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心靈的樂曲
——讀明杰先生詩集《心花怒放》第一輯小札
文/王光福
明杰先生小我數歲,我卻對其十分敬仰。其中三分是因為他長得英俊帥氣,臉上架一副眼鏡、身上披一襲唐裝,更增其儒雅湛然,很容易讓我想起羽扇綸巾的赤壁周郎。剩下的七分是因為他會寫詩。會寫詩何以就讓我敬仰?因為我喜歡詩而自己卻不會寫也。
半月之前,明杰先生來到淄川的福祿山莊,遞給我一本詩集說:“你早就答應我給我寫篇評論,就請評評這本新出的《心花怒放》吧。”我當時打了個愣怔,詩集我樂于接受,能夠得到當代名詩人的簽名贈送本,也確實讓我心花怒放,但我卻想不起何時答應過為其寫詩評。這樣的蒙然狀態持續了不夠兩秒鐘,我就醒悟過來。因為我畢竟在講臺上滾翻了三十多年,這樣一點領悟力還是有的:明杰先生是詩人,他說的是詩的語言;一個用詩人的真情表達的約定,是讓人不忍心拒絕的。所以,我就說:“雖然寫不好,卻可以寫寫試試,爭取半月交稿。”看看《心花怒放》扉頁上明杰先生的題贈日期,交稿時間已到,就坐下來回思一下這幾天來的閱讀心得,試著寫寫這篇札記式的詩評。
《心花怒放》由線裝書局于二〇一四年四月出版,全書共分五輯,收詩近一百五十首。對全書進行評論,我是既無才力也無精力,還是舍遠求近、舍大取小,點評一下《心花怒放》的第一輯“心靈樂曲”好了,這樣優雅精致的小曲也正是我喜歡聽的。
“心靈樂曲”共收詩二十七首。我們不忙著看詩歌,先翻開目錄頁來看一看這組詩歌的題目:《踽踽》、《黎明前的黑暗》、《蘆薈開花節節高》、《春雨物語》、《從歷史中走來的臺兒莊》、《櫻花入泉》、《雨后的桃花》、《臨摹春天》、《梧榆草堂》、《面對星空》……等等。詩歌的名字也如同有些國家的名字,容易使人產生聯想,比如愛沙尼亞、荷蘭、立陶宛這些國名,不論其國體國力如何,光看看這些名字就讓我悠然神往。明杰先生的詩歌也是一樣。你看那蘆薈,你看那春雨,你看那歷史中的臺兒莊,你看那雨后的桃花……這一個一個的鏡頭打人的眼前掠過,真讓人陡然興起恨不一睹其實之沖動。《世說新語·言語》云:“顧長康從會稽還,人問山川之美,顧云:'千巖競秀,萬壑爭流,草木蒙籠其上,若云興霞蔚。’”若有人問我對明杰先生詩歌的印象,我也可以以同樣的話語來回答。《世說新語·言語》還云:“王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是啊,春雨是美的,桃花是艷的,星空是神秘的,這些應接不暇的詩料聯翩而至,逗引著我們的好奇心,癢癢的,還是去一睹為快吧。
于是再翻幾頁,在門牌的指引下升堂入室,我們看到了琳瑯滿目的滿架文玩清供與奪人眼球的滿堂繡簾翠幕。
一個人
駕一車
從威海到日照
大霧彌漫
高速已全線封閉
我走旁門左道進入
時速40邁
行如蝸牛
兩只近視的眼睛
酸痛 腫脹 痛苦難以形容
……
——《踽踽》
這是“心靈樂曲”也是整部《心花怒放》的開篇序曲。雖然是詩,卻極像現代電影的鏡頭語言:一人一車從鏡頭深處走來,大霧彌漫,人和車是如此渺小、如此孤獨,上不了高速只能低速行駛,即使從旁門左道上了高速,時速也不過40公里。這對于習慣于風馳電掣的現代人來說,真是回到了史前時期的蝸牛陣中。這對于一雙高度近視的眼睛來說,也真是一種慢刀殺人似的折磨。此時的感覺,詩人自己都無法形容,我們讀者更是難以描繪。但是鏡頭越來越近,越來越大,慢慢地我們看到了詩人的眼睛:“車內的淚水/與車外的雨水/親密無比/……”如此一來,我們通過這組特寫鏡頭,就準確地理解了詩題中“踽踽”一詞的飄忽內涵。
這只是
幸福來臨之前的陣痛
我千不該萬不該
不該手足無措
春天來了
黑夜還會漫長嗎?
