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理解歷史從來都是一個非常嚴肅的問題,這個問題的背后是我們對于歷史的態度,是我們的立場,是我們的意識形態。長久以來我們對于歷史總是有著非黑即白的看法,但是這種看法真的客觀嗎?之前我們否定的歷史,過了一段時期就變成被肯定的歷史,之前我們肯定的歷史,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淀逐漸地變為了被否定的歷史。這種轉變之間,我們對于歷史的態度從來都沒有變,我們需要的并不是一個被簡單肯定或者被簡單否定的事情,而是通過多方位,全角度的去看待,這樣才有助于我們理解與發掘歷史的真相。
今天給大家推薦的影片《爸爸去出差》講述的就是一段歷史,一段曾經被否定后來卻被肯定的歷史。五十年代的薩拉熱窩正值冷戰時期,在一種只講求意識形態,而從來不看客觀事實的年代,薩拉熱窩男孩馬克總是發覺身邊的大人們講話的時候顯得小心翼翼。對于馬克來說,足球是生活的全部,但是家中的一次變故之后,馬克的心中產生了更多的疑惑。生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
就在自己跟哥哥即將行割禮的前一天,爸爸“出差”了,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出差,而是一次別離,對于馬克來說,爸爸自從那次出差之后,就再也沒有回來,而媽媽整日郁郁寡歡的過著艱難的生活,周圍的人們似乎沒有任何的變化,但似乎卻又總是一副欲言又止的樣子。馬克的舅舅此后再也沒有來過馬克家。
這一切的一切慢慢地也發生了變化,馬克過后的幾年突然被告知要搬家,他們搬到了一個偏遠的小鎮,在這里,馬克第一次看到了正在出差的父親,而后,全家一起在這個小鎮上住了下來。時間繼續朝前走著,慢慢的生活依舊是歸于了平靜,馬克依舊是不明白為什么父親要被“出差”,直到有一天,馬克被告知可以回家了,可以回到薩拉熱窩了,這個時候,全家人一起團聚,久違的舅舅出現在了家庭聚會中間,馬克如愿以償地獲得了一個足球作為禮物,大人們一起狂歡,舅舅卻越發顯得頹勢難掩。生活漸漸地歸于平靜,馬克長大后才知道,自己在童年時期究竟經歷了什么。
對于一部根植于某一段歷史時期的影片,我們通常需要理解這一段歷史時期究竟發生了什么,然后根據這一段歷史時期作為基礎進行判斷,我們才能知道究竟這部影片講述的的故事凸顯了什么樣的核心價值點。如果總是從后往前推的話,就容易陷進去某一種價值判斷。
五十年代的南斯拉夫有著自己的鐵腕領導人鐵托,鐵托在二戰之后帶領著南斯拉夫人民加入了共產主義陣營,然而不久之后,鐵托就毅然決然的跟斯大林領導的蘇聯決裂,原因也很簡單,斯大林的蘇聯時代不愿意看著鐵托公然與冷戰時期的敵對國美國交好。而這對于鐵托來說,他更加在乎的是南斯拉夫人民的利益而非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因此,南斯拉夫跟蘇聯交惡。
冷戰時期的兩國交惡代價是巨大的,這個時候的南斯拉夫跟蘇聯在各自的邊界地區陳兵百萬,戰爭一觸即發,雖然后來看來兩國之間并沒有直接的軍事對抗,然而在那個時候,人們對于戰爭的恐懼不可同日而語。正因為對于戰爭的恐懼,因此,不論是蘇聯還是南斯拉夫亦或者是別的什么國家,普通民眾們看到的基本上沒有太大的差別。
知道了這個基礎的環境,我們就能明白本片中的爸爸為何會去“出差”,戰時的言論管控對于任何人來說都是冰冷的法令,只要有任何的不遵守就會受到懲罰。當然,我們站在現代的角度去看待這個事情,很容易地出來這是一種卑劣的行徑,這是一種禁錮人自由的行徑等等,然而實際生活中,任何國家面對這種形式都會有相應的管控。如美國的麥卡錫主義等等,就是一種極端的意識形態之下的產物。相比于“爸爸去出差”只多不少。
當然,對于這種行為我們總是可以站在理智的角度去看待的,任何時候,任何人引言獲罪的形式都會歸結于一種最直接的原因,那就是人性的黑暗,只要你這么想,任何敢于揭示這種黑暗的電影都是值得表彰的。因此,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尤其是蘇聯解體后,這樣的影片基本上成為了政治正確,如果我們在那個時候對于這種表述有任何的懷疑,就會被冠以某種標簽,因此,本片的誕生并不奇怪。這不過是另一種意識形態的引導之下的結果,如果說這種引導與片中的呈現兩者有什么區別,答案就在于參與者究竟是哪一個陣營而已。
時至今日,我們依舊是會看到這類的影片對于歷史的單方面描述,從而通過這種單方面的描述來獲得某種自由意識的垂青,然而這真的是歷史的全部真相嗎?我們需要基于事實獨立判斷。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