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談判的電影有很多,韓國最著名的就數《恐怖直播》了。這是犯罪份子慣用的一個伎倆,而且百試不爽。能順利的實施這樣的伎倆,原因有三:
第一,犯罪份子與所對抗的力量太過于懸殊;
第二,執能部門太過于腐敗;
第三,這里是韓國。
怎么樣?這樣的理由充分吧,對于一個韓國電影來說,審查是什么?這個詞語從來沒出現過。而時不時的對于自己國家的政府黑一把,仿佛成了韓國電影的救生筏。
我們在經歷了韓國商業片洗禮之后,似乎形成了一個效應。一部沒有黑韓國政府的韓國商業電影,就如同漫威沒有了《鋼鐵俠》,DC沒有了《超人》一樣。廣大影迷們首先就不會產生認同。不知什么時候開始,韓國的這種瘋狂自黑的模式,成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在這樣的風景線加持下,我們似乎看到了不一樣的春天。
說的有點多,但是跟今天的要說的電影確實少有關聯。今天的電影名叫《協商》。鬼知道,為什么要取一個這樣的名字。可能是翻譯組當時昏了頭吧。本片的英文名字叫做《The Negotiation》。可能翻譯者對于這樣的名詞存在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在沒有進行任何的觀看體驗之前,就果斷的祭出了“協商”這個模棱兩可的概念。實在是不應該啊!
本片是“協商”嗎?當然不是,本片一定意義上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失敗的談判專家的故事。女談判專家在片子一開始的時候,卷入到了一起入室搶劫案。結果人質在自己的面前被處死。她因此有了陰影,至于這個陰影有多大,我們可想而知。但是,本片給我們呈現的陰影看上去也不過如此。郁悶之余,女專家又接到了一個電話,然后火速的趕到了另一個現場。這個現場再一次的讓這個女專家陷入到了郁悶的境地。她想著要對于自己之前的行為進行救贖,但是隨著與犯罪份子的交談,專家漸漸的發現,眼前的犯罪份子所揭露的故事遠比她所看到要復雜的多。犯罪份子不斷的爆料人質,而女專家漸漸的惴惴不安。
終于,一切塵埃落定,原來這背后牽扯到的利益集團不僅僅眼前的領導。他的背后甚至涉及到了整個韓國政府高層。謎底最終因為犯罪份子的死而被揭開。那些曾經作惡的領導們統統接受了懲罰。
這本來是一個非常精彩的故事,但是我們所看到的卻是蒼白無力的表演以及最后漏洞百出的劇情架構。
演員方面,孫藝珍確實應該被設定為一個失敗的談判官。除了用顏值來展示自己的自信之外,沒有一點點談判官應該有的素養。他沒有強大的心理素質,同樣的也沒有一個歸國人才應該有的氣度與睿智。對于談判工作而言,最基本的素養就是強大的心理素質,因為很多時候,犯罪份子是需要進行安撫的。而從片頭的一次普通案件就可以看出,她在沒有任何的準備下,就強行進入犯罪現場。而結果雖然有著一定的外因,但是對于她而言,也是有責任的。
第二次在面對窮兇極惡的歹徒的時候,他早就應該去分析這場綁架案發生的現場布局,這是一個警員基本的素養,而在與犯罪份子僵持的的時候,孫藝珍再一次的展示出了自己懦弱的一面。過多的將感情因素帶進去,而對于現場形式缺乏應有的判斷,最終導致第一次強攻的失敗。
我們有理由相信,導演是要營造出一種女警員“腦殘志堅”的形象,但是這對于后面的轉折來說太過于刻意。沒有一點平緩的鋪墊,就強行來這么一出happy end這有點突兀吧。
而作為一個應該有著專業素養的劫匪,男主最后的行為無疑是作死。對抗高層的最好辦法就是將自己所有的證據在電視臺進行曝光。用公眾的力量將他們繩之以法。而最錯誤的方法就是跑到敵人的老巢進行一次玉碎攻擊。顯然,男主對于第二種方法的迷信程度早已經超出了觀眾們的想象。本來應該很簡單結束的復仇,卻用以身試法的方式來為故事強行安利英雄主義的結尾。這是失敗的。
而對于自己妹妹的死無法釋懷,進而策劃一場前期很宏大,后期卻很垃圾的綁架案,顯然男主的思維意識可能是在后期側漏了。因此,本來一手好牌,最后卻強行的爛尾了。這本不應該發生的故事最后卻發生了。咒罵男主的同時,請別忘了對導演斥以鄙夷的目光。
很好的一部故事片,卻因為邏輯的缺失而擺爛。即使是對于黑自己國家沒有界限,然而,我們更希望看到一部高質量的犯罪片。千萬別嘗試讓一部懸疑片擺爛?因為你不知道哪一點會讓觀眾們心煩。
……
歡迎留言
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