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是一種散發著鄉土氣味的文化形式,古代社會絕大多數人都沒上過學,所以他們平時根接受知識或文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民間口口相傳的俗語。
在這些俗語中不僅有人生百味,還有可以指導生活的哲理。民間流傳一句俗語“官不入民宅,父不進子房”, 就是一句非常經典的老話。
從字面意思去理解,說的是在古代社會,官員從來都不會去老百姓家;而一家之主也不會隨意進兒子的房間。
但是如果這樣淺顯的理解,那可就太粗淺了。老祖宗留下的忠告,其實蘊含深意。
在古代社會流行“君不進臣房”, 很顯然這既是封建禮教的規定,同時也是上下尊卑的突出表現。
另外一種解釋說的是如果皇帝去臣子家,不僅僅是降低了自己的身份,最重要的是還可能霸占,臣子家的金錢、寶物和女人。
而“官不入民宅”和這句話的意思頗為雷同,只不過人物進行了調換。“當官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很多古人做官的主要職責,就是能夠興盛一方土地,并且讓老百姓過上安居樂業的生活。
如果平時公務不是特別繁忙的時候,總是去大街或老百姓家閑逛,礙于身份和面子就會受到熱情的款待。
大家可以試想一下,老百姓的經濟條件本來就比較差,如果總是款待當地的父母官,相信會讓生活變得更加拮據。
而總是去民宅的官員,也會被認為品行不端。很多人可能會在背后去議論,這個官員就是為了去老百姓家混吃混喝。
久而久之就會形成不好的影響,這個官員的名聲可能就會被毀壞,進一步說他未來的仕途肯定會大受影響。
所以從這句俗語中可以了解到,做官千萬不要與民奪利。只要當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將當地的經濟和治安搞好,那么老百姓就會拍手叫絕,或者說為這個父母官點贊。但如果總是時不時地去民宅,就會讓人感覺是一種難以推脫的負擔。
甚至官員經常去的那家民宅,也會讓其他老百姓為之忌憚。因為其他老百姓可能會認為,這個官員和這家的主人有關系,或許是他們在勾結做壞事。
這樣一來,不僅會孤立民宅中的主人,甚至還會影響他的正常生活,所以瓜田李下的事情不要做。
在古代社會所有人都要遵守“三綱五常”, 據史書上記載:“三綱者,何謂也?謂君臣、父子、夫婦也。”。而“五常”則是指:“五常之道,仁、義、智、信也。”。
簡而言之,君主要在臣子面前有威儀,父親也要在兒子面前樹立形象。從這句俗語的表面意思上來看,可以解釋盡量不要隨便進兒子的房間。
如果按現代人的說法來講,就是無論孩子大小都有自己的隱私。即使是父子或母女關系,作為家長的也應該時刻注意保護孩子的隱私。
在很多港臺影視劇中,這一點表現的特別好,父子在討論某件事情的時候,往往都會在公共區域比如客廳。
這樣不僅可以讓關系更加融洽,最重要的也是尊重孩子的隱私。兒子就應該尊重和聽命于父親,但是從作為獨立的個體角度來講,兒子的隱私也至關重要。
大家應該明白一個道理,雖然兒子和女兒都是自己最親近的人,但是卻不要每天都給他們壓力。
本來他們上學和工作就已經焦頭爛額了,如果這個時候就不給他們私人獨處的空間,那么久而久之就會影響心情關系。
尤其是在兒女長大成人之后,并且已經組建了自己的家庭。這個時候在進入他們臥室之前,最好先和他們打招呼,并且得到允許之后才能進入。
畢竟已經結婚的人,隱私方面要更慎重,一旦不經允許進入就會讓兒女很生氣,做父親的也會沒有面子。
儒家思想講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之所以將修身放在第一位,實際上這就是古代男人的一項必要條件。
有一句話叫“做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如果一個男人連最起碼的修身都很糟糕,比如,不尊重自己的子女等,那么他也將是一個一事無成的人。
“瓜下不正冠,李下不提鞋”,這是一個流傳了1000多年的定律。所以作為一個父母官或為人父母者,一定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否則不僅會給他人造成壓力或麻煩,而且也會影響自己的個人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