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的成長,是從看到世界的另一面才真正開始的。
這一點,放在人際關系上更是如此。
有的人之所以處理不好與他人的關系,一部分原因就在于想問題過于簡單,只能看到最表面的一些東西。
但行走江湖,總有些“套路”要了解,與人交往,總有些“潛規則”要適應。
能否意識到并利用好這些潛規則,就決定了一個人的人際交往能力。
1
交淺言深,是最大的社交雷區
《后漢書》中說:“骃聞,交淺而言深者,愚也”。
連對方人品都不清楚,就掏心掏肺,是一種愚蠢的行為。
阿婧畢業后就進了名企,工作兩年,高薪待遇,壓力適度,身邊人都艷羨不已。
前段時間部門來了位新同事叫小菲,小姑娘為人熱情,一口一個姐姐,兩人就更親近了些。
有一回,小菲跟阿婧感嘆職場的殘酷,向她討教應對措施。
熱心腸的阿婧便跟她掏了心窩,跟她說哪個同事愛嚼舌根,哪個領導喜歡朝令夕改和一些職場忌諱之事。
幾天后,阿婧感到有些同事有意避開自己,再過不久,領導將阿婧調到外地的子公司,被邊緣化了。
阿婧百思不得其解,問了比較熟的同事才知道,原來小菲將那些話當作談資跟其他同事分享了,還傳到了領導的耳朵里。
逢人但說三分話,遇事勿拋一片心。
須得改掉別人一親近,就口無遮攔的毛病。
人情如紙有厚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信賴,更不是所有人都值得你掏心掏肺,傾盡所有。
切莫交淺言深,有些熱鬧終究會散去,不是相交過甚的人,不必說太多。
與人交往,真的不用太急,有幾分情分,就做幾分情分的事。
三分熟的關系,不要拿出七分熱的熟絡,切記用力過度。
2
沒有回應的請求,就是拒絕漸漸的才明白,成年人的世界里,話不會說絕。
在人際交往中,不可能所有的請求都會被答應,如果直接拒絕別人,難免產生尷尬,那么為了不得罪人,很多人會選擇委婉的拒絕。
如果沒有理解清楚,依然不知進退勉強到底,即使最后得到了幫助,彼此的關系也大概也走到了盡頭。
就像微信上不常聯系的朋友,如果突然找對方有事,不要沒完沒了地去問:“在嗎,在嗎?”
直接說正事兒,如果很久對方都沒有回復,那就代表他拒絕了你,不必再追問。
如果事后對方回復了一句:“不好意思剛看到,消息太多了。”
那么也請各自給彼此個臺階下。
面對婉拒,人要有自知之明和辨別之力,不可強求。
其實成年人的社交法則中,又豈止是答應與拒絕這么簡單。
很多時候:
沒有語氣堅定的提出,就是客套;
沒有連貫流利的贊美,就是一般;沒有正面回答,就不要再刨根問底。
沒有答案,本身不就是答案么?
3
不占便宜是教養,禮尚往來是修養知乎上有人問:“一直付出,卻得不到回應的關系要不要堅持?”
有超過半數的人認為應該放棄。
其中有個高贊的評論:
“大學時,我幫一室友打了四年的水。結果有一次我想讓他幫我從食堂帶個飯,卻遭到了拒絕。當時真的挺傷心的,大學畢業后我就再也沒有聯系過他。”
很多關系付出得不到回報,讓人絕望。
與人交往,重在有來有往。
記得表姐結婚時,大姨特意叮囑她:
成家過日子,一定要有個禮賬本,人情往來,無論是東西還是錢,要記清楚,該還禮的時候只能多,不能少,這是做人的規矩。
你借我十分,我還你十一分,多的一分是情分。
與人交往的最佳平衡狀態,不就是雙方都不吃虧,感情卻日益深厚嗎?
做人最大的體面,是有人喜歡你的禮尚,也欣喜與你往來。
與人相處,如同山鳴谷應,你投之以桃,我報之以李。
4
別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系
別高估你和任何人的關系,也不要低估自己獨自向前的能力。
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獲得真正的成長,靠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的實力。
人脈的本質,在于互利互惠的共贏,你可利用的價值越大,人家越愿意幫你。
你想吃我的蘋果,OK,請把你手上的梨給我。
作家李小墨在《請停止無效社交》中,提到她自己的故事。
她當記者時,是個名副其實的“社交狂”,搭訕、攀談、加微信,她穿梭在人群里,成就感滿滿。
當時,她剛剛開始寫作,經常帶著自己的作品請教業內大咖。
她去求教成名的作家,得到的答案是:“你不適合寫作,只能寫寫官樣文章。”
她去認識出版社的主編,得到的回復是:“對不起,我們關注的是成名的作者。”
后來,她果斷放棄了。
四處碰壁后,她只好沉下心來繼續讀書寫作,打磨作品。
半年后,幸福來敲門了。
編輯從后臺發消息給她:“我是一個圖書編輯,有沒有興趣出書?”
《社會交換理論》中所說:任何人際關系,其本質上就是交換關系。
成年人的社交非常殘酷,你若沒用,人脈再多也靠不住;你若強大,人脈自會找上門來。
交友雖易,維持情誼卻不易,且行且珍惜。
希望我們每個人都能收獲寶貴的情誼。