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兼愛”思想內涵深厚,為了更好地實現“兼愛”,他從幾個具體的方面提出了舉措,也因此衍生出了其他一些重要思想。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為“兼愛”助力的其他思想有哪些吧!
前面我們在講“非攻”的時候,就已經涉及到了墨子的“天命”觀。
墨子肯定意志之天和鬼神的存在,認為天是萬物的主宰,可以賞善罰惡,鬼神可以監視人們的行為,可以賞賢罰暴。
墨子的這一思想是源于夏殷周的文化,他提到:“昔三代圣王,禹湯文武,欲以天之為爭與天子,明于天下之百姓……以祭祀上帝鬼神而祈福于天。”(《天志上》)
天志
墨子認為“天”是宇宙和人類社會的最高主宰,“仁義”、“善政”皆發于此。
“天”可以主宰天子,反映民意。“順天意者,義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天志上》)而符合天意的“義政”具體就表現在“處大國不攻小國,處大家不篡小家,強不劫弱,貴不傲賤,詐不欺愚”(《天志中》)而“力政”則是相反。
墨子試圖借助“天志”使統治者心存敬畏,規范自己的行為,不能因一己私欲而剝削百姓。概言之,墨子的“天志”,是以一種神學目的論的形式,來論證“兼愛”和“義”等人道原則的合理性。
墨子把“天志”視為衡量一切言行的規則,“我有天志,譬如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天志上》),也就是以是否符合“兼愛”和“義”來判斷言行的正確與否。
明鬼
墨子講“明鬼”,即明鬼神之實有。
墨子肯定鬼神的存在,借助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的鬼神來震懾百姓,使他們都不敢做違法的事情。因此鬼神可以理解為“天”之賞善罰暴的輔助。
在墨子這里,“天志”的作用在于制約天子,而“明鬼”的作用側重于制約百姓。
非命、尚力
墨子的“天命”觀中,還包含著“非命”、“尚力”等思想。
墨子認為統治者的命定說是用來愚弄百姓,使他們安于現狀,從而保護自己的統治地位,但是這極大消解了百姓的積極性,是不仁的。
執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則富,命貧則貧,命眾則眾,命寡則寡,命治則治,命亂則亂,命壽則壽,命夭則夭。命,雖強勁何益哉?”以上說王公大人,下以盟阻百姓之從事,故執有命者不仁。(《非命上》)
與“非命”相關聯,墨子在中國哲學史上第一次明確討論了“力命”的關系。
墨子認為決定社會治亂和人們命運的,不是“命”,而是“力”。“天下之治也,湯武之力也;天下之亂也,桀紂之罪也。若以此觀之,夫安危治亂,存乎上之為政也,則夫豈可謂有命哉?”(《非命下》)
墨子強調事在人為,桀紂和湯武治理天下的結果不同,這并非命中注定而是他們各自為政的不同。在他看來,“命者,暴王所作,窮人所述,非仁者之言也。”(《天命下》)
薄葬
在喪葬禮儀方面,墨子主張“薄葬”。
他認為,厚葬久喪并不能穩定社會秩序,而是一種奢靡的行為。這種行為只是一種浪費財力、物力、人力的事情,他從百姓的利益出發,反對厚葬。
墨子“非攻”、“尚賢”、“尚同”、“天志”、“明鬼”、“節葬”等思想,都是在“兼愛”的基礎上提出的,都是“兼愛”得以實現的具體措施。
欄目策劃:清圓;圖文編輯:微雨
知行合一 · 200412
素笛軒:sudixuan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