初唐四杰的邊塞詩》
張福慶《初唐四杰的邊塞詩與盛唐邊塞詩之比較》
陳占敏《“初唐四杰”的結局——唐詩筆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