千樹萬樹
幾乎所有的枝條
都在含苞待放
放飛心情
讓腳步聲響徹四方
揮毫潑墨
將整個季節點燃
——《黎明前的黑暗》
如果說《踽踽》是小提琴獨奏,演奏的是一個有關孤獨的主題,并且詩人也就是演奏家,那么,《黎明前的黑暗》就有了合奏——最起碼是協奏——的意味,演奏的是一個關于歡樂的主題,并且詩人變成了樂隊的指揮。面對一次突如其來的幸福,抑或面對一次著名樂隊的邀約,詩人大概在此前的一段時間里沒有此方面的精神或體力準備,竟然像女人突然臨產一樣,有一種強烈的陣痛感,以至于手足無措,幾乎有點拿不穩指揮棒了。因此,詩人產生了深深的自責。
但是陣痛很快過去,因為詩人或指揮家畢竟是訓練有素的專家。面對幸福或樂隊,他漸漸沉靜下來,漸漸將感動或音符幻化成了形象,并且是和幸福相關的春天的形象。“春天來了/黑夜還會漫長嗎?”這大概是“如果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之后,最為精彩的類似詩句了。我甚至可以說,明杰先生的這兩句,在某種意義上還要賽過雪萊那兩句。因為雪萊那兩句,從“冬天”到“春天”雖然意境美好,卻畢竟直白了一點。明杰先生這兩句,說完了“春天”并沒有順勢接著說“夏天”,而是轉為說“黑夜”。就是這輕輕的一轉,詩思更巧了,詩味也更濃了。就是這輕輕的一轉,詩人或指揮家脫胎換骨了,而促使其完成蛻變的,除了內心的足夠強大還有自然的充滿生機。千樹萬樹上的枝條都準備開花,這是一個多么歡樂喜慶的時刻啊,而詩人的指揮棒,正是千萬樹上的千萬枝條中的小小的帶著露水的一枝。
詩人分明被這喜悅所陶醉,指揮家的能量也因此發揮得淋漓盡致了。他不但自己喜悅,他還要所有樂隊成員喜悅,他不但讓樂隊喜悅,他還要像孫大圣一般學會分身法,將自己的喜悅通過鏗鏘的腳步傳遍四面八方、山野村寨。在《西廂記》的最后,王實甫讓人物唱出了時代的最強音:“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明杰先生的詩雖然不僅僅有關愛情,但其推己及人的精神品質卻是與王實甫高度一致的。此時的詩人或指揮家已經進入醉態的迷狂,詩筆或指揮棒已經變成了畫筆或火炬。他把幸福的感動點燃了整個春季,因為有了這火光,黑夜和白晝也就連成了一片光明和火熱:黑暗已經過去,黎明將越來越亮,并且會一直明亮下去!
我十分明白
這一眼泉和那一眼泉看似相似
其實有著本質的不同
此時此刻
整個大地都在暗流涌動
漫步在觸目可及的泉群里
一種無可言明的液體在體內升騰
它多么需要有一個出口
像一眼清泉噴涌而出
——《心泉》
這是一首短小精悍的精美之作,全詩寥寥九句,就寫出了一個被人所熟感、熟知卻又莫名其妙、無以言狀的慣常哲理。
中國古代的文論家講究“知人論世”,就是說看一首詩最好明了這首詩的作者身世和寫作背景。明杰先生我們見過幾面,每次都是一起痛飲大嚼、噴云吐霧,對其人格抑或性格也算有所了解,但具體到這首詩寫于何時何地,我就不得而知了。其實,我也不打算探究明白,有時候背景描畫清楚了,人物往往也就蕩然無存。我寧愿像另一些古人一樣,學習其“作者未必然,讀者何必不然”的精神,來對這首詩做一番“我”的探究。
明杰先生描寫的泉群,或許就是一個自然的泉群。這樣的泉群中國大地上在在多有。明杰先生是詩人,同時也是行者。他足跡踏遍大江南北、塞上海陬,諸如此類的泉群肯定見過不少。見得多了自然就別有會心,因此自然界的股股泉眼就變成了心靈中的行行詩句。這樣的泉眼我也見過,那就是濟南章丘李清照故居里的百脈泉。“整個大地都在暗流涌動”,這是詩人的描述,卻也是大多數像我一般的游人的感受。游人有感而不能寫,詩人代表游人寫了出來。
當然,這也可理解為一種象征性的說法。每個人都是一眼泉,好多人湊到一起就組成一個泉群。比如在熙攘的路上,比如在喧鬧的商場,比如在擁擠的食堂……每個人都會有“整個大地都在暗流涌動”,自己就是其中一個泉眼的感覺。但是很少有人渴望著把泉眼打開,讓他的心靈之水與別人的心靈之水交融匯合。這樣的境界別說常人達不到,就是詩人和哲人也很難完成。所以明杰先生說:“它多么需要一個出口/像一眼清泉噴涌而出。”
詩人的愿望是好的,但是最后卻沒讓心泉噴涌而出。他或許知道,一旦噴涌而出,流出的清水或許已經不是心中的樣子。再說“這一眼泉和那一眼泉看似相似/其實有著本質的不同”,如果每個人都能打開心泉進行碰撞,或許世界就此陷入汪洋大海的狂風巨浪之中,也未可知。
好詩似曾相識,你感受到了,你想說卻說不出來或說不好。于是詩人替我們說了,詩人因此而珍貴,我們因此而感動。
明杰先生在《原意如此》中說:“在這個初夏/總有一些人詞不達意。”在這些詞不達意的人中,我就是最為傻乎乎的那個。啰啰嗦嗦說了半天,自覺還沒有說到想說的地方。也就是說,挓挲著手撓了半天,卻總摸不到癢的地方。算了,自己畢竟只是一個詩歌愛好者而不是實踐者,就是說了外行話,內行們也會一笑了之的。
也有內行話。“盡管合著春天來臨的節拍是如此的陰陽頓挫”(《雨后的桃花》)、“淡忘的卻比一定是漠視”(《臨摹春天》)……這樣的句子意境都是美麗的,卻總感覺其中有些“蚊子”飛來飛去,礙人眼目。我想這不是詩人的疏忽而是電腦的過錯,就如同我現在本想寫“文字”而出來的卻是“蚊子”一般。最后這幾句話雖屬小兒科卻自信還不算太離譜,懇請明杰先生能虛心參考。
作者簡介:
王光福,男,1962年出生,山東淄博人。淄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中國古代文學教授,研究方向為以《聊齋志異》為中心的明清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