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小麗
★夜游清明上河園
來到古都——開封,一下車,這座古城特有的文化氣息便迎面包圍了我。車窗外,我看見夕陽下的大梁門,古樸而具特色的大城門。
家喻戶曉的北宋畫家張擇端的傳世之作《清明上河圖》,這幅畫卷描繪的便是北宋東京汴梁(今開封)的繁榮。千年前畫家把它從現實搬到了畫卷,千年后開封人又把它從畫卷搬到了現實,便有了現在的清明上河園,一座以《清明上河圖》為藍本建成的歷史文化主題公園。晚上,在下榻的賓館,我們決定明天前往清明上河園游覽。
翌日,上午參加《大觀》作家班的學習,下午和室友曉云直奔清明上河園。
在太陽下山前趕到,真好!這樣我們就可以趕在夕陽西下之前更清晰地觀賞這座園林的芳容并且和它合影,看看西邊的斜陽,希望它下墜得慢點再慢點。東大門入口旁有宋裝租取點,來不及換上古裝,我們就在東京碼頭迫不及待按動了快門,巴不得把眼前這美景留住鎖定打包帶走。夕陽西下,光和影不那么明晰,當回過頭來看那時拍下來的影像,夕陽的余暉給它涂上了一層淡淡的金色,暮色下的清明上河園反而增添了一種神秘感和古典的韻味。
東京碼頭旁便是汴河上的虹橋。果然如橫臥河面的一道虹,輕盈。遠觀,這座橋沒有橋墩,這樣,大小船只都可以從它下面的橋洞往來穿行。當要踏上這座原先只在畫卷中看到的虹橋,心情感覺說不出的奇妙,似乎有點恍惚。踏上去,才發現腳下的橋面是用木板鋪就的,而且木板是凹凸不平的,這樣即使是走在這么“拱”的橋面也非常穩當不擔心腳底打滑。
除了虹橋,園內還有鴛鴦橋、吊索橋、九龍橋、雙亭橋、聽雨橋等各種橋梁遍布于汴河之上,無不古樸自然。
走過虹橋,來到東京食坊。有茶坊、酒肆、客棧、腳店……剛開始我們以為腳店就是洗腳的店,后來細看旁邊的說明才知道原來古代把供旅人歇腳的店稱作腳店,不禁嘆服于我們歷史文化的博大。在食府帶了幾盒開封當地的特產花生酥和菊花茶,還買了兩塊武太郎燒餅。這里不管是街邊的小商販還是店里的伙計,全都是北宋時期的穿束,當我從“武太郎”手里接過燒餅的時候似乎有穿越到古代的錯覺,忍不住跟“武太郎”留了影。街邊還有摔碗酒。據說喝一碗摔碗酒寓意“歲歲(碎碎)平安”,曾為年輕人熱捧,但因此造成的浪費和環保問題又使它遭冷遇。當我們從店門前過時,只看見一堆碎瓷碗片在酒招下靜默著。“三碗不過崗”的酒招子,還有掛在店門口一排排的大紅燈籠,透著暖意,旅人見了也不禁駐足。
美食城旁邊的勾欄瓦肆有各種雜技表演,比如小姑娘頂缸,觀眾還可以零距離感受傳統的變臉絕活。突然不遠處鼓聲震天,一看原來是打擂表演,我們也過去湊了一回熱鬧。
然后又來到了王員外家、趙太丞家,還有出了名的孫羊正店。似乎還有跑馬場,但夜幕下大門緊閉,估計是白天才開放的。往里面窺視,場地似乎很大。
來到水車園,兩三架大水車在暮色下轉著,水花飛濺。旁邊的廣播不時傳來詩詞朗誦,使人仿佛置身于一個詩意的世界。
當暮色四起的時候,點綴于湖中的盞盞蓮燈也亮了起來,園中星星點點的燈籠把整座園林點綴得美極了!不,怎一個美字可形容啊!
走著走著,路邊的亭子傳來美妙的樂聲,一看原來在虹橋碼頭有幾個美女子在輕歌曼舞。美人輕撫琵琶,輕舞香袖,輕搖碎步,曼妙的舞姿,醉了!醉了!我竟忘了用手機捉拍下來。在古代,這樣的場景也許只有宮廷里才能看到,一般老百姓是觀賞不到的吧。
轉來轉去,不覺來到體驗館,我們也進去體驗了一把穿越。現代科技使我們有回到古代的幻覺,恍惚漫步于北宋的集市間,街道兩旁擺著各色買賣。時光倒流之感,太神奇。
一路下來,清園的南苑讓我們領略了北宋時期的市井百態和民俗風情。我看見有一種《清明上河圖》的水晶立體掛畫,晃一晃,畫面似乎要動起來,因為行李袋塞不下太多東西而沒有把這個掛畫買下來,看了兩眼便不舍地離開了,為此感到遺憾,后來買了一把印了清明上河圖的團扇,算是留念。林清玄也愛旅游,他在收拾行李的時候,總是習慣給行李袋留下一些空間,以便容納旅途中可能不斷增加的物品,比如特產、紀念品之類。這真是明智之舉,旅途中的物品通常是有增無減的呵!
離關園的時間不多了,我們只好繞回了東門。
這時我們留意到剛進大門時就看到的《清明上河圖》浮雕和張擇端雕像,雙手捧著畫卷的張擇端顯得格外高大。因為這時加了3D光影和音像效果,古代藝術和現代科技結合所產生的震撼力令人驚嘆!我們久久駐足,流動的畫面!悠遠的音樂!我禁不住用手機把眼前所見記錄下來。這一路拍下來,手機電池已經發出警報了。
總覺得看不夠,有機會再到開封來,愿能再次飽覽一番清明上河園。
因為明天要趕著回程,所以我們只游了上河園的南苑就匆匆離開了。之后的幾天里,我仍沉浸其中,似乎還沒從宋朝穿越回來,真真“一朝步入畫卷,一日夢回千年”!“楓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開封的菊文化由來已久,菊花被封為開封的市花,每當金秋時節,這座菊城遍地金黃。當我凝神注視著從開封帶回的菊花茶,看著那化開的大朵黃菊,依然沉浸在這座古都的回味中…
第三天,起早趕車。坐在的士里,我突然想起來開封時經過的宋都御街。想去那里看一看,但白天學習聽講座騰不出空隙,現在就要走了,多想去看一看,一眼也好。于是叫的士師傅帶我去,師傅說到那得繞道,我說繞吧。于是繞到那看了一眼才離開。晨光中,那古樸的“宋都御街”的牌坊漸漸遠去……這座古城,連街道牌坊都保留了古時的樣子。
一座城市,如此珍視它的文化底蘊,保留其特有的歷史內涵。
再見開封,再見大梁門……
作者簡介:
傅小麗,筆名傅小、荊風(風,可以穿越荊棘),女,生于1981年,籍貫廣西陸川,現執教于廣東廉江青平一中。于2014年始文學創作,2018年加入湛江作協, 2019年參加第二屆大觀作家班的學習。小說、散文、詩歌、關于教育的文章偶有發表,雖不起眼,仍初心不改。一直贊同閻連科的:“寫作,就是那個在黑暗中打開手電筒的盲人……盡量讓人們看見黑暗而有目標和有目的地閃開和躲避……”一直贊同余秋雨的“掌握了寫作也就掌握了一種表達自我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