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不完的家長里短,道不完的紙短情長。俗語、民諺,說白了就是人們在嘮家常時的飯后談資。作為極接地氣的一種文化表現形式,憑借著受眾廣,易理解,在市井民間廣為流傳,歷史悠久。
傳承至今,為適應現代生活,許多俗語、民諺不再拘泥于過去解釋,分時、分類、分人,總會多出許多深層含義。
俗語:“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在農村真的如此嗎?樸實的語言中,是否另有深意?對今人又有何幫助?
母親,對孩子來說,總能夠更加貼近。因為原本我們和母親便是一體的,所以這世上很難找到一種愛,可以與母愛相提并論。
只可惜,隨著羽翼漸豐,我們終將分離。孩子走上工作之后,余生大部分時間,大多數人,都是與父母分隔兩地,天涯相望。
思念是有的,但大部分都在父母那邊。母親面對著自己骨肉的遠離,只能將思念藏在心底,藏在每月一次的電話里。
母親如此辛苦,做子女的當然要盡孝。古代,女兒盡孝,總不能盡全、盡長?!凹蕹鋈サ呐畠?,潑出去的水”并非虛言。
女子嫁入夫家,連自己原本的姓氏都會失去,直接隨夫姓。所作所為,更要依據夫家的安排。
換個說法,女孩子總有嫁人的時候。古代十六七歲結婚是常有的事,那么算起來,女兒陪母親的時光有些過于短暫。
雖然在日后也可以回娘家,但很難經常,一別數載,自然“顧不長”。
放在今天,女孩子陪伴母親的時光要長些?!八紶枮殡r日,高飛背母時”。人總是這般奇怪,有時候是怎么也長不大,有時候卻會瞬間成長。
人一夜之間長大,都是因為悲劇。好在生活不是連續劇,女孩子總會成熟得很快。
當唯唯諾諾的女兒,成為人婦,擁有自己的家庭,自己的子女后,女孩成了頂天立地的母親。
這時畫面開始重復,母親總是在生你的那一刻,便下定決心將你一切都奉獻給你。那么,對于自己原本的父母,自然很難再顧及到。
“窮養兒子,富養女”為很多家長認可。兒子從小學會獨立,認識生活艱苦,長大后才有獨當一面的底氣。女兒,則要從小認識世間之繁華,盡可能滿足女兒要求,長大后才不會被別有用心人欺騙。
優生優育的今天,“富養女”很容易過度,養成許多驕橫、無禮的壞習慣。經??梢栽谛侣勚锌吹剑硞€女司機在高速公路上不遵守交通規則,又或者公然與交警作對,使得“女司機”這一群體飽受非議。
“娘顧女”要適度,等到“顧不起”時就晚了。關于教育,無論男孩女孩,一定要從小給他(她)灌輸一個思想,那就是原則、底線。越過原則和底線,就要有適當的懲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過分嬌慣,時間長了,孩子會在潛意識里認為,自己得到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日后漫長的歲月中,當其離開家的那一刻,對他(她)、對父母而言,都將是一場災難。
古時,沒有計劃生育的概念。政府也鼓勵多生多育,在田地糧食允許的情況下,家家戶戶都是一大家子,子女成群。有的家里并非想要那么多孩子,只不過前幾胎盡是女兒,為了傳承香火,便會一直要到男孩為止。
人多了,麻煩也就多了。父愛如山,很多時候,不言不語。母愛如海,家里最嘮叨的那個,仿佛永遠都是母親。母親有一大家子需要照顧,為人父母不可能太過偏心,雖然也很難一碗水端平。
女兒嫁出之后,母親一般不會過多照顧,因為會引起很多麻煩,對家里的其他成員來說不公平,且容易造成誤會。
比如“家產分配”這個問題,當然,最重要的是精力問題,母親就算想顧,也顧不過來,顧不起。
“十月胎恩重,三生報答輕”,母親是生命的締造者,母愛的偉大,讓人為之傾倒。人常說:吾心安處即吾家。心在何處?很多時候身為當事人的我們并不知道,但母親卻一直記掛著,從未放下。
俗語:“女顧娘,顧不長;娘顧女,顧不起”就介紹到這里。今時不同往日,今人做到了很多古人做不到的事情,那么能否“女顧娘”,能夠“顧”得長些呢?當然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