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首頁
好書
留言交流
下載APP
聯系客服
2021.04.05
幾乎所有的墓碑上,都只有幾行短短的文字,除了寫著亡者的名字、生卒時間以及立碑人,別無他物。這樣的幾行文字可能是某個人最簡單的人生記載,這樣的幾行文字僅僅表明了一個人曾經來過世間,但其中的高低起伏,其中的喜樂悲歡,都被一一省略了。或許,說到底,每一個人生最終都是如風中落葉,如陌上塵土,每一個人生都是如此簡單,如此潦草,那些漫長的旅程,多樣的故事,都會這樣一筆帶過。在墓地,我常常望著天空,望著云霞殘陽,思忖著人的存在與虛無,生活的存在與虛無,無端地感傷。被后人省略了的,還遠遠不止是這些,一個離開了人世的人,他曾經有過的情天恨海,也會煙消云散嗎?他在人間最珍貴的親情、愛情會不會也被一起埋葬在這山野了? 其實,這一切可堪感嘆,卻無需唏噓。這是每一個人必然的歸宿,不管貴賤,也無論貧富,都沒有區別。只有在死亡面前,人才是最平等的,或者說,死亡是唯一完全公平的事。就像在《簡·愛》中,夏洛蒂·朗勃特借助簡·愛之口,對羅切斯特說的那句話:“我們的精神是平等的,就像我們都會經過墳墓,站在上帝面前”。 從童年開始,我們就聽慣了關于墓地中鬼怪妖魔的故事,讓我們從小就有對墓園的揮之不去的恐懼,害怕一不小心就撞到了鬼魂。而現在想來,假如在墓園真的能夠與靈魂相遇,那倒真是一件好事,因為靈魂是一個人最有價值的東西,靈魂是唯一不會被埋葬的東西。 仔細想想,對墓地的恐懼實則是對死亡的恐懼,因為這樣的恐懼,才會有妖魔鬼怪的故事。只是到了現在這個年齡,就再難有這種恐懼了。人到中年,是一個開始思考來世的時間,人在這個年齡,身心早已安寧下來,已經放下了年輕時候對未來的種種期許,開始思考自己的今生來世了。墓園就是這樣的地方,它讓生和死挨得很近,仿佛就是生與死的交界之處,相鄰之間,一邊是你的今生現世,一邊是你的來生后世,你看得見自己的終點,知道最后的歸宿,看得見人生之旅最終的抵達。 墓園就是這樣一個最適合思考生死的地方。在這里,再是對生活很漠然的人,也不太可能麻木,在這里,生與死的真相格外分明,不可能不思考關于生命、關于生活、關于人生的種種命題。死亡是人生的一部分,在中世紀的歐洲,生命被視為走向死亡的預備期,正是由于死亡,一個人的人生才是完整的。冉冉征途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個歸宿,我們才把人生視為一個有始有終,只有死亡才能賦予生命的意義。 有人說,墳墓是埋葬秘密的地方,許多只有自己才知道的事情,會被逝者帶到墳墓中。但走在墓園里,我分明感到,每一個靈魂都赤誠無飾,每一個靈魂坦坦白白,沒有任何遮掩與隱匿。也許死亡和出生一樣,赤條條地來到人間,也會赤條條地離開人間,所有東西,所有標簽,你的財富,美貌、身份、外衣,都是身外之物,都會留下來。 在19世紀法國作家夏多布里昂寫過人的毀滅、命運、歷史的悲劇,這部寫了30年,有44卷的鴻篇巨著,卻有一個《墓中回憶錄》的書名,是不是只有在生命的決絕之處,人才能看清世界,看清自己。 離開墓園不遠,一箭一遙就是熙熙攘攘的城市,那里就是我們燈紅酒綠,歌舞升平的生活。每一次離開墓園,仿佛是從生活的另一面回來,又一步踏進現實、踏進滾滾紅塵中。我常常不解自己,為什么墓園會帶給我一份自若的感覺,一份妥帖的安慰。也許墓園不只是祭奠亡者的地方,也是懷想生活,憑吊歲月的所在。 離開墓園回到現實,心里突然冒出這幾年流行的一句話:歲月靜好。
馮旭,1993年9月3日出生,汪仁鎮黃荊頭村馮家灣人。2016年大學畢業,曾在王葉小學任教,現在黃荊頭村村委會工作。
《新東西》編輯部
主 編:向天笑
微信登錄中...請勿關閉此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