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明威說:“我們花了兩年學會說話,卻要花上六十年來學會閉嘴。大多數時候,我們說得越多,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
在溝通中,很多人總是急于表達自己,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得對方。
兩年學說話,一生學閉嘴。懂與不懂,不多說;心亂心靜,慢慢說;若真沒話,就別說。
真正會說話的人,懂得適時的沉默。
民國才女張愛玲,雖然性格頗傲,但也有過幾位知交好友,而其中一位便是在香港大學相識的炎櫻。
兩人同進同出,親密無間,之后張愛玲寫書,炎櫻幫她畫插畫、拍攝照片,乃至張愛玲與胡蘭成結婚之際,證婚人便是炎櫻。
然而時光輪轉,在美國的時候,為人活泛的炎櫻越過越滋潤,張愛玲的人生境況卻急轉而下,甚至是靠著前者的人際關系,張愛玲才得以進入救世軍辦的貧民救濟所。
人生境遇發生了顛覆性的高低輪轉,然而炎櫻的“直腸子”卻沒有改變。
炎櫻總是在信里夸耀她掙了多少錢,夸耀自己多么美麗多么受男士歡迎,全然不顧好友此時落魄灰暗的心情。
最終,張愛玲終于選擇斷了關系,一段持續了十幾年的閨蜜情最終以這樣的方式落下了帷幕。
項羽有句很有名的話“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簡單來說就是人活一口氣,富貴了不去家鄰炫耀一下,還有什么意思?
可成年人之所以成熟,在于尺度二字。要知道有些話可以說,有些話永遠不必說。
我們選擇性閉嘴不是世故,不是圓滑,而是一種做人的基本素質。
有些事,不必多說。
自己過得滋潤,就別去那些在受苦受難的人面前炫耀,戳人家心窩子,不地道;你覺得別人過得不好,也別貿貿然沖上去指手畫腳,太多管閑事,不厚道。
學會適時的沉默,是作為成年人的一種成熟,是作為一個良善者的體貼。
看破不點破,就好。
電影《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里,一段令人哭笑不得的劇情:
男主角查爾斯在朋友婚宴上遇見了一位見過幾面的普通朋友,寒暄了幾句后,覺得交談的氣氛融洽,于是查爾斯繼續找話題聊:“你的女朋友好嗎?”
朋友笑道:“她已經不再是我的女朋友了。”
這時查爾斯忙不急地安慰他:“別難過,人們說她一直跟陶比有染。”
那位朋友聽完,在震驚之下吐出了下半句:“她現在是我的妻子了······”
沒什么交情,卻喜歡以暴露隱私、談論八卦、展示人脈以獲得他人好感,這些都屬于“交淺言深”的范疇。你以為這樣可以炒熱氣氛,殊不知,這么做太容易招致他人心中的不痛快。
蘇軾在久歷官場風波之后,感嘆了一句:“交淺言深,君子所戒。”
如果一見面,就打探隱私問題,觸及對方的底線,相談再歡也會讓對方望而卻步;如果不了解情況就出言刺痛對方,朋友之間也會逐漸疏遠。
好的關系,其實都注意把握“分寸感”。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不背后議人長短,不對人交淺言深。
說得越多,越容易錯。有時候,少話不是傲慢和矜持,而是為人處世的智慧。
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握與人相處的那一個“度”。
李宗盛曾說:“這世界是如此喧嘩,讓沉默的人顯得有點傻。”
現在的我們,想要發聲的方式,太多了。用嘴說,發微博,發朋友圈······但說的多了,質量就下來了。
很多人為了說服別人而喋喋不休,唯恐自己說的不夠響亮聲音被蓋了過去。卻不知道自己死鴨子嘴硬的模樣,反倒落了下乘。
就像郭德綱有個段子說的那樣:“比如我和火箭專家說,你那火箭不行,燃料不好,我認為得燒柴,最好是燒煤,煤還得精選煤,水洗煤不行。如果那科學家拿正眼看我一眼,那他就輸了。”
電影《乘風破浪》里面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沒權扯淡。
張口說話容易,閉嘴沉默不易。
什么事都不要急著辯解,什么話都不要忙著傾訴,學會說話只要幾年,懂得沉默卻要幾十年。
沉默的智慧并不是教人緘口不語,而是希望我們能深思熟慮,三思而后說;不是教人避而不談,而是希望我們不知道的,就別指手畫腳。
兩年學會說話,這叫做成長,幾十年乃至一輩子學會沉默,這叫做成熟。
適時的沉默,是一種智慧,也是一種修養。
往后余生,愿你不卑不亢,寂靜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