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錄片的本質是什么?還原真相,讓觀眾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與此同時,創作者不必站在某一個特定的角度去闡述,而是盡量做到客觀中立,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一種客觀上的事實,而不是經過了修改后的故事。這是紀錄片的本質,然而這個本質被遵從的時候也不占多數,即使是被譽為紀錄片之父的《北方的納努克》,這部被載入影史的紀錄片,依舊是難以逃脫某種刻意的擺拍。因此,紀錄片被當做是一種非常公正,公平的存在是一種奢侈。
然而,當一部紀錄片開始偏離了原有的軌道,甚至開始在某一個觀點上漸行漸遠,那么這部紀錄片還會帶給你公正感嗎?或者說這部紀錄片究竟會以一種怎樣的態度來展現,這似乎成為了一個話題,而今天給大家推薦的電影,說的就是這個話題的本質,紀錄片有了側重點,我們觀眾將會看到一副怎樣的景觀?
《自由之日:我們的國防軍》說的就是這樣的一部紀錄片。萊尼里芬施塔爾作為本片的導演,她的存在是很尷尬的。一方面,作為一個創作者,作為一個藝術家,她對于自己的電影有著獨特的審視角度,最終也能呈現給觀眾一種獨特的視角,然而作為身處特殊時期的導演,萊尼并沒有能擺脫自身被深深的限制的枷鎖。就這一點來說,萊尼無疑是可悲的。
作為被希特勒追捧的導演,萊尼之前光輝的存在無疑給了今后的她一種狹隘的生存空間。當二戰結束,萊尼的下場是悲慘的,而這個悲慘的下場更是給了那些大言不慚“藝術無國界”的人一記響亮的耳光。當意識形態被人為的割裂之后,藝術確實是有國界的。超越藝術形態去談藝術的話,說說而已,真要去做,沒有人會愿意。
然而二戰期間的萊尼卻沒法選擇。當她秉持著藝術無國界,自己不過是一個藝術創作者的時候,她所創作的作品無疑是輝煌的,而本片雖然只有二十多分鐘,然而卻能展現給當時的觀眾一種震撼的感官。《自由之日:我們的國防軍》(以下簡稱《我們的國防軍》)確實在當時屬于一種震撼的存在。
本片共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只有短暫的幾分鐘,但卻集中體現了德國士兵的精神風貌,他們跟大多數陽光燦爛的青年們一樣,看上去朝氣蓬勃,希望滿滿。他們完全沒有那種來自于士兵本身的肅殺,以及來自于某種獨裁統治下的嚴峻。萊尼通過展現士兵們的生活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德國士兵在眾人眼中的形象。
然而到了后半段,當士兵們穿上戎裝之后,一切就都變了,個體存在的意義被集團化之后,士兵們就成為了一個個殺神。他們所做的事情也非常的“單純”,那就是戰勝。而整個德國在二戰時期最大的精神風貌就是德軍。德軍需要什么樣的形象展現給當時的德國國民,這一點,萊尼深知。
作為一個創作者,想要通過藝術的手法來表現出來一種思想是萊尼可以手到擒來的事情,當萊尼用紀錄片的形式展現給普通的觀眾,德國軍隊面貌之后,這種影響力在當時無疑是巨大的。
本片的后半部分集中體現了德國在當時嶄新的作戰理念,大規模機械化的配合作戰。軍隊與現代化武器交匯之后,展現出來的巨大力量,在當時來說是足以震撼人心的。這看上去雖然像是一場精心準備的演習,然而現實中的德軍并沒有將這種“演習”僅僅是當作演習,他們確實是這樣去做的。因此,在二戰時期,萊尼的這部紀錄片以這樣的手法來展現德軍,無疑對于其他國家是一種震撼。
有了這種震撼,敲山震虎的本質已經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德軍的嶄新作戰理念在當時確實是獨樹一幟,而與此同時,紀錄片的本質也開始變得模糊起來。離開了公平客觀的記錄軌跡,紀錄片最終呈現給觀眾的是一種怎樣的內在核心觀點呢?,這一點或許所有人都能看見。
作為創作者,沒有人去苛責萊尼本身的創作自由度,然而作為旁觀者,作為經歷了二戰的其它國家的藝術家們。他們對于萊尼的這種恐懼的創作靈感是非常詬病的。一個獨樹一幟的創作者以一種震撼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藝術性。這就如同當時的希特勒以一種震撼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軍事野心一樣。
如果萊尼當時能站在別的陣營中,如果希特勒真的實現了自己的野心。那么后續的這些國家的藝術家們還會對萊尼這么苛責嗎?這顯然是一個值得大家思考的問題。藝術的國界在哪里,藝術家的束縛是哪些?這些故事的答案真的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單純,純粹?對于萊尼而言,她不過是一個創作者,但對于其它國家的導演來說,這種創作無疑擠壓了他們的生存空間。創作自由終究是一種謊言。
……
你好,